最近,我们平台的直播又火了,将近4000位家长蹲守直播间两个多小时,只为追完一位男孩的升学故事。
家长们全程“刷屏评论”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个男孩,他的经历实在“太惊人”!
“IB 6门HL全满分、ACT 35、托福114、AP 4门5分、艺术+体育特长、有非常充实的个人爱好与活动”,按过往经验来说,这无疑是一份申请名校,甚至冲刺藤校都毫无悬念的个人履历。
但拿着这样一份耀眼成绩单的上海男孩沈子棋,却在今年申请季早期惨遭滑铁卢,连收14封拒信。
翻看拒校的名单,五彩斑斓,其中既有耶鲁、哥大、斯坦福等传统藤校,也有UC Berkeley等公立常春藤、还包括了威廉姆斯、斯沃斯莫尔等文理学院,可以说全美排名前列的各大高校,基本都把他拒绝了个遍。
接近四个月的颗粒无收,也让沈子棋深陷焦虑,甚至有段时间不得不将情感封存,以避免过多的自我怀疑与否定。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Offer雨在申请季的后半段终于降下:布朗、康奈尔、约翰霍普金斯、莱斯大学、圣母大学、乔治城大学和CMU、UCLA、UVA、USC等15所顶级大学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完成了一场惊天大逆转!
沈子棋
回头再看,这段经历沈子棋觉得异常宝贵,因为它不仅磨练了心性,对自我的认知更为清晰,更是让自己找到了名校申请的录取真谛。
*错过沈子棋该场分享会的家长,可以在Eduknow视频号主页“直播回放”页面6月13日场次观看回放哦~
初见沈子棋,不用聊太多,你就会发现这位00后男孩身上的特质——“有主见”。沈爸是计算机+化学留美双硕士,育儿过程中自然也附带了许多理科工程师的理念。“我爸在我6岁就开始培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观念了,很超前。这个观念大概意思就是当你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刨根问底地去看这个错误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然后尽力的去把它给改正。”“当然他没有强迫我去做什么事情,而是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告诉我可以怎么做,或者说手把手教我去解决一个问题。久而久之,‘遇到问题就得立刻想办法解决’的做事方式就搭建起来了。”沈子棋笑着说。所以升入三年级后,本在上海某双语学校国内部就读的沈子棋,在发现学校英语教学和自己能力脱节后,就果断申请转学国际部。“我的英语启蒙相当程度都是爸爸做的,他很喜欢看文学书,连带着也会给我看一些读物,所以我G-1阶段看国家地理儿童版这种读物其实没啥压力。可在国内部读了三年后,我的英语水平不进反退,这里面肯定出现了问题,在爸爸的主意下,我马上就申请转到会做英文原版阅读的国际部。”三年级的孩子,因为学校的教学进度跟不上自身水平,主动转轨。没有强心脏的家长看到这可能不免倒吸一口气,但对沈子棋而言,这种“折腾”还只是个开始:作为中国孩子,要求母语水平的英文文学课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他稳住了心思,制定了方案。老师要求150-200字的思考题,他写300-400字,加量不加价,主打一个锻炼笔力;词汇、文本、文章中心思想不懂就去Office抓老师来解答,学费都交了,必须物尽其用,成绩因此一路上浮:从5,到6,再到申请季前的7分。 · 第一次托福考了114,但申请Top20大学的学生大多是118+?明明第一次考试自己只花10小时过了下考试流程都能114分,为什么后面用心连刷4次,反而分数却没上去呢?“因为发现问题就要解决,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考了114,就会期待之后能考更高的分数,很明显就是这样的焦虑把我拖住了,导致后面几次考试不太理想,总是会在口语部分卡壳。”他懊恼道。“你有没有想过,焦虑其实是人之常情呢?”我问沈子棋。他回答:“焦虑当然是正常该有的,但作为一个要逆流而上的人,我不太喜欢说‘别人有的东西,我就应该有’,我想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目的去做事情。”当然,孩子的主见绝非空穴来风,而是靠实打实的各类素质积累。除了在学术上表现优秀,他还会素描设计、会用钢琴进行古典乐演奏、写过个人公众号,甚至在体育运动上也是个好手,是羽毛球的半专业运动员...面对这样一个“文体两开花”的娃,试问哪个家长看完后,不会暗自赞叹?值得一提的是,在羽毛球训练、备战市运会的时候,还发生了件非常有趣的事。羽毛球场馆除了训练,还预留了块场地给特殊儿童用来练习认知技能。出于好奇心,沈子棋申请了助教,参与到这群孩子的教育活动中。也正是这次活动,彻底推翻了他的刻板印象:原来特殊儿童也能做好任何事情,他们打羽毛球甚至不输兴趣班的孩子!· 申请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有关精神病学的夏校,花了一个夏天研究如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运动干预,并在学校教授的帮助下专门写了篇论文;· 组织朋友创立微信公众号“问心Inquiry”,专门去采访各类精神病学专家、特殊教育工作者,希望借此改善特殊儿童在社会当中的认知处境。截至目前,团队的采访已经做到第三期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坚信要用亲身经历实践后才能对具体事件得出结论。这种态度也在他的申请决策上有所体现,“我非常不喜欢那种流水线式,充满各种所谓经验的中介机构,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需要有人参照着其他人的案例,‘老道’地教我做事。”留学全知道采访过不少学霸牛娃,很多这种本身就足够优秀,也有自驱力的孩子,他们在申请季需要的并不是一个耳提面命的导师,或者一个无微不至关心的家长。这类孩子更多需要一种放松的氛围,或者是一种心灵上“massage”去帮他们找到申请季中的松弛感。而这种松弛感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让他们能够在一个喜欢的社区环境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正是凭着这样的原因,沈子棋在见过一轮沪上留学机构后,最终选择了树英学会。“记得第一次去树英,老板(树英er对创始人DTR的昵称)就专门找我在线下办公室里很温馨地聊了两个多小时,他非常认真地在听我讲自己的故事、想法和梦想。我俩聊完,老板还拉了梦校的学长学姐和我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我很明显就能感受到这里对学生的那种关怀,让我觉得这里是一个很人性化、很适合自己的地方。”沈子棋回忆道。“人文、关怀、温暖”,几乎每个从树英出来孩子都会和我们分享这三个词汇。“我不算那种很需要大人操心的孩子,反而需要一种放松的氛围,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老板都会建议我们以适合为前提,而不是执着藤校梦,或名校光环。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他都会发自内心的祝贺、支持。”自习、聊天,在阳光房打盹、边聊边学,这是很多孩子在树英都会有的状态,被申请折磨到疲惫的孩子们在这里给自己放空充能,恢复到最佳状态。作为机构,我们对自己有‘结果’要求;但对孩子,我们不唯结果论。当你教会孩子底层逻辑后,他们的幸福度是可以自己把握的。不会因为没有申请或选择藤校,这个幸福感就没有了。“这里是一个非常有家庭感的地方,每个人都是社群中的一员,有非常多的机会去见面合作、畅聊人生等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逐渐打开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交互开关’。就像是只会做高效做事的机器,变成了一个非常有人性的人”。险象环生的申请季回到申请季,即便主见卓越、各项能力也几乎达到申请者的前列,沈子棋仍然在申请季遭遇了险象环生的剧情——申请季前期14连拒:· 文理学院中的梦校Swarthmore,包括Williams、Pomona都被脆拒;· 认知科学专业颇受欢迎的UC Berkeley则是被waitlist…面对这样的结果,有多少申请者和老父母们得在身边备一瓶速效救心丸才能安心?不过星光不负赶路人,申请季的后半程JHU、Rice、Georgetown、Notre Dame、UCLA、USC、UVA和CMU等顶级高校陆续抛来橄榄枝;Ivy Day(美国藤校RD放榜日)更是接连收到康奈尔和布朗大学的Offer,整个申请画下圆满句号。那名校录取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回顾整个申请季,我们可以在沈子棋身上找到答案:细数大部分沈子棋被录取的学校,文书都写于12月;反而10-11月写文书申请的学校,都遭拒绝。在其他材料没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对比不难发现,文书在其中举足轻重。“整个申请季我的能力是动态提升的,文书也从生疏到驾轻就熟。一开始写的申请文书可能我讲了非常多繁杂的事务,但因为没组织好素材,没有主心骨,就没法展现我的个人特质和对学校浓厚的兴趣,与这几所梦校失之交臂。”“每一封文书在当时的我看来都是最好的,当然这里的最好都是有瑕疵的,如果再来一次的话,我会在内容组织和叙述方式上再多多练习。”
子棋分享了他被布朗大学录取的经历,综合来看就是系统又多样地向招生官突出个人特质:“布朗他可以提交一份‘Optional Video’,那我的视频就比较标新立异,我用两分钟的自述视频介绍了自己英文名字Odysseus的来源以及自己的思考中,引申的含义。我觉得布朗招生官在看了那么多剪辑的高大上的视频之后,突然看到一个人对着电脑两分钟,说自己的故事、说一些很有趣、很哲学的话,他也是会眼前一亮的;其次是我提交了‘艺术作品集’,很少人会注意到,布朗大学边上就是罗德岛艺术学院,两所学校难免相互影响,正好我又擅长素描设计,所以果断去展现这方面的能力;另一个因素则是我的‘小文书’,我在里面聊了一些关于存在主义的东西,谈到我如何通过圣诞贺卡跟朋友们进行连接,包括我是怎么多门学科都具备很强的求知欲等,我觉得这一切都和布朗气质吻合。”采访的最后,我问子棋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布朗和康奈尔两所学校二选一,你的答案是?”,他的回答有点长,但非常值得深思。“这个问题其实不仅是布朗和康奈尔,也可以是布朗和JHU、莱斯等等,我的答案都会是'布朗'。我们在选学校的时候,其实会考虑两大方面:一是学术与教学;二是校园生活,包括住宿、饮食、活动、校园制度、校园文化都可以算作后者。学术方面,我选择布朗,就是因为他有‘布朗课纲’(Open Curriculum, 废除了一切必修课程,同时允许学生以“满意/不及格”方式为任何课程打分)。我可以非常自由地去组合课程,甚至要求开设一门自己的课程,这是任何其他学校都做不到的。大多数亚裔家庭往往会把学术排名的权重拉满,却忽略了孩子的校园生活,但大学并不只是学习的4年,也是生活的4年。你接受怎样的教育、参加哪些活动、遇到怎么样的人、处于怎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其实也都很重要。在各大名校的教学水平趋同之时,使人成人的这四年才是更重要的。另外,我还想对学弟学妹说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做自己’。
‘做自己’包含了很多东西,包含跟随兴趣去完成一切,包含高效地在每一件事情中充分地花费自己的精力,包含展现自我。不论是选学校、选专业、参加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自我所迈出的那小小一步。
如果说能够成为最自然的自己,那么不管是形而上的成功,还是世俗的成功,其实都已经在朝我们招手了。”
想了解更多树英学子的升学故事?
6月20日(本周六)20:00
树英2023RD录取分享会(线上)
↓ ↓长按识别海报二维码 即可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