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了下2015年以来中国大陆对日德韩台制造业发达地区进出口变化,发现台湾成了唯一的存在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疫情的三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显然加速了中国的贸易逆转。
具体来说,顺差的增加是因为中国的出口增加了,尤其是对德国和韩国,2022年相比2015年,中国对德国的出口增加了68%,对韩国的出口增加了61%,而同期中国从德国进口仅仅增加了27%,从韩国进口仅仅增加了14%.
这个增速的不同,导致了德国和韩国对中国的顺差逐渐被抹平,这也显示了中国制造出口竞争力的不断增长。
相比之下2015年-2022年中国对日本出口增加了27%,从日本进口增加了29%,总体处于较为平衡,中国略有逆差的状态。
不过如果看今年1-5月的话,我国对日本出口下滑2.1%,但是从日本进口下滑了17.6%。因此今年中国对日本也变成略有顺差了。
最让人吃惊的是台湾了,如果说中国大陆对德国,韩国,日本都在逐渐走向贸易平衡,但是两岸贸易就显得走势完全不同了,从2015-2022年,中国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呈现日益扩大的态势。
2015年中国大陆对台湾的逆差为984.08亿美元,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竟然变成了1565.05亿美元,比2015年增加了59%。
我想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和产业结构有关系,过去几年中国大陆在智能手机品牌,平板电脑品牌,汽车品牌等领域不断崛起,因此对韩国,德国都形成了一定的替代效应。
而日本,他们早早的就已经放弃了电子品牌了,因此中国的一波智能手机品牌崛起反而没有怎么影响到日本,但中国的电动汽车崛起,在2022年也开始影响到日本在华的汽车销售。
2022年丰田在中国市场的新车销量约为194.06万辆,较2021年减少0.2%,这也是10年来丰田汽车在中国市场首次出现销量下跌。
2022年,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累计销量为137.3万辆,受新冠疫情及零部件供应紧张的影响,同比下降12.1%。
2022年,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包括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品牌)和轻型商用车(包括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9月销量和郑州日产)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1-12月累计销量为104.5万台,同比下降22.1%。
但台湾具备优势的半导体产业,中国大陆确实相对还比较弱势,过去几年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最快的是上游的国产生产设备和材料业,
在芯片制造和设计这一块,国内最大的芯片设计公司海思受到了美国制裁,而海思的营收盘子很大高达几百亿人民币,因此尽管其他的中国芯片设计公司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海思的退出还是留下了很大的缺口,其他中国芯片设计公司在各自领域的营收增长填下这个坑之后,总体营收的增长就没有那么亮眼了。
实际上海思退出后留出的份额主要是被美国的苹果,高通和台湾的联发科这些芯片设计公司给吃掉了。
而在芯片制造方面,中芯国际尽管增速不错,但是并没有超过台湾的台积电等同行,因此从全球份额来看这几年增加并不多。
下图为Trendforce公布的全球十大晶圆代工厂2023年第一季度的全球份额,中芯国际为5.3%。
我们可以和2019年第二季度对比一下,依然是Trendforce的数据,当时中芯国际的份额为5.1%,可以说四年过去了,变化不太大。
所以说台湾在半导体产业的加持下,即使面对着中国大陆的发展,也成为了独一档的存在,在日本,德国,韩国这些制造业发达国家都对中国逐渐从顺差变成总体平衡之后,唯独台湾的制造业依然对中国大陆有着极高的顺差,今年1-5月对中国大陆的顺差就有478.06亿美元,这实在是太惊人了。
台湾会不会像韩国一样迎来对大陆顺差的“突变时刻”?
纵观2015-2022年,韩国对华顺差从2018年巅峰的900多亿美元,由于韩系智能手机,汽车在华市场的溃败,以及半导体价格的下跌,居然到今年变成了对华逆差,因此可见竞争力和市场的变化,竟然可以在短短四五年间就把巨额的顺差抹平。
因此我觉得对台湾的贸易,其实也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但是前提是我们要开始有所行动,因为逐渐减少对台逆差,肯定不是一两年或者两三年能够完成的。
我还是要重复不断的说的是,半导体并不是台湾唯一对中国大陆赚取顺差的产业,中国大陆善意的贸易政策和台湾对大陆的歧视贸易政策,也有着很大的原因。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也写过,像机床,金属,石化,显示面板等产品,中国大陆也从台湾进口不少,这个其实是一种释放善意的表现,并不是说台湾在这些相对传统的领域出口竞争力也有多么的强,这些产品其实是完全可能一声令下,就大幅减少进口的。
像台系的显示面板,现在市场这么卷,说实话如果禁止或者限制台系显示面板进口中国大陆,这是利好中国大陆的京东方,华星光电,深天马等本土公司的。
和韩国对比的话,台湾的机床,金属,石化,显示面板等产品就相当于韩系的智能手机,汽车等产品,竞争力在中国大陆着实一般,未来可能成为率先下滑的一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