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为人父:做爹很慌张,但也很上头
父爱画像
Portrait of Fathers’ Love
近日,小红书上“宝宝辅食tag”爆火。原来是很多女性用户为了屏蔽掉男性读者,选了一个在她们看来男性们最不在意的领域:带娃。
没有十月怀胎的连接,没有亲密无间的哺育,爸爸们的带娃路的确开始得有点“慌张”。
今天是父亲节,我们好奇的是,带娃爸爸们会遇到哪些状况,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的?为此,我们采访了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的爸爸们,了解了他们为带娃付出的种种努力。
“在互动中意识到
爸爸的角色很重要”
史蒂夫
居住地:杭州
二胎爸爸史蒂夫是个“斜杠青年”,在创办了一家帮助重症儿童实现梦想的公益基金会外,他还是一位育儿博主,业余时间兼职做滑雪教练。他的日程表几乎是无缝衔接的,就连接受此次采访也是在去幼儿园接两个孩子的路上。
业余兼职做滑雪教练的史蒂夫
/采访者供图
史蒂夫和妻子的工作性质相对都比较自由,二人接送孩子的时间分配也比较平均,“我们家不主张什么男主外女主内,基本上谁有时间谁来,差不多一人一天。一个人接送孩子的当天,另一个人一般会工作到稍晚一些。”带两个孩子在家吃饭、陪玩的晚上多少有点应接不暇,所以他家晚饭做得比较简单,有时做点预制菜之类的。在史蒂夫看来,爸爸带娃的最大优势就是“会玩”,“一般而言爸爸带孩子会玩得更有趣一些。”
陪孩子们玩水、挖沙
/受访者供图
回忆起做爸爸的经历,史蒂夫承认,男性进入爸爸的角色一般是比较缓慢的,差不多要到孩子一岁左右。因为这时候和孩子的互动、玩耍才多起来,“如果没有和孩子的链接,那么做父亲的意识是永远不会有的。”史蒂夫身边爱学习育儿知识的男性朋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陪伴孩子时间足够长。
在培养孩子的方向上,史蒂夫认为自己家“在学习上不太卷,卷的是兴趣爱好、技能培养。”原因在于,对长线人生而言,学习成绩没那么要紧,重要的是要有一技之长。作为育儿博主,他也常看到同行分享自己孩子三岁会认多少字什么的,“在我看来没多大意义。”
和后文提到的王先生家不同,在处理两个孩子矛盾时,史蒂夫不给孩子们断官司。
在我们家没有绝对的对错,因为不同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两个人产生矛盾往往是因为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这时候我主要帮助孩子们接纳情绪,安抚好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多线程工作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史蒂夫也会请老人过来帮忙。“完全平衡好事业和带娃是不可能的,只能说在当下尽最大努力。接受了这个设定后,我就不会有太多内耗,不去纠结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儿。我也会和孩子们讲清楚,这个时间段我要做什么,没办法陪你们。”长辈帮忙带娃难免有观念碰撞的时候,史蒂夫秉持一个原则:不期待改变老人,不灌输育儿知识,顶多就是设定一点规则和界限。
他很喜欢杭州灵隐寺的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趁心。”
杭州灵隐寺
/图源网络
“育儿时间挤出来
爸爸也能独当一面”
潘老师
居住地:北京
潘老师是北京市海淀区一所重点中学的资深教师,教龄26年。他女儿23岁,去年毕业于北京一所名牌大学。在潘老师的记忆中,带孩子最手忙脚乱的时期,莫过于从出生到小学二三年级。“女儿一岁半前是由家中老人帮忙带的,我们发现老人比较容易娇惯孩子,决定转为自己带。后面换了几个保姆,2002年5月8号,孩子刚满两岁,我们给她送进了幼儿园。”潘老师补充说,他发现现在很多年轻家长倾向于让老人带孩子,自己图个轻松,其实孩子习惯一旦培养不好,长远来看可能更麻烦。
潘老师和年幼的女儿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自己带孩子,一怕孩子生病,二愁孩子接送。女儿入园时年龄尚小,身体底子弱,生病成了家常便饭。那时潘老师晚上带孩子去医院输液,白天送园时把药交给老师,嘱托一番用法用量,就赶忙去上班了。潘老师的妻子也是一名教师,所在学校离家很远,早出晚归,因而女儿差不多是潘老师一手在带。有同事不明真相,私下对潘老师说,“您老一个人带孩子也不是个事儿啊,能找还是再找一个吧。”潘老师听后哈哈大笑,“我们家不是单亲家庭啊,我们孩子有妈妈的!”潘老师自称“动手能力有限”,给女儿梳的辫子,常常一个高一个低、一个前一个后,别人问后得知是爸爸梳的,往往感叹一句,“那还算很不错的。”
教师日常工作实在过于繁忙,孩子常常坐在老师办公室里苦等爸爸来接,潘老师又心疼、又无奈。接送孩子到小学二年级,疲于应对的潘老师准备试试看能不能“放个手”。和女儿讲解过一个人上学的安全注意事项后,他目送着女儿向学校走去。不一会儿他注意到,女儿没有像往常一样走马路,而是拐进了一个部队大院里。走家属院显然比走马路安全多了!他一下子放了心。再后来女儿去西单图书大厦看书,去积水潭附近学合唱,他都是带着走一遍路后,就由女儿自行前往了。“孩子妈妈还有点不放心,偷偷跟着去了几次,发现一点问题都没有!”潘老师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今年春节海南行,
潘老师把旅游规划实施的家庭大权
全盘交给女儿
/受访者供图
在潘老师看来,只要认定育儿是一件重要的事儿,就一定能抽出时间来。他还分享了自己一位学生家长的例子,“有个爸爸是个上市公司老总,孩子在北京上学,自己在海南工作。一年365天,雷打不动每周五晚上飞回北京,周一早上飞回海南,光机票就攒了几百张。他周末难道就没工作?不,是他把教育孩子真正当回事儿了。”
对自己家的亲子关系,潘老师表示比较满意。“女儿跟她妈妈很亲密,不过她特别在意我对她的肯定。这一点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对孩子鼓励还是不够多。”女儿从小成绩不出众,潘老师就抓着她的意志品质夸,“比如热爱阅读、坚持练琴、写字认真、自理能力强……”潘老师注意到,现在许多家长都在把孩子当天才培养,用一堆补习班供养着。
他觉得:“即使是天才小孩,也要当成正常孩子来培养,或许未来会呈现出天才的样子。”
在潘老师看来,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亲子关系学。亲子关系处好了,孩子面对父母时态度敞亮,就不那么叛逆了。“从我教过这么多届学生来看,没有天生的熊孩子,熊孩子产生的源头是家长守不住底线。”底线以外的事儿,在潘老师家都是经过民主协商的,“孩子想学什么专业我们都支持,事实上她的理想职业也一直在变。对我们来说,女儿有什么人生目标不重要,有没有人生目标很重要。”
“夫妻关系是前提
家庭关系要摆正”
王先生
居住地:济南
王先生一家生活在济南,女儿即将升入小学一年级,儿子刚上托班不久。在女儿一岁以前,他在南美洲工作多年。妻子在和他隔着大海、跨着时差的日子里,经历了先兆流产、保胎、哺育幼儿,那段时间二人吵架很频繁。于是王先生决心回到家乡的一所银行工作。“换工作后收入是减少的,但我觉得家庭关系最重要。跟妻子关系不好,孩子不亲近,赚再多钱也痛苦。”王先生这样解释他的回国缘由。
回来不久王先生就发现,“爸爸带娃是有天生优势在的,带孩子去游乐场、公园、爬山这些耗体力的活儿一般都是我来。妈妈带孩子出门一般特别关注风险,但我带孩子爬山像‘靠边走’这类话基本只叮嘱一遍。”
爸爸带娃的周末,主打一个拉练
/受访者供图
周中晚上,王先生和妻子的分工一般是这样的:妻子下班较早,主要负责孩子们的学习,包括读古诗、学英语、辅导班接送等。他到家后孩子们进入“睡前动作”,包括读绘本故事、洗脸刷牙等。妻子曾在朋友圈里写道,“我好羡慕自己女儿,有一个给她读睡前故事的爸爸,这不就是我儿时的梦想生活吗?”
不过,爸爸给立下的规矩同样严格:九点之前上床可以讲两本故事,九点半上床就只能听一本了,如果磨蹭到了十点后,当日故事就取消了。一开始女儿也因不满哭闹过,发现爸爸不为所动,也就不闹了。类似的规矩还有饭桌上不许挑食,不好好吃饭就下桌,下一顿饭前不给零食、只有水喝等。
在王先生眼里,他家两个孩子性格迥异。女儿热情似火,敢拼敢闯;儿子却安静很多,有时还有点“矫情”。从内心来讲,王先生是更欣赏女儿的,“她更活泼开朗一些,同时也有女孩子心细如发的一面。我们俩一起外出吃饭,面对一盘都很喜欢的菜,她吃一会儿会说‘爸爸我吃饱了,你吃吧!’这时候就觉得有女儿真甜啊。”
性格差异、内心偏好都没有让王先生选择区别化对待两个孩子。在他们家中,公平是第一位的。
两个孩子遇到矛盾,父母会过来分析对错,问题是谁引起的,谁把事情弄糟的。“错了的一方要道歉,不会因为他小就要被让着。”
王先生家从一开始就达成一致意见,婚后不和父母同住,夫妻共同维持小家。一则考虑到长辈帮忙带娃太累,二来是因为,不受长辈干预的带娃更容易建立父母的权威,孩子也更有生活秩序感。虽然换过几任保姆,但总体体验不错,“没有社会新闻里描述得那么可怕。”
在王先生的带娃经中,“生活秩序”是一把关键钥匙,其中包括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也包括始终把夫妻关系置于亲子关系之上。“我对孩子是有原则的,能辨别出哪些对他好哪些不好。如果把孩子当成家庭首位,一股脑围着他转,那家庭的次序就乱了。”
爸爸带着孩子们
在妈妈从小长大的公园里走一走
/受访者供图
基于此,王先生和妻子在鸡飞狗跳的二胎生活中,依旧保持着二人约会的习惯。每周三中午,王先生会骑着摩托车穿过大半个济南城,来到妻子单位附近陪她吃一顿饭。王先生对此表示,“约会时妻子流露出的一些真实心里话,对我来说是很珍贵的。”
妻子对王先生的评价是,“他是一个情绪很稳定的人,聊聊天就能帮我释放掉好多情绪。他也是一个很好的爹。我身边有很多事业有成的男性,在家庭角色上反而不够勇敢。因为做父亲是需要踏出舒适圈的,会面临非常琐碎、需要耐心的事儿,而且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我先生也不是天生就会做父亲的,但他愿意去学习,勇敢迈过了前面的坎儿。”
是严父,也是慈父
/采访者供图
在成为父亲的路上,爸爸们走得跌跌撞撞,也收获了最宝贵的经历。你家有什么难忘的父子互动回忆么?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吧!
撰文 书同
编辑 Sissi Hua
视觉设计 Sophie Feng
排版 Pomelo
制图 ici Liu
先生推荐
为了见梅西,我们认真了!
多巴胺穿搭到底有多“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