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U校友故事 Vol. 23 06 | 严霁玥:执着专注,静思笃行,寻光前进
NYU校友故事是NYU上海校友会的一档访谈栏目
本栏目荣获 NYU Alumni Association年度创新奖
全文约4500字,阅读约5分钟
#
Vol. 23 06 / 本期校友
严霁玥 (Steinhardt'13, Master of Arts)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数字支教实验室运营负责人,本科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取得英语与法学双学位。十年教育行业从业,历经高中教师、自主创业、在字节教育旗下少儿英语业务负责人等多种角色,管理团队成员达千人,积累了丰富的全栈运营与管理经验。
为什么会选择教育作为您的专业以及从业方向?
我觉得与教育这个行业的缘分,可以说是在大学以前的学生时代就埋下了一颗种子。作为学生,我认为自己一直算是比较幸运的,在求学的各个阶段,都遇到了很棒的老师。尤其是我的中学时代,初中到高中六年的时间,我都是在重庆市的西南师大附属中学度过的,这所学校当时宽松崇尚自由的氛围给了所有学生一个充分探索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当时我们的老校长有一个核心理念——教育要立足人的终身发展,小时候还不能完全领会,现在作为一名从业者,越来越能够懂得其中的智慧。浸润在这样先进的理念中成长起来,我对于教育的价值建立起了充分认同。而进入大学后,我本科期间修读了英语与法学的双学位,到研究生阶段,则是沿着英语专业的方向,选择了英语教育的细分领域进一步深造,自然而然地,毕业之后,就进入了这个行业。
为何会选择NYU?
选择NYU主要有三个角度的考虑。从学校来说,我非常喜欢NYU这种崇尚多元,兼容并包的氛围。从学院角度,Steinhardt是建校学院,也是最大的学院之一,而教育又是Steinhardt的强势学科,能够满足我在专业上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最后,我个人是觉得一座城市能够教给我的知识,赋予我的经历并不见得比学校课堂少,而NYU地处纽约,恰好能够给到我,一个语言专业的留学生,在课堂之外充分地体验和融入当地生活的机会。所以NYU对我来说是一个最优解。
严霁玥毕业照
NYU的求学经历对你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两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影响了我对教育的理解,另一方面,为我现在选择公益教育埋下了伏笔。
我第一次接触到普惠教育的概念并参与其中,就是在NYU就读时参加专业要求的课堂观察教学。NYU会分配给到我们每个人各类层次的学校去旁听,当时我印象最深的一所学校叫 Manhattan Comprehensive Day and Night High School。这所学校性质上算是高中,但是是白天晚上都授课,它的生源里有很大一部分是移民后代。这些人往往是超龄,或者面临没有身份,家庭在经济上无法负担教育等等问题,无法在美国可以正常升学的途径进入普通高中,可以有机会到这个学校接受免费的高中教育。这群孩子里,有很聪明努力的,但只是应付了事的也大有人在。而据我观察,这样的一所学校,教课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依然是很到位的,学校也提供了比较好的教学资源,也就是说,是给到了所有人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对于那些想学的孩子来说,这种机会也许就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这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
后来2012年在NYU Shanghai,当时校园还没有建成,还是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里,美丽中国来做一次宣讲,是我第一次了解到我们国家也有这么一个关注乡村教育公平普惠的公益组织。从那之后就一直有关注着这个组织的动态,而对于教育普惠议题的持续关注,我觉得在我做出投身公益教育这一选择上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力。2022年的时候,因为现在数字支教项目的原因,我去广州见到了美丽中国核心团队的所有成员,我也有和他们聊到这个十年前的渊源,回顾起来觉得非常感慨。
简要介绍下您现在所负责的数字支教实验室项目
2021年,在“推动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创新”这个战略下,腾讯成立了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服务客户、企业和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个事业部旨在运用科技与创新能力,聚焦民生与发展相关的社会议题,协同多方力量,探索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个事业部下,各方向的议题都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数字支教实验室就是其中专注于教育普惠议题的部门,面向乡村儿童开展一系列数字支教课程。通过远程双师课堂的方式,将优质的课程内容、优秀的志愿者老师带到乡村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他们也能获得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体会到素质教育课堂的乐趣。
在这个项目中,着力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
我们这个项目的目标,是输送优质的师资到乡村,帮助乡村学校开展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基于这个目标,有三个核心问题要解决:师资、课程设计、教学质量。
在师资方面,也就是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持续运营,我们最主要是打造了企鹅支教小程序,通过数字化的支教平台,将公益组织、志愿者和学校连接起来。依托于腾讯的连接能力,我们能够吸引到更多有意向成为志愿者的人们进入平台,发现感兴趣的支教项目;同时,我们也为公益组织提供从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审核、激励管理,到智能约排课,再到组织备课上课、实时督巡课监管的全方位支撑,最后生成评价报告及多维度数据看板。将以往公益组织在运营上的经验,通过数字化、产品化的方式沉淀下来,通过机制来提升并保障志愿者的质量,从而为各个项目校输送优质稳定的师资力量。
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主要在做的是课程适村化。我们的课程主要还是围绕非学科类内容,比如美术、音乐、体育、心理健康等等。而为农村儿童设计课程,不是照搬一线城市的优质课程那么简单。农村儿童,相较于城市儿童,由于接触到的新鲜事物的机会比较少,认知上会比较缺乏。简单举个例子,高铁出行已经是城市人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些农村孩子却可能并不知道“高铁”是什么,所以机械地将课程照搬到农村是不适宜的,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对他们有益的课程,并且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教授,才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我们为什么会提供普通话课程,就是由于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西部地区的学生仍然存在不愿说、不会说普通话的问题,因而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开发教材,设计课程,来帮助他们正确运用普通话。
在教学质量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双师制度”和“小队模式”。双师制度,也就是专业教师在线上授课,本地教师在课堂现场承担助教工作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线上老师可以保障优质的教学水平,线下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具体情况更加了解,可以辅助保障教学的效果落实到位。而“小队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的支教项目,志愿者流动性大导致教学不连贯,学生体感差的问题。通过志愿者组队共同服务一个班级,小队内的志愿者们共同讨论教学内容,互为backup,单个的志愿者的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灵活,孩子们也能在课程中持续对小组的志愿者们建立熟悉度和信任感,不至于会产生频繁更换老师带来的陌生感。
严霁玥参与公益教育项目
您认为这个项目得以成功落地有哪些关键因素?
我觉得最关键的两点,一是在于整体生态的构建,另一个是充分发挥我们在数字化方面的优势。整个项目中包含了非常多的相关方,比如基金会、落地校、志愿者等等,我们的生态构建,就是组织协同这些相关方,各司其职,共同促成数字支教部署实施这样的一个局面。在协作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不同的运营模块提供支撑,从赋能支持、策略共创到执行落地,参与程度由轻到重。那最重要的,还是利用我们的数字化信息化的核心抓手,为各方提供工具和平台助力实现更高效的自运转,并且将协作的流程固化到产品中,更长效地将各方连接起来。
您在教育行业经历了多个细分领域上的转变(高中老师-教育创业-商业化教育项目-公益教育项目), 能否简要概括每一段经历中最大的挑战的和收获?
作为高中老师来说,如何做好一个新手老师就是最大的挑战,具体来说包括如何能自信站在讲台前面对学生讲课,如何与学生、家长以及同事产生有效的沟通和连接。这个阶段建立起了我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场技能,比如责任感以及沟通技巧。
在线编程的创业阶段,其中的种种辛苦在我看来并不算什么,最难的是如何敏锐地识别关键时刻并且做出决策,从中我沉淀下来的是一旦做出选择,就坚定笃行的定力。
再到2017年我们的项目被字节收购,我加入字节成为教育业务的早期员工,自此进入了在线教育行业飞速发展的一个周期。在字节的这段时间里,主要是如何在大厂环境中从0-1推动全新的项目,如何去快速学习满足一路从后台走向前台的职能变化以及如何调整思路和方法来应对团队规模的飞速扩张。那这几年里建立起更深更广的业务认知,积累起丰富管理经验,都在当下的工作中发挥着有效的作用。
现在做公益教育,则是在教育行业从业的一个全新的切入点。过去在教培业务上,企业从商业决策的角度,开拓下沉市场到三四线城市就已经到底了,而公益教育公平普惠的使命,则是要走到教育资源最匮乏的农村大山,需要从商业逻辑中走出来,转变看待问题的视角。这一年多的酸甜苦辣确实也比之前多一些,但用我们团队内部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可能在做一件到80岁的时候想起来还会微笑的事情”。
总结来说,这一路走过来,我经历了很多的转型,而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选择的结果,这个选择是否是最优的,在决定的那一刻其实并没有答案,但落子无悔,要有自己做选择的定力,坚持自己选择的韧性,同时,也要保持质疑和挑战自己的勇气,在关键时刻能够灵活调整方向。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带来的教育行业的震动无论是否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都有所了解,您的简介也提到,“经历过在线教育赛道最红火和最沉寂的时刻”,然而您依然选择继续从事教育行业,能否分享当时行业震动时期的思考以及仍然坚守教育行业的原因?
那段时间面对整个行业的剧烈变化,我相信每一个从业者都在问自己要留下还是转向新的方向。我当时正在产假中,也有在接触各种机会,坦率地说还是有很多选择的。最终有不少人决定离开,而我的选择是仍然坚守教育行业,主要是两点原因。首先是怎么理解教育。严格意义上来说,在线教育是属于教培行业,而教育相较于教培是一个更大的议题。我想到在NYU的时候,我的一位教授叫Frank Tang,他要求每一个人都一定要有自己的teaching philosophy,也就是你自己的教学教育的愿景。我的 philosophy是“教育要立足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教育求知,融合在每一个人生活点滴中,不仅发生在课堂,发生在比如我们现在对话中。基于这一点,我相信对于教育的需求是始终存在。第二个,是怎么去理解这个行业震动。那所谓震动,其实是一种行业上的规范,为什么要规范它,一定是因为它的发展已经畸形了,需要去约束和修正。在挤压泡沫的过程中,谁在裸泳就变得一目了然,而真正一直深耕行业的有经验的从业者,实际上是可以获得更好的机会。那任何一件事,我认为触底必将反弹,所以我觉得这个震动,对裸泳者是危机,对具备实力的从业者来说是机遇,关键是怎样去积极地应对这个变化。
您对有志于进入教育行业的校友有何建议?
教育行业很大,包括我们刚才聊到的体制内的教师、教培、公益教育等等,但我认为还是有一个共通的底层逻辑的,总结12个字是“执着专注,静思笃行,寻光前进”。这12个字也是我过往10年在这个行业里面沉淀的经验。就是执着专注,遇到问题的时候静静的去思考它,然后笃定地去执行它,然后在迷茫的时候要看到那点信仰的力量,不忘记自己的初心,努力去找到自己的方向。而这个信仰,这束光,不仅照亮了自己,也能传递给他人。我和团队正在努力的是让这些乡村小朋友能够和这个世界有一个不期而遇的机会。这个机会可能只是点亮了他们心里的一盏灯,很小的灯,但也许这个微光,能够让他们未来的人生发生一些改变,建立这种可能性是我觉得作为教育从业者的最大价值。
采访记者
- 刘畅 SPS’15,网易云音乐资深数据产品经理
本文编辑
- 倪雨嘉 NYUSH'18,现就职于安永咨询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NYU)成立于1831年,是美国私立名校之一,其提倡Global Network University理念,拥有纽约、上海、阿布扎比三大校区和十多个学习中心分布全球各地。
纽约大学校友会(NYU Alumni Club)旨在服务纽约大学毕业校友,会定期组织社交活动和主题讲座,努力促进校友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与小红书,获取最新活动资讯。
如果您需要联系我们,请在本公众号留言,或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纽约大学上海校友会
NYU Alumni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
小红书 @NYU纽约大学校友会
视频号 @NYU校友会
公众号 @NYU校友会
纽约大学校训——坚持不懈,超越群伦
(拉丁语原文为Perstare et Praestare)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