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和答案,他们都写过了情感2022-05-02 15:05 一、 两篇读书笔记。第一篇,是鲁迅的。 民国二三年,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信用日见其好。他们发行纸币和存单,说纸币方便又好用。很多人,包括乡下的那些农人,都跑去把手里的银元换成了纸币。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 哪知,说变脸就变脸了。这边是袁世凯想做皇帝,那边是蔡锷云南起义,物价一天一个样,纸币一天一贬值,银行停止了兑换。老百姓手里的钞票,成了花不出去的废纸。稳重如鲁迅,也慌了。夜来写文章,“忽而变成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 没办法,只能自救。天天打听如何把手里的纸币,银行的存单,再换成银元。有天突然得到消息,说黑市有的换了:打六折几。鲁迅先生“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过几天,行情涨了,竟然到了“七折”。一听还涨一点了,那更是“非常高兴”。到最后,手里的纸币存单都打折兑换成了银元,甚至觉得万分欢喜起来,“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甸甸觉得安心”。 从银元到纸币,从纸币又到银元。从不能兑换,到打折兑换,从花不出去的废纸,到死而复生的银元。内心呢,从“不安”,到“非常高兴”,从“更高兴”,到“万分欢喜”。鲁迅先生反思了自己的这种“心路历程”,写下了著名的《灯下漫笔》。他说,这种心理,不仅是自己的,也是身边人的。不仅是个体的,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倘在平时,钱铺子少我一个铜元,我是绝不答应的。但在有可能失去全部铜元的时候,即使大打折扣,也是万分喜欢的”,这是为什么,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心理?深夜无眠,鲁迅先生写下两句狠话:我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为什么极易变成奴隶呢?因为两千年,向来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等到人羡慕牛马,再给牛马的待遇。便是太平盛世。鲁迅先生举例说,在中国历史上,老百姓经常要受到“官方”和“强盗”的双重掠杀。“强盗来了,百姓就属于官。官兵到了,该是自家人了吧,但仍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老百姓就希望,有一个稳定的主子,不用拿他们当百姓,拿他们当牛马就很好。鲁迅先生说,观照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就两句话: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4月29日。 历史已过百年,先生写到泣血,反反复复在说在喊的,无非是:要“立人”。所谓立人,“尊个性而张精神”,给人以人的自由和资格。时至今日,仍是掷地有声。 二、 第二篇,是王小波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刚拿起笔写作的王小波,写过一个略显稚嫩的小说——《猫》。 不知何时起,小区里隔三差五的,会死一只猫。不是毒死,不是乱棍打死,是被好端端的挖了眼珠,扔在一腿高的栅栏平台上。眼珠尽剐,血流不停,小猫惊惧熬痛。想逃啊,但逃不走。猫用腿探四周,四周都是不确定。不高的栅栏平台,于它成了深渊。无路可去,无计可施,只剩凄厉惨叫。整夜的叫。直到不再流血,直到力竭而亡。 这样的事情,隔三差五的出现。王二被小猫的惨叫折磨,整夜无法入睡。一次次,他起床看猫。看一只只猫,如何被折磨至死。看小区里的人,大家如何对此不在意。谁挖了猫的眼珠,猫如何惨叫死去。都没人不在意。他问周边的人,大家总是轻描淡写的说一句:是孩子们,真淘气。也有人告诉他:猫,是野猫,郊外捉来的。若再问得多了,大家会腻。会反过来数落他:你这个人,真没味儿。 痛苦的王二,记录了猫的痛苦,也记录了自己的痛苦。他说,他不明白,自己为何和周围人不一样。大家好像什么都懂,也早习惯了猫叫声。而自己,好像是初初才来人世,到现在才感知这一切。疑问至此,他没有再写下去。只是草草写了几句莫名其妙的话,匆匆结尾。他是这样写的:我背着书包,书包里放着一条绳子和一把小刀。我要到动物收购站去买一只猫来。当我把它的眼睛挖掉送上平台时,我就一切都明白了。到那个时候,我才真正跨入人世。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懂王小波的这几句话。以为这只是一个文学青年对“丛林世界”的普通感喟。不就是要成年吗?不就是挖猫眼吗?后来,才慢慢体会,不是的。他在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的东西。你是否还能看见被挖了眼的猫,你是否还听见猫的惨叫声?为了走进人生,你是否已经交出了你的愤怒、疑惑和感知?你有没有失去真和善,失去共情和思考?当人世裂开口子,你是不是还在选择麻木?你是不是那个沉默的大多数? 时至今日,我仍不觉得王小波的这个小短篇,是个好小说。但那确是一个写作者可贵的起点。一个选择靠写作吃饭的人,一个社会的知识分子,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个“扪心自问”的东西。就像多年后,他给出版社的信里写的,“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所有的一切,都从不失去感知和表达开始,从对自我和时代保持敏感开始。 三、人到中年,书是常读常新。因为生活经验,会走到书里。而书里的东西,也会走到生活中。你所疑惑的,他们都写过了。多读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