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只说对一半
张雪峰最近和高校老师battle起来了。
他对一个咨询选专业的家长说:“如果我是孩子家长,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把他打晕”,“闭着眼睛摸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好”......
其实仔细想想,按这个逻辑,凡是选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基本上都可以打晕。因为张雪峰说过,工科比理科好找工作,理科比文科好找工作。
以“好找工作”为前提的选专业,框架很明确。
细品一下,大家压根不用太代入,其实张雪峰想打晕人家孩子的理论基础也并不夯实。
他只是急于给电话另一头的咨询者一个结论,这也正是他的工作,而家长似乎也只想得到这么一个结论,短平快,干净利索脆,这年头解决某些人的迷茫焦虑的最好方式就是直接给答案。
他并不关心那些本来一心想学新闻专业的孩子们听到这段话后作何感想,那些本来支持孩子的家长们听到这段话后有多困惑......
这里面藏了一个隐蔽的问题——为什么大学选专业这事可以从“听取别人建议”变成“交给别人裁决”了。
我知道,直白的原因就是“人家能直接避免你走弯路”,或者说“有一部分人不具备试错的条件”。
有的家长给张雪峰打电话,上来就问:“我儿子总分500多,报什么专业?”
我此时很关心背后的这个“儿子”,他被自己父母一call定终身自己是否知道,他是不是真的一点都没有自己想学的东西了。
我说个现实,可能没有代表性,但也是一个现实。我儿子学校里的很多同学,在高一基本上就确定了自己将来想学的专业大类了,剩下的事只是看细分小类。
他们学习的动力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比如有人喜欢人文社科类,做的课题也是历史类,平时钻研许多这方面东西,一定有人会觉得“学历史以后出来能找什么工作”......
没有人希望孩子毕业后不能养活自己,但仍有很多家长选择“先支持孩子再说”,这可能不理智,但也很难说这会不会是对孩子来说最好的选择,谁能下定论?连张雪峰也不能吧。
用现实点的思维来想:小孩子想学的专业,可能以后不好找工作,那就不要学这个专业。
尤其是张雪峰老师受欢迎的最大原因之一是他“总是站在家境普通的老百姓视角”去解读自己的建议。
说实话,无论是“家境优渥”还是“只想吃上饭”,在选择人生目标这件事上并没有本质区别。
专业决定“吃不吃得上饭”也并不完全牢靠。
毕竟无论你选什么专业,将来都可以送外卖、摆地摊......
但是,张老师想让你孩子学的那个专业,以后就真的确定一定肯定好找工作吗。
就像大学教授不敢保证你学新闻学就能找到工作养家糊口一样,张雪峰老师一样不能保证你放弃新闻去选化工就一定能找到工作养家糊口。
张雪峰老师很喜欢说这类话:“家里没人搞这个就不要学这个”。
比如谈到金融,他说“家里没人搞金融的,就不要学金融专业了。”
到上海陆家嘴看一下,搞金融的那些人,有多少是家里有人搞这个的?我认识的金融圈里几个朋友,不少是从外省三四线城市甚至小县城考上来的,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现在生活得很好。
倒过来想:就算家里有人搞这个,你就一定能顺利搞这个吗。
王响在单位还劳模和治安标兵呢,也没能把王阳安排进桦钢啊。
现在大家的一个论调是“务实”,说“普通人就要接地气”,接地气肯定是大多数人够得到的,但大家一点都不愿意提孩子的理想/志向/喜欢/追求/梦想了吗,家长似乎在驾驭着一切。
普通人?什么是普通人?
谁不是普通人?普通人什么立场?
难道普通人就意味着“捡现成的优势”和“躺在已铺垫好的资源上”以及“只挑有现实利益的东西沾边”并“放弃本来可能还存在着的梦想”吗?
当然,如果不光接受普通,还接受平庸,那当然可以怎么省事怎么来。
但还是那句话:孩子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
对于没想法的孩子,我们当然可以替他做最“有利”的选择,但对于想理想的孩子,我们真的要一杆子打倒一片吗。
那些孩子呢,他们才18岁,也许还不想落地,过上稳坐工作岗位、一眼看到头的生活,他们可能还想闯一闯呢,也许他们就想学个新闻专业,或许成为一个有素养有良心好记者呢?
回到学新闻这个话题上,新闻真的是一个死去的专业吗?
也许从某种角度看,新闻是在变革而已,张雪峰说“这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这话也不全对。
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正确且有节操的良心自媒体,而且正是因为人人都能掺和一脚,才更需要专业的人士净化土壤,斧正信息洪流。没人学新闻,那才真的是舆论的坟墓,还是一个好的社会吗?
我觉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是这个行业不行了,而是做这个行业的人都不行了,这个行业才不行。
更应该培养优秀的新闻人才,拯救这个产业。
当然,这是理想化思维,可任何年代如果连仅存的一群理想化的人都不存在,这个世界可能不会变得更好了。
一个专业好不好,在很多人这里基本上完全可以用“毕业后好找工作”或“毕业后不好找工作”来区分。
好找的就是好专业,不好找的就是“报这个专业恨不得把你打晕”......
那么学什么专业能100%保证人家找到工作甚至找到称心如意的好工作。
谁能拍着胸脯这么说?谁也不敢包分配吧。
“工科比理科好找工作,理科比文科好找工作”,那大家都去学工科算了呗......肯定不行,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擅长、爱好、追求,这应该是一个健康社会该有的。
话说回来,学工科就一定有好工作了?就算顺利就业,那个工作一定是自己喜欢的、能发挥价值的、能为其奉献一生的?也不是,人生指不定会怎么变,选专业只不过就是某个阶段的某个理解。过了这个阶段,或许各有新的奔头。
心理学里分出24种优势,每个人做自己有优势的工作,才能做得开心做得好。工作不只是为了糊口,人是人,不是机器,需要的不光是充满电量,还要快乐,要追求满意度和幸福感。
我并不想说张雪峰说得对或不对,我只想说这是一个关乎到孩子未来和信念的事,前程不仅仅只有能找到稳定的饭碗,也包括新一代人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在里面,社会应该一同努力去平衡发展,至少不是在18岁时就给一个孩子掐断前路。
所以,尽管我认同张雪峰对现实生存利弊的判断,但他说的话我觉得应该加上必要前提:
对于那些只求安稳、想孩子尽快上班、孩子没什么自己的想法、孩子愿意全盘接受别人安排的家庭来说,我不推荐的专业你就别选。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