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U校友故事 Vol. 23 05 | 张宇光:保持好奇,拥抱变化,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NYU校友故事是NYU上海校友会的一档访谈栏目
本栏目荣获 NYU Alumni Association年度创新奖
全文约3000字,阅读需5分钟
#
Vol. 23 05 / 本期校友
张宇光,2020年获得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的交互通讯(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 ITP)硕士学位。张宇光是一位新媒体/AI艺术家,现居纽约。他通过网页、装置和表演等不同交互媒介探索人类和技术的共生关系,人与有形或无形的人工智能的连接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与伦理变迁。
他目前是纽约创意工作室DE-YAN的机器学习工程师,也是跨媒介表演团体“NUUM Collective”的成员。他曾获得罗马Re:Humanism人工智能艺术奖,欧盟S+T+ARTS S2S项目奖,纽约数字人文研究生项目金奖。作为驻地艺术家,曾在纽约CultureHub、The Center at West Park、DanSpace、国际动作与计算会议MOCO,纽约大学ITP以及IMA Low Res驻地项目等进行创作。他的作品曾在多家机构展出,包含:
- 布拉加INDEX双年展(2022)
- 波士顿科学博物馆(2022)
- 罗马MAXXI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2021)
- 巴黎Némo数字艺术双年展(2021)
- 纽约 CultureHub (2021/20)
- 圣菲CURRENTS新媒体艺术节(2021)
- 布朗大学艺术中心(2021)
- 北京时代美术馆(2021)
- 新美术馆 New Inc. (2020)
- 纽约媒体实验室(2019)
- 实验剧场 LaMama (2019)
- Processing基金会(2019)
1
我与NYU
Q
为什么会选择去NYU求学?
A
我与NYU结缘,还得从我与两件乍看之下不太相关的事情——编程、还有非洲音乐——这两者的相遇说起。
我在初中的时候开始接触编程,本科专业是地理信息科学,毕业之后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固定资产软件开发和产品管理工作。回想起来,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我对编程一直都挺感兴趣的,本科的时候也有试验性地做过一些小app。但毕业后由于当时工作强度特别大,下班之后对电脑会特别抗拒,所以也就没有契机去真正地启动一些从兴趣出发的个人项目。
后来在业余研究爵士乐鼓点的时候,意外地接触到西非曼丁音乐这个神奇的世界,随后认识了几位对西非音乐特别感兴趣的朋友,就头脑一热地加入了当时他们在广州的非洲鼓俱乐部Fiesta。当时俱乐部还在起步阶段,大家合租了一个十平见方的小场地,利用业余时间一起做音乐创作。从小打小闹,到在路边卖唱被城管驱赶,到乐队渐渐成型,到陆续接下一些小型商演,再到在星海音乐厅演出,回想起来真的特别快乐。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去看了一个生成式音乐的演出,意识到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职业路径,可以将自己擅长/喜爱的两个领域结合起来,所以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对它的探索之旅。
于是新世界的大门在我面前缓缓打开——我找到了自己喜爱的生成式音乐家,惊讶于他们使用过的零零种种千奇百怪的演奏工具(例如热气球,3D打印机,培养皿里面菌群的交流信号,等等),认识到了生成式音乐背后更广阔的天地——新媒体艺术,还有世界上最好的新媒体艺术专业之一——NYU的ITP。故事后来的发展就很自然了,我辞掉了工作,在2018年来到纽约,开始了在NYU的求学以及新媒体艺术生涯。
Q
在NYU求学期间,有何收获?有哪些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人和事?对您当时进入某公司/行业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有何帮助?
A
ITP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它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工作背景也五花八门——工程师、画家、演员、律师、服装设计师、模特、咨询师,等等等等。从这个角度看它有一点像MBA,但又沾染了很多创客和艺术的气息。引用知乎上黄瓜对ITP的描述,它“是一个教育实验田,是纽约新科技的experimental playground“,课程涵盖数据可视化、数字艺术、VR/AR、机器学习、生成式音乐/电影、游戏等等,整体氛围非常鼓励合作,身边的人也会特别热情(甚至是盲目地)支持你的想法。这就导致大家都会将心中最激情的部分拿出来,不用顾忌别人的看法,很忠诚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ITP感受到的peer pressure会特别的大,因为几乎每一天都在被周围的人在不同领域上轮番碾压;但是在ITP也特别的开心,因为不管有多奇怪,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会受到肯定,用心做的作品也真的会打动别人。ITP有40多年的历史了,因此毕业生也很多。通过ITP的校友网络,我认识了很多在纽约、北美、欧洲和亚洲的新媒体艺术家/策展人/创业者,在职业发展上也得到了很多建议。回想起来还是会特别感谢在ITP认识到的人,他们的帮助和鼓励让我在纽约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更快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张宇光 毕业照
2
工作经验分享
Q
目前从事什么工作?
A
我目前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在纽约的创意工作室DE-YAN担任首席机器学习工程师,另一个是跨媒体艺术团体NUUM Collective的成员。在DE-YAN,我主要负责生成式AI (Generative AI / AIGC) 方向的研究,给时尚品牌还有科技公司做基于AI的线上和线下交互体验开发。在NUUM则是和其他成员一起,共同做Tech Art方向的表演创作,比如Web交互装置、AI双人舞、无人机群体舞等等。我们也会自己研发一下相关的硬件和舞美道具,比如能在舞台上自主滚动的风滚草之类的。
新音乐界面表演 - 凌晨3点
New Interface for Musical Expression - 3AM
2019年12月在纽约布鲁克林的The Paper Box首演
讲述了一个人在半夜辗转反复,与藏于心底的挣扎艰难对话的故事:舞台上,一段水滴声的音频被用作采样的种子来生成初始的节奏和动态灯光;表演者通过雨伞和金属板敲击出节奏来回应;一段聆听的智能程序负责将两者糅合并形成对话。
了解更多详情 https://www.ygzhang.com/3am.html
Q
如果您毕业之后服务过不同的公司及行业,请介绍一下转行/换公司的经历 /工作之余,还从事什么其它的社会活动、公益组织或业余爱好吗?
A
在ITP期间,我的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和人之间多层次的、微妙的动态关系”。从ITP毕业之后,我留在ITP做了一年的驻地艺术研究,并沿着这个方向做了一系列的创作,完成了自己的首个大型AI动态装置"(Non-)Human" (它是一张由我在梦中的潜意识数据驱动的床单),也第一次在巴黎和罗马两地的数字艺术节参展并获奖。
完成驻地研究之后,因为有在AI艺术领域的作品和经验,所以在校友的介绍下加入了DE-YAN,继续做相关的研究和开发,也给公司内部不同的组做一些关于AIGC的技术培训,以及AI在不同商业场景下落地方案的咨询。与此同时我也被邀请成为NUUM的一员,从生成式音乐的单一方向,拓展到更宽泛的表演艺术领域,结合自研的软件还有硬件/传感器,做更多不同媒介的尝试。NUUM最近获得了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还有谷歌AMI(Artist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的支持,目前正在筹备一个结合了大语言模型、回声定位以及沉浸式投影的舞蹈表演,估计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就会和大家见面了。除此以外,这两年也和同在纽约的新媒体艺术家吴桐一起,做了一系列关于生成式AI的公开课讲座,并且在纽约的非盈利艺术机构CultureHub以及视觉艺术学院SVA教授了相关的课程。
张宇光在Processing Foundation讲座发言
3
想对校友说的话
新媒体艺术/AI艺术因为跟科技结合程度很高,所以变化得特别快。几年前AI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夸张地火,AIGC这个词甚至都还没正式出现,AI艺术也没有这么地高度专注在文生图,或者文生一切的领域。当时大家的创作风格还比较野蛮,主题也更加百花齐放一些。如今ChatGPT一统天下,MidJourney老照片真假难辨,围绕版权、创作主体、AI抢人类饭碗等争议性的话题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讨论,也给我自己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见证着AI的极速发展还有大家对AI的态度转变,我也在不断地思考自己的创作方向,以及如何在这个新的环境下,去做一些更细致、深入的研究。目前比较想探讨的方向,一个是人在这场变革中的角色转化,另一个是人的艺术将会被如何重新定义。前阵子和澎湃号独立撰稿人吴佩悦聊到这方面时,我们提到了一个具体的例子:“以前的画家要画好一朵花,需要用很多时间去和世界相处。而现在艺术家可以轻而易举地用一些承载了人类集体智慧的工具,快速地生成任何想要的图案。于是我作为一个人,可能就再也不需要寻求亲身的一手经验,去世界那么远的地方去看一朵花了。但这真的是好的吗?”。AI在人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到底抽离了什么?又赋予了什么?我觉得这是想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如果大家对新媒体/AI艺术感兴趣,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时机,因为无论是工具的易用性、资源的丰富度、还是大家的关注量,都已经非常高了。但我也建议可以多到科技以外的世界走走看看,因为围绕AI的一切实在太容易让人overwhelmed。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好奇,拥抱变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成长。
访问张宇光个人网页,了解更多作品:https://www.ygzhang.com/
投稿作者
- 张宇光 TICSH'20,新媒体/AI艺术家,纽约创意工作室DE-YAN的机器学习工程师,跨媒介表演团体“NUUM Collective”的成员
本文编辑
- 倪雨嘉 NYUSH'18,现就职于安永咨询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NYU)成立于1831年,是美国私立名校之一,其提倡Global Network University理念,拥有纽约、上海、阿布扎比三大校区和十多个学习中心分布全球各地。
纽约大学校友会(NYU Alumni Club)旨在服务纽约大学毕业校友,会定期组织社交活动和主题讲座,努力促进校友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与小红书,获取最新活动资讯。
如果您需要联系我们,请在本公众号留言,或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纽约大学上海校友会
NYU Alumni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
小红书 @NYU纽约大学校友会
视频号 @NYU校友会
公众号 @NYU校友会
纽约大学校训——坚持不懈,超越群伦
(拉丁语原文为Perstare et Praestare)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