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名校录取,是无数留学家庭为之奋斗的目标,一封offer背后凝聚了太多的努力与付出,从“大战”托福SAT到头脑风暴文书,一刻也不敢松懈,然而美本录取愈发玄学,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能拿到心仪梦校offer实属不易,更不要说是顶尖大学,然而本文的主人公就被14所美国名校录取,一起来看看他的成长故事吧!“真棒之选”专为5-14岁孩子精选高品质夏令营、夏校,以及周末研学好项项目
最近一个号称“海淀牛娃天花板”的简历又全网刷屏了: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真牛娃”就是长成这样的么?就是靠一堆标准化成绩打擂台大逃杀出来的吗?
他毕业于上海最顶尖的国际化学校——平和双语学校,读的最难的IB课程,选了六门高难度的High Level课程,并拿到了预估满分,同时还把羽毛球打成半专业运动员,拿到14所顶尖美本的录取通知书。“12年平和宝宝”,高中选了六门IB High Level课程的羽毛球健将,拿到了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JHU、莱斯、圣母、南加大、乔治城、UCLA、CMU等14所顶尖美本的录取。分享沈子棋的故事,不是因为他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因为他对学习有着发自内心的真正热爱,有着非常有趣的学习方法,经验非常值得我们普娃爸妈借鉴,绝对不是“杂耍型的标准化学霸”!了解IB的都晓得,能考到这样的水准,个个都是时间管理大师!所以,沈子棋的故事开始之前,我先放一张他的一周作息表,我特别做了一下研究,然后涂了色块,最后特别震撼我的是,那些被完全浪费掉的无效时间,在沈子棋的生活里——每天只有1小时。但当我问起学霸的方法论,他却给出了特别凡尔赛的回答:但在与沈子棋深聊之后,我发现这种「好玩儿」,其实源自于他对于知识的某种强烈的崇拜,这种崇拜如今看来,是他把许多看似毫不相关的知识,全部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的源动力所在。比如他上Social studies课,对一战和二战来了兴趣,课本上或许只是简单的一段话,但沈子棋绝对会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课后去扒更多的书,把这两场战争搞清楚,从战事到地理分布,从地理分布又“旁通”到地质学知识,你会发现,在沈子棋这样的孩子手里,知识是一张被自己驱动着的、不断完善的网。所谓源自兴趣,就能乐此不疲,就是这个道理。我愿意把沈子棋这种「随时随地都能扩充知识清单」的学习方法,称作叠加式学习。在这种学习情境里,一个单一的知识点一旦被兴趣“点燃”,就会进入自生长模式,通过资料查阅与研究,举个例子:在子棋手里,类似于二战这样的历史事件,常常会发散到几个不同的知识领域,哲学是对当时社会思潮分析的工具,地理学是对战争进展分析的武器,如果触角伸的够野,原子物理、奥本海默……都是可以深度研究的Topic……这种被兴趣推动的叠加式学习模式,无形中打通了子棋跨学科学习的任督二脉,如果你了解IB课程对于「全才」近乎偏执的喜爱,你就会明白,这个模式简直就是为IB而生的。但这样的学习方法,其实需要极大的时间与精力成本才能应付,这也是我特别佩服沈子棋的地方:为了快速点亮技能树,他真的很舍得卷自己:“我学习的过程是很艰辛的,因为你会发现进展很慢,比如我第一学期IB拿的是5,但因为实在很喜欢那些课程,所以我倒并不介意开始阶段的分数,我会常去Office找老师讨论问题,每写完一篇文章,我都会积极寻求反馈,小的语句和词汇的精准度,我都会问清楚。”用兴趣充分调动学习内驱力-从一个点开始链接更多知识谱系-不厌其烦地发问获得正向反馈-成绩提升而在从5分到6分的过程中,1分是面儿上的进步,但从学习的满足感上来说,沈子棋的收获更会是某种长远的激励,例如--所以,人人都说IB难,但要是学到沈子棋这个份儿上,每日苦读早已不是什么受虐,倒像是某种「上了瘾」的极乐体验。除了自己独有的学习方法,沈子棋的学霸工具箱里,只剩下最后一件神器,它一点也不华丽,却能叫人瞬间“回血”,没错——就是阅读。按照他的说法,不爱阅读的人,选IB会很痛苦。因为写论文的过程,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测试一个人阅读存货的过程。心中没有一份独有书单,边读边思考,拆书拆到「包浆」,这样的孩子,IB考不好也难。沈子棋钟情阅读,背后的功臣可能是爸爸的书架:子棋的父亲是化学和计算机硕士,但非常喜欢读书:“我爹其实是一个中英语都挺好的人,我记得他在我小时候,花半年时间看完了《资治通鉴》,他还看过钱钟书的《管锥编》,而且他看书不是泛读,都是精读,这些阅读习惯和品味,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父亲的影响,沈子棋打小就成了小书虫,因为在平和念书,所以中英文书他都看,而在9年级以前,对他影响特别深的书还是那些人文社科类的通识或科普读物,比如比尔·布莱森的 《万物简史》,还有DK的百科全书。到了高中,沈子棋的阅读视野被一下子打开了,由于学校课程里就有《仲夏夜之梦》、《荷马史诗》、《不可儿戏》这些名作,所以他又自己找来了莎士比亚和王尔德的许多作品做补充阅读;而小说则成了他打发时间与锤炼语言的最好工具,《发条橙》、《罪与罚》、《百年孤独》……英译本里的世界,既提供了非凡的审美体验,也成了英语提分神器。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这样一个“IB满分战将”竟然还是羽毛球健将!作为一个半专业羽毛球运动员,子棋对体育特长在申请中的作用,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一次训练中,子棋看到场馆周边围着一些“特殊”的小朋友,他们多是患有自闭症和多动症的孩子。于是,子琪自告奋勇地参加了给这些小朋友授课的志愿者活动,还从中扭转了自己对“特殊儿童”的看法。在此之前,子棋一直认为这些孩子是没有什么行动能力的。然而在教授了他们一段时间的羽毛球后,子棋发现这些孩子完全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打好羽毛球,他们的潜力完全不异于常人甚至超过了常人。也正是因为这一发现,子棋开始从事关于自闭症和运动干预方面的研究,并且成立了一个小型组织,专门去采访这些特殊教育工作者比如精神科专家等,再把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公众号或微博等媒体渠道告知给大众。说真的,这不就是美国顶尖大学喜爱的孩子的模样吗?永远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子棋的另一大爱好——绘画也是一样,他并不是为了申请季才去画画,之所以做了艺术作品集,只是水到渠成地将自己曾经积累的东西展示出来,仅此而已。 “在做一个被包装好的申请生之前,请先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做一个自由发展而不是受过规训的人。”他还说:“我没有天赋,我也不是天才,我只是一个受到父母尊重,能够自由发展的普通人。”跟子棋的聊天过程非常愉快,因为你会发现他是一个逻辑缜密但又绝不沉闷的孩子。但最让我惊讶的是,他在「自由」与「规划」这两者之间,做了极佳的平衡。一方面,他很有目标感,对于知识的渴求引导他获得一个又一个milestone;另一方面,他又似乎是自由学习的范本,不管是阅读还是学术研究,都没有很强的功利色彩,通常只是为了读懂一本书,或者解答一个疑问。所以看完他的故事,再回到那张日程表,你可以说他卷,但他绝对卷得乐在其中,几乎没有负面情绪。所以,真正有效的学习,一定是——从兴趣开始,转向实践,进而收获快感;当这个过程不断重复,它就成了最好的学霸培养皿。富兰克林说:tell me, I may forget; teach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learn。(你光说给我听,我会忘,让我自己参与尝试才是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