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中材大用”? | 科技袁人
导言:
用数论文、数帽子作为评价标准,导致“中材大用”。这种体系能产生大量的二流成果,却难以产生一流成果,只适合跟随,不适合赶超。
■ 视频链接:
中国科学界目前最大的弊端是什么?是用数论文、数帽子作为评价标准,导致“中材大用”。这种体系能产生大量的二流成果,却难以产生一流成果,只适合跟随,不适合赶超。最近,我的前辈朋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刘益东老师在《国家治理》周刊写了一篇文章《打造以一流人才为中心的卓越科研体系 | 刘益东》,阐述了这个问题。
现在的许多排名都是以计量统计为主,这有可能掩盖真实的差距。例如在U.S. News发布的2021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中国数学排第一的是曲阜师范大学,传为笑谈。又如2021年1月内地高校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学科排名前三的高校为浙江大学(10个学科)、北京大学(8个学科)、上海交通大学(7个学科),然而这三所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方面作为第一单位的记录总共只有一项,1987年北京大学廖山涛院士的“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这意味着它们在理工科领域鲜有世界一流学科。
一流人才的标准应该是,有原创突破性成果作为代表作。但是在长期以来“四唯”“五唯”的导向下,一流人才标准成了“数数”(统计论文数量及刊物等级、基金、头衔等),而一流人才往往不符合这些条件,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所言,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已有的定论,评审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五唯”就是让做不出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可想而知。正如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徐匡迪指出的,搞项目评审、专家投票,往往把颠覆性技术“投”没了。“防御性嫉贤妒能”在“中材大用”和“唯帽子”群体里比较普遍,“中材大用”是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巨大人事障碍。
比学术平庸泛滥更糟糕的是,坏人坏事据此拉帮结派,排斥好人好事。低标准的结果并不是好坏都过关,而是逆向淘汰,坏人坏事大行其道,使得人际关系、行政权力成为学术竞争取胜的主因。
刘益东老师大声疾呼,区分常规科研体系与卓越科研体系至关重要。常规科研体系追求数量规模和应用,满足引进吸收、跟踪跟进等基本需要;卓越科研体系则以一流人才为中心,追求原始创新、自立自强。两者有质的不同。大幅增加对常规科研体系的投入并不能使之跃升为卓越科研体系,就像加大对二、三流人才的资助,他们也仍然做不出原始创新。只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创卓越科研体系,才能真正加强基础研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提出,在有条件的单位设立“基础研究特区”,作为开创卓越科研体系的重大举措,包括七大要素:
一,尊重个人创造力,以一流人才为中心。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科学史表明,伟大的科学成就并不是通过组织和计划取得的,新思想发源于某一个人的心中。”
二, 高标准、宽要求。
三, 实行PI制即项目负责人制。
四,资助学术带头人,而不是资助机构。
五,网络力量办大事。在科研与创新网络平台的支撑下,PI制可以解决各种规模的问题,中小规模的问题一个团队可以解决,大问题可以由多个团队自愿结合、自行组织予以解决。
六,提供新方向新蓝海的换向学习、换向咨询,产出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等重大突破。创新可分为延续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学习也可分为延续性学习和颠覆性学习。后者给予学习者新方向、新观念、新蓝海、新机会,是认知升级。颠覆性学习也可称之为换向学习,是产生巨大影响、转换方向、提升层次的学习,只有以原创突破为特征的一流学者才能教授换向学习,才能提供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都与众不同的换向咨询。
七,一流学科建设应成为基础研究特区的核心内容。一流学科分两类,一是普遍性学科,如理工科和规范的人文社科类学科,二是地方性学科,如中国史。科技自立自强、教育自立自强的关键是在普遍性学科领域建成世界一流学科,能否建成一流学科是打造卓越科研体系的试金石。
刘益东老师对这些表示赞同,并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确立以原创突破论英雄的一流人才新标准与以前沿突破论引领的一流学科新标准。以此克服人才标准错位,克服目前学科评估标准主要反映国内相对水平、较少反映国际相对水平的局限。
然后要盘点十年磨一剑的原创成果,让一流人才及时胜出。在互联网上列出四项内容:突破性成果简要与突破点四要素及核心贡献,发表的系列论文论著等,获奖、转载、引用、评论、受邀大会报告和学术演讲等学界反馈,国际同类工作的盘点比较。这样,学术水平高低一目了然。
然后要培养懂行而挑剔的用户,让一流学者有用武之地。要让学生和决策者等各行各业的知识用户知晓一流学者的重要性。一流学者是因做出原创突破而居于国际学术前沿的前沿学者,一流学者和二流学者的区别不是程度上的,不是95分和70分的区别,而是方向和层次上的区别,是有解与无解、想得到与想不到的区别。懂行而挑剔的用户,必然会选择向一流学者学习、咨询。换向学习、换向咨询,是用户对一流学者的刚需。
最后要建设一流学科平台,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科技史与科研特点都表明,一流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一两个一流学者及其团队足以撑起一个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建设对于科技自立自强头等重要,目前美欧留学受阻,一流人才日益依靠国内自主培养,没有一流学科难以培养一流人才。一流学科平台可由大学城、大学联盟、创新型城市组建,也可由一所大学为主建设,线上线下结合,实行上述的一流人才新标准和一流学科新标准、新办法,设立前沿学者工作室。换向学习、换向咨询有可观的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可以在启动方案中优先实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