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书时那些工具怎么用? | Podcast精华 Part 2
大多数同学在写文书的时候不太能够去把握好文书到底是什么样,因为找不到那个“统一的标准”。即使商学院在官网和公开活动中会提出他们的招人标准,但每个申请人还是需要在这些标准上形成自己的解读。
在这个前提之下,大家通常倾向于寻找所谓“权威解读”或者很多人干脆就不去想什么是好的文书。既然学校问了具体问题,那就拆解文书题目的答题点并且一一对应,至少这样自己可以知道有没有踩到“得分点”。比如Kellogg会问impact leadership story,那之前可以根据“impact”,再加上leading故事,Essay里写到这两点就万事大吉。
按照上面这样的思路去写文书,外部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其中重要的三类信息:录取范文,经验性信息,权威反馈。
范文
大家比较常见的用法有几种:读很多篇哈佛或者斯坦福录取人的文章,感叹对方的文笔实在太厉害,然后默默继续写自己的;有的同学读完后想提升一下水平,但选择努力学英语写作,练习渲染故事等写作技巧,对内容帮助不大;有的同学对比模仿,学学对方讲故事的行文逻辑,但发现经历不同没办法直接用,反倒扰乱自己本来的思路。
这些行为背后都反映出大家在使用时目的不够明确,很容易像以往一样认为范文就是可复制的“标准化优秀作品,大概想法可能是,即便我们背景不同,但文章写的风格差不多录取应该也有用吧。又或者很多同学在祈祷能不能运气好读这些优秀文章的过程中被启发,找到自己文书的最终答案。但是这样的做法随机性特别强,也很容易搞得非常复杂,陷入自己的思路和看似成功的思路的仿佛纠结中。
范文的确是实用的参考性工具,但需要我们学习目标比较明确。这就涉及到对自己目前写的怎么样,我看范文是为了获得什么都想的比较清楚。比如,我最开始不知道写什么好,可以去看别人会些什么题材,刺激自己打开思路;我已经知道这一篇要写的内容,但讲故事抓不住重点,可以着重去看不同人讲述一个事情是如何交代背景和突出重点的;我可能需要拔高learning,那去结合故事看别人对于商业或者创业的观点也许能够拓展认知。真正有效的并不是我们获得了多么厉害的工具,而是我们知道如何使用它为自己的需求服务。
经验性信息
这里是指大家会在网络上看到很多经验帖或分析帖,强调XX学校特别喜欢招XX特点的人,或者XX学校的职业目标一定是XX行业的更有利。这种结论对大家非常有诱惑力,它们就看起来就好像是”经过无数案例验证后的标准答案“。
举个学员的例子,他之前申请Tuck/Ross,他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认为这两个学校非常强调community强调teamwork,招的是要非常helpful、kind的人,努力往这样的方向写。可是写的很不自然,自己觉得很别扭也有点心虚。因为实际上他平时是说一不二、可以为目标当面怼老板的强势性格。但他也担心如果写了真实的自己就不是特别kind,会不会学校不招这样的人?类似的情况很多人都会遇到,写文书过程中容易被某些看似合理的结论影响,忽略自己真实的特点,尤其是对自己的认识本来就模糊心里没底,就更想从别人那得到答案。后来,我很直接告诉这个学员他写的根本不是自己,换个角度去看他的特点和学校的特点,如果团队中有一个居高临下掌控全局的人,才能保证teamwork的顺利进行。而且他帮助team member的方式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去提要求促进成长。这个角色非常明确,如果强行打造自己富有kindness必定会被识破。
借由这个例子我们会发现, 大家很容易用某个定义限制自己。比如leadership就是要领导和带着别人,team player就是性格好的粘合剂,这样的文书很容易让读者理解,但却更容易脱离实际,无法展现自己真实的亮点。这种情况,稳定的外界视角来给做benchmark,或者自身比较强的判断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权威的反馈
大家往往在最终提交前都想找权威验证一下自己的文书质量如何。得到肯定和鼓励再提交就没那么大心理负担,如果发现了一些可以快速提升的,无疑是赚到了。但有时候这种”盖戳“也会带来麻烦。
再举例一个学员的真实经历,她在一次准备提交前询问了校友的建议,而且校友非常友好,写了细致的反馈。她拿到后立刻找到我,直白地一条一条询问我的意见。我当时有点不解,这些反馈应该很好理解和处理,因为workshop期间都已经讨论过。我还是一一做了回应之后,她立刻觉得我说的也很对,一时间有点不知道该信谁。我就问她,现在认真读一读校友和我的反馈,我们两个分别是什么思路?她很快就意识到,由于马上提交太紧张,她有点想找答案,反而忽略我们背后的assumption。我作为辅导老师对她的经历非常了解所以一直在让她回到自己的真实特点去写,而校友可能是基于其自身经验一直在push她去塑造一个雷厉风象的商业女强人,但却和她本人的温柔和耐心刚好相反。清楚了这些她立刻就明确了自己的想法,作为文书的作者,她一直都知道自己要展现哪些内容,过去几个月在Workshop里我们反复训练过这样的思考。现在恢复冷静思考的状态就很容易做出决定了。
在BeBeyond我们除去讨论具体内容,会非常关注提升大家对于个人定位和文书水平的判断能力,有大量相关的练习。但即便经过训练的她,在压力和面对权威时候也会纠结。最后时刻的交流只要让她回归常态即可,按照自己的思路写她最后拿到了录取。
最后想说,这些信息或者这些标准是能够帮助到我们申请的,但是要明确的是它们始终是工具性质的存在。要把申请做好的话,要能够回答好”我自己想要讲什么“和”我有什么特质“,这些都指向每个人对自己的商业能力有最明确的判断。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困扰,想要得到更多有关申请的个性化问题解读,欢迎预约我们的咨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