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就污名化,我建议农管不妨先认个老农民做爹
它来了!它来了!这几天,农管终于出圈了,在网上争议惨了!
农管这个名字,是民间普遍的通俗称谓。在官方那里,全称是“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有的也叫“农业执法大队”。
现在,大家统称为农管,就跟城管的称呼来源是一样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
大众舆论和城管都干了20多年了,尽管这个队伍严重污名化了,但是,被骂出翔的城管仍然是无数小商小贩的恶梦。
所以,我是真担心农管也会步城管的后尘。
事实上,这支此前不显山不露水的队伍,最近以制服、大盖帽、执法车以及各种猛撞行为,也在让乡村大地开始有“农管来了”的惊呼。
还未见建功立业,就如此不被待见。一出生不是风华正茂,而是污名传扬。这就尴尬了。
农管们一定会觉得冤。毕竟,初衷是好的嘛,都是为人民服务嘛。而且,要管的事情也多,从农村宅基地到生猪屠宰,从动物防疫检疫到水产养殖,还有发放农机有关各种证,都是执法内容。
问题是,很多老百姓不理解,不买账,不相信。城管不也是这样一边自己想要委屈奖,一边让市民很委屈吗?
我个人认为,很多农管所作所为受质疑,其实还是做了制度的替罪羊。
说得难听点,有些问题不厘清,农管绝对仍会像城管,成为无数人内心憎恶鄙薄的对象。
在我看来,农管身上至少带着几下三条让老百姓很不爽的“原罪”。
一,身份形象过于权力符号化了,观感真不那么好。
不论是执法大队,还是被简缩的“农管”,从语义称谓上都不难看出,是种强权身份,是来管制别人的,而不是服务。
这种身份符号,天然就不亲民,就有高高在上凌架于人上的感觉。
难道,取个让老百姓舒服点的名称,就真的很难吗?
从逻辑上,作为公职人员,吃财政饭的,本来只应该是“服务”身份,而不是“管理”角色。
不得不说,现在一些政府部门,重管理轻服务,已经成为固化思维,这种模式,只会离老百姓越来越远。
除了身份,就是着装打扮。一个个制服穿的,比城管还要威武,比公安还要森然,至于吗?
从一些装备看,农管感觉也似乎要武装到牙齿了。
这样的权力形象符号,容易给人产生一种暴力的符号。符号的意义,有时甚至大于内容。
穿制服开执法车在某些领域是必要的,但在某些朴素的场景下,过于泛滥不加节制,就容易制造对立氛围。
第二,机构臃肿容易造成人员冗余,增加吃财饭的负担。
这些年,简政放权喊得很响,但在很多场景下,更像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农管来了,这个部门团队乍看上去,似乎是有必要,但换个思维想,这里面真的不会出现多头管理?真的不会出现交叉管理?真的不会陷于把管理当服务的错位?
比如,管宅基地的不是国土部门吗?管假种子假农业不是有质检部门吗?管生猪屠杀的不是畜牧部门吗?管森林和耕地关系的不是有林业部门吗?
他们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厘清?总不能今天他上完门,明天他又来过夜吧!
这就和给驴浍(kuai,三声)痒痒一样,你浍两下,他浍两下就好了。
你这不拉人屎的货……别拿自己当老虎。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