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满分学霸被14所美国顶尖大学录取,24小时作息表曝光,真的太太太卷了!
👆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尽在“真选”,欢迎关注~
今天我们也想分享一个学霸的故事。
他毕业于上海最顶尖的国际化学校——平和双语学校,读的最难的IB课程,选了六门高难度的High Level课程,并拿到了预估满分,同时还把羽毛球打成半专业运动员,拿到14所顶尖美本的录取通知书。
沈子棋
“12年平和宝宝”,高中选了六门IB High Level课程的羽毛球健将,拿到了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JHU、莱斯、圣母、南加大、乔治城、UCLA、CMU等14所顶尖美本的录取。
分享沈子棋的故事,不是因为他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因为他对学习有着发自内心的真正热爱,有着非常有趣的学习方法,经验非常值得我们普娃爸妈借鉴,绝对不是“杂耍型的标准化学霸”!
了解IB的都晓得,能考到这样的水准,个个都是时间管理大师!
所以,沈子棋的故事开始之前,我先放一张他的一周作息表,我特别做了一下研究,然后涂了色块,最后特别震撼我的是,那些被完全浪费掉的无效时间,在沈子棋的生活里——每天只有1小时。
但当我问起学霸的方法论,他却给出了特别凡尔赛的回答:
但在与沈子棋深聊之后,我发现这种「好玩儿」,其实源自于他对于知识的某种强烈的崇拜,这种崇拜如今看来,是他把许多看似毫不相关的知识,全部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的源动力所在。
比如他上Social studies课,对一战和二战来了兴趣,课本上或许只是简单的一段话,但沈子棋绝对会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课后去扒更多的书,把这两场战争搞清楚,从战事到地理分布,从地理分布又“旁通”到地质学知识,你会发现,在沈子棋这样的孩子手里,知识是一张被自己驱动着的、不断完善的网。
所谓源自兴趣,就能乐此不疲,就是这个道理。我愿意把沈子棋这种「随时随地都能扩充知识清单」的学习方法,称作叠加式学习。
在这种学习情境里,一个单一的知识点一旦被兴趣“点燃”,就会进入自生长模式,通过资料查阅与研究,举个例子:在子棋手里,类似于二战这样的历史事件,常常会发散到几个不同的知识领域,哲学是对当时社会思潮分析的工具,地理学是对战争进展分析的武器,如果触角伸的够野,原子物理、奥本海默……都是可以深度研究的Topic……
这种被兴趣推动的叠加式学习模式,无形中打通了子棋跨学科学习的任督二脉,如果你了解IB课程对于「全才」近乎偏执的喜爱,你就会明白,这个模式简直就是为IB而生的。
但这样的学习方法,其实需要极大的时间与精力成本才能应付,这也是我特别佩服沈子棋的地方:为了快速点亮技能树,他真的很舍得卷自己:
所以,沈子棋的学习链路是这样的:
用兴趣充分调动学习内驱力-从一个点开始链接更多知识谱系-不厌其烦地发问获得正向反馈-成绩提升
而在从5分到6分的过程中,1分是面儿上的进步,但从学习的满足感上来说,沈子棋的收获更会是某种长远的激励,例如--
选择中英文语言文学课程,他逐渐从中发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在经济和数学课中,他感到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剖析和解构感;
生物和物理课又让他找到了对纯粹知识的向往……
所以,人人都说IB难,但要是学到沈子棋这个份儿上,每日苦读早已不是什么受虐,倒像是某种「上了瘾」的极乐体验。
我爹其实是一个中英语都挺好的人,我记得他在我小时候,花半年时间看完了《资治通鉴》,他还看过钱钟书的《管锥编》,而且他看书不是泛读,都是精读,这些阅读习惯和品味,对我的影响很大。
△子棋的书架
「真活动」 一定源自热爱
△子棋的的画
因此,子棋能够给到“留学党”们最好建议就是:
他还说:“我没有天赋,我也不是天才,我只是一个受到父母尊重,能够自由发展的普通人。”
最后插播一个直播讯息,6月20日中午12:00听大热的KET/PET考试备考攻略,欢迎点击预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