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怎么走?
各位社友好!欢迎来到清和直播间,我是清和,今天是第23期,我们讲一个热门话题:中美关系。
这两天,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之前美国国务卿访华比较频繁,但是2018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次布林肯访华还是有比较重要意义的。至少创造了三个“第一次”:
这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第一次访华;这是拜登上台后美国内阁中高级别官员第一次访华;这是2018年以来美国国务卿第一次访华。
最近一个月,美国企业家如马斯克、比尔·盖茨等纷纷访华,现在国务卿布林肯又来了,中美关系是不是有好转的迹象?
就布林肯访华,我有三个观点:
第一,访问本身比内容更有价值。说白了,能来就比不来好,来了就打破了之前的僵局,说明双方还是想谈,至于这次谈的内容,不能期待太高。
第二,访谈内容更多是双方表明态度、划清底线。中方这边的新闻稿说的是“双方就中美总体关系及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长时间坦诚、深入、建设性沟通”。美方用的三个词是坦诚、直接、建设性。
第三,中国的技术外交正在发挥作用。去年四季度开始,中国开始使用技术性外交策略,所谓技术性外交,简单理解就是专业,按照外交的基本规则来操作。
中国的外交部领导告诉布林肯:当前,中美关系处在建交以来的最低谷,这不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国际社会共同期待。
接下来,中美关系怎么走?
这里,我简单回顾一下,过去70多年,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是怎么走在一起的,后来又是怎么闹出矛盾和冲突的。
我把中美关系的历史分为八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到1971年,对抗、冲突阶段。
这个时期,朝鲜战争是关键的转折点。
第二阶段,1972年到1978年,接触、缓和阶段。
1972年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关键转折点。
在60年代中苏关系快速恶化,在1969年达到巅峰,中国启动三线建设,工业迁移到大山里,首都功能分散到其它城市,当时形势很危及。接下来,外交战略上考虑跟美国缓和关系。但是,当时两国没有建交,甚至没有正常的联系。
正好,美国那边,国内经济下降、赤字恶化,国外跟苏联竞争压力很大,被越南战争牵制,当时的尼克松总统派基辛格通过巴基斯坦牵上线,基辛格先访华做铺垫,接着就是尼克松访华。这就打破了两国几十年不接触、隔绝的状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陶然教授将1972年尼克松访华视为历史性关键节点。他认为,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中国不需要将过多的集中在“大炮”等重工业上,可以生产“黄油”等轻工业品,经济结构没有那么严重,给后来的改革开发创造了空间。
第三阶段,1979年到1988年,建交、快速发展阶段。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这两个国家开始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然后就是中国领导人访美,接下来,中美关系发展一日千里。
这个外交战略是非常准确的。跟美国建交、搞好关系,可以“一箭三雕”:一是牵一发动全身,跟美国搞好关系,跟其它欧美、亚洲国家容易改善;二是跟美国建交,为改革开放打开了一个巨大的贸易市场,中国引进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然后制造商品向美国出口;三是给苏联压力。
第四阶段,1989年到1992年,逆转、冰封阶段。
这三年,中美关系有所恶化,接触和交流变得很少。但是,两国还是保持着沟通的想法。1992年,美国总统老布什访问新加坡,他知道,过几天中国领导人也将要访问新加坡。老布什就跟李光耀说,帮我带句话转告中国,可以大胆跟美国方面接触。
第五阶段,1993年到2000年,试探、曲折发展阶段。
1993年,中国领导人访问美国,打破了过去三年的外交僵局。当时,中国领导人展示了自己的外交才能,跟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交流,在很多场合跟美国社会精英交流,增加了解、增进信任。
当时,克林顿内阁对中国的态度分为两派:一派是不信任,不建议继续增进交往;另一派是主张尝试接触,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会继续往前走,往他们认为的方向走。
克林顿的策略是折衷主义,一方面跟中国进一步接触,1998年克林顿还来华访问,同时鼓励美国商会投资中国,这个时期美国的麦当劳、沃尔玛、通用电气大规模在中国投资。另一方面,想办法打压中国,制造业了一系列事件,目的是试探中国,看中国的态度。
所以,这个阶段,经济上中美关系快速发展,美国跨国公司大规模投资中国;但是政治和外交上,一波三折,只能说在曲折中前进。值得肯定的是,当时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政策非常务实有效,最后等待时机打开了局面。
第六阶段,2001年到2008年,“中美国”阶段。
2001年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小布什总统急于发动反恐战争,希望得到中国支持。中国也乘这个机会,希望美国同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时,中美双方都有一个很好的交换筹码。
为了说服国会,小布什联合克林顿家族,使用两大家族的政治资源,最终同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跟美国的贸易可以说是扶摇直上,大量的美国资本和技术进入中国,大量的商品出口到美国,很快中国成为了美国最重要的工厂,美国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市场。这是全球化最美好的时代,当时有一个词叫做“中美国”。这个词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有多好。但是,谁也没想到2008年金融危机改变了这一切。
第七阶段,2009年到2017年,摩擦、发展阶段。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金融势力、跨国公司和建制派遭受攻击,政治生态开始分化,建制派力量被削弱,极左和极右势力迅速崛起。建制派代表的是美国商会、跨国公司的利益,建制派失势,跨国公司的利益受冲击。
不过,当时建制派代表奥巴马上台,还是控制住了白宫。但是,国会逐步被极左和极右议员控制,奥巴马后来成为了“跛脚鸭”总统。糟糕的是,这些议员开始提出新的政治诉求,反对建制派过去建立的全球利益网络,希望改变中美的贸易关系。这时,中美贸易开始产生摩擦。
2016年大选,建制派代表希拉里“意外”输给特朗普。这意味着建制派失去了政治势力,失去控制了将近30年的白宫。美国的政治生态彻底发生了变化,美国的外交战略也发生了变化。
特朗普代表的是美国右派选民的利益,这些右派选民多数是美国的白人、制造业工人、农民、城市商业主。他们反对建制派和左派,希望打破之前建制派编织的国际利益关系,要求对中国发动贸易战。2018年特朗普对中国发动了贸易战。
当时,中国社会精英没有想到中美之间会爆发贸易战。中国是美国的制造工厂,美国是中国的市场,两国的双边贸易量非常惊人,这两个国家怎么可能爆发贸易战?当时有一个说法,就是中国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每个总统上任前后都叫得凶,多买两架波音飞机就完事了。
就在贸易战爆发前夕,中国一群经济学家去美国交流,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中国会怎么应对。在场的中国经济学家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想过会爆发贸易战。然后,美国的经济学家说,他们关注的是中国会如何应对这场贸易战,而不是会不会爆发贸易战。因为在他们看来,贸易战马上就要打响。这说明社会精英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政治生态的变化缺乏研究和警觉。
第八阶段,2018年到现在,冲突、纠缠阶段。
贸易战开打之后,中美关系就不一样了,再也回不去了。贸易战升级到技术制裁。然后经历了很多冲突,包括华为的事情、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政治冲突、俄乌战争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等等。
2020年大选,拜登击败特朗普成为新一任美国总统。但是,拜登上任之后一直没有访华。这次,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就是拜登内阁中最高级别的官员第一次访华。
好的,以上,就是中美两国过去70多年、八个阶段的历史。
我们重点关注,2018年后中美关系为什么会改变。
我们需要回到2008年金融危机,这是一个转折点。改变的主线从经济到政治,大致是这样的::2008年金融危机后,两国政治权力更换,美国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建制派失势、极左极右势力崛起,2016年特朗普和极右势力上台,接着发动贸易战,打破中国、建制派和美国商会的关系平衡,也彻底改变了中美关系,然后拜登整合建制派和极左势力上台,外交上被极左势力强势掌控。
理解中美关系的关键是,过去中美关系好,主要的支撑力量是中国、建制派和美国商会的这三股力量。但是,特朗普上台之后,这个支撑力量被打破了,尤其是建制派在美国国会上失去了控制力。
未来,中美关系怎么走?
一个很重要的角度是,怎么理解拜登。
拜登本身属于建制派,但是为了击败特朗普,他联合了极左派。拜登代表建制派和极左派两派的利益。从上台到现在,美国的内政外交还是偏左,拜登任用了很多左派官员把持内阁。另外,拜登的政策也遭到国会的强制,尤其是国会中的极右势力。
所以,对中国的关系,拜登是左右为难的。一方面他需要维护建制派的利益,促进美国商会、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另一方面,他又受到白宫中极左势力、国会中极右势力的掣肘,必须跟中国保持距离、甚至冲突。
到目前为止,拜登对中国的政策总体上还是偏向于左派的利益,他启动印太经济框架,推动产业转移到东盟,同时,搞技术封锁,组建国际芯片产业链。拜登如果考虑着手维护建制派的利益、美国商会的利益,那么就会改善跟中国关系。
所以,这两派的势力摇摆,对中美关系的缓和、恶化影响很大。如今布林肯为什么访华?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商会、美国跨国公司给建制派、拜登压力。今年中国疫情开放后,美国跨国公司的企业家纷纷乘这个机会来华,希望拜登缓和对华关系。
这次能否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中国现在使用技术性外交,在策略上推动改善。技术性外交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还有1年的空间发挥作用,试图推动外交正常化。到明年下半年进入美国大选,关系可能又会紧张起来。策略只能改善小环境,战略决定大环境。当前,美国国会的极左极右势力还是很强,建制派力量很弱,在这种大的政治生态下,两国外交大方向上还没看到根本性的转机。
最后,如今中美两国的关系就像一对中年夫妻。年轻时期,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因为懵懂、彼此需要走在一起,一方认为你会最终走向我,另一方认为你会包容我。结果人到中年,两个人突然看懂了彼此,对彼此真正了解后,又开始试图保持距离甚至分开,但是两个人的利益已经非常紧密、而且复杂,变得纠结、煎熬。
扫绿码加入智本社终身会员
学习
100门音频课程 + 100本经典解读
扫橙码添加我的企业微信
每日收到一份“清和小笔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