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 AI 潮「洗劫」的职场人 | 故事FM
2022 年年末横空出世的聊天机器人模型 ChatGPT,在今年不断地掀起讨论的热潮。
一时间,这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语音、图像、视频等内容的生成性 AI 技术(简称AIGC),也跟随着 ChatGPT 的爆红,吸引来了各个行业的关注。
短短半年的时间,这波涌入职场的新技术浪潮,究竟给职场生态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又如何影响了职场中的人呢?
本期我们邀请来了四位不同行业的朋友,聊一聊过去半年他们在工作中经历的变化。
裁员的钱,为大家购买付费版的Midjourney
大龙,某体感舞蹈公司创始人
新技术工具的产生,让企业管理者们纷纷看到了降本增效的可能性。
网络上随处可见打着感叹号的裁员消息,甚至有称这波裁员为「AI 对打工人的猎杀」。
那现实情况中,真正的裁员究竟如何发生,决策者又会经过怎样的考量呢?
今天的第一位讲述者大龙,就是一家小型企业的创始人。
在他积极的推动下,如今在他的公司中,AIGC 工具的使用已经成为了常态。
大家好,我是朱伯龙,大家都叫我大龙叔。我是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创始人,目前公司有 20 人左右。
我们的主要业务是围绕舞蹈相关的游戏健身以及教育。2016 年把舞蹈教育从线下转到了线上,2020 年开始关注家庭客厅场景,做基于电视的体感舞蹈游戏业务。
我本身是计算机专业出身,虽然当初学的跟算法无关,但也一直对互联网这个领域比较关注。最开始我是用了 ChatGPT,我的合伙人开始用一些 AI 绘画工具。我们在最开始用的时候,因为还不太熟,会觉得确实非常智能但是好像还是跟想要的有一定差距。但仅仅一两周的时间,我们就发现了它们巨大的潜力。
最开始我们很兴奋,之后又觉得有些恐慌,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一线使用 AI 的科技公司,会担心未来是不是会面对一些能把 AI 用得更好继而把我们干掉的竞争对手们。所以基本上从 2 月份开始,我们就要求全公司的员工必须开始投入研究这些 AI 工具的使用,哪怕把工作放一放,都要去学。
我的办公室与我合伙人的办公室之间,是隔着同事们的一些工位的。有一天,我在办公室里突然听到我们合伙人大喊道「太牛了……」还有脏话,他喊完之后我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就去他办公室看。我过去看的时候,因为他的电脑是双屏,进去了我看不到他的脸,再走近一看他跪在电脑前面。
这之后的一个半月,他每天花在研究 AI 绘画工具上大概 6-8 小时,经常在公司待到晚上十点、十一点。因为这些新东西会让他很爽,相当于电脑一直在帮他生成,有的时候我也会晚上在公司,就会听到他一边吃东西,一边电脑可能就正在给他跑图,经常一边吃,一边开始惊呼了。
最开始的阶段因为对于提示词、插件等等运用不熟悉,工作效率提高一半多已经很厉害。但现在经过了几个月的磨合,我们想要的东西几乎可以说是立等可取,非常恐怖。
最开始我们技术端同事是很不屑的,听说 ChatGPT 能帮助写代码的时候,他们会觉得之前在网上也能搜到很多开源代码,并不需要ChatGPT的帮助,因为他们觉得 ChatGPT 的规范性也不一定比自己好。但掌握了之后发现它至少能代替掉他们 30% 的工作量,这其实是非常可观的。
对于运营岗位的工作,最开始是公众号的文案还有视频文案尝试通过 ChatGPT 来写。其实跟技术岗一样,大家最开始没有学会跟它沟通的时候,汇聚的这个东西写出来太假大空了,看起来是什么都有,但实际上全是框架,没有什么营养。我就给他们演示中国上下五千年舞蹈史,总结一下舞蹈史中几个重要时期。我先用他们的方式生成了一些文案,给他们看后我说,「这是你们的思路,再看我的思路」。我就给 ChatGPT 输入指令「假设你现在是一个脱口秀演员,请用脱口秀的方式给我总结」,它就生成了另外一些文案。同事们立刻就理解了,是可以给它设定角色、设定风格,甚至设定文字数及段落等等很多条件。这之后他们最重要的转变就是知道了 AI 其实是相当于一个真正的人的助手,需要按人的方式跟它沟通。这之后同事们很快就用起来了。
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就站在公司决策者的位置上觉得必须要深入思考这件事了,是不是能在日常工作中针对 AI 工具做一些调整,看看它还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提升多少效率,逐渐开始做出一些行动。
我们有一个同事,是专门负责渠道相关设计业务的。这些业务确实需要一定的原创性,但更多的是做一些单张海报图片、角色背景效果这样的工作。2 月份的时候我们发现 AI 其实已经可以把这些做的非常好了,而且相比于之前由创可贴这种作图工具提供的素材相比,AI 还完全不需要考虑版权问题。当运营同事发现她自己就能通过 AI 完成这部分设计工作,不需要再去找我们设计的这个同事的时候,我就和运营单线确认了一下他是不是确定自己可以搞定,得到确定的答复后我就找到了我们设计的同事跟他说「不好意思,这个岗位现在确实不是很必要了,要么你就转岗,要么你就离职。」
从想裁掉他到开始行动,一共只用了一周的时间。我记得非常清楚,那天我是把他叫到我们楼梯间,说要跟他聊一下。最开始他还以为是要聊些工作相关,我说「不是的,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正在用 AI,而你的岗位本身是一个消耗性而并非营收性的岗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能带来流量或者收入的员工。所以在目前这个人员结构优化的方向上考虑,想问下你要不要考虑转岗,或者说暂时可能就不能再在团队里了。」
他说「我要思考一下。」然后他就回去了。隔了一天之后他找我说,想尝试下运营岗,然后又过了一天,他说他还是想了想决定不再尝试了,他说「我觉得我可能花很多时间做也做不出什么效果,我干脆还是走吧。」他就这样走了。说起来,还是有点残忍的,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快的做出裁员决定。但是说完了之后,我还是觉得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确实是 AI 把这个岗位干掉的。
后来听运营的同事说,离开的这个设计同事离职后有点受到打击,几个月以来一直也没有找工作,天天在公寓里面待着。其实他也知道他是被什么替代的,不是被新的同事,而是被AI替代掉的。而且他租住的公寓就在我们公司楼上,还刚交完房租。我心里确实很过意不去,但也没办法。省出来的薪资虽然不是太多,但至少可以够我们付费去买 Midjourney,付费后大家就可以大胆使用了。
除了裁员,大龙也迅速关闭了公司几乎所有原本计划招聘的岗位,经过考虑,还是保留了唯一一个 UI 设计的招聘。而这次招聘中,AIGC 的生产力也成为了他和求职者洽谈薪资的重要筹码。
后来考虑到确实还是需要一个全职 UI 视觉设计的人去盯,因为毕竟 AI 还是要有人操作,相当于我要为这台电脑配一个人,这么说确实好像很残酷,好像电脑才是生产力。
简历发出之后一周,我们就收到了接近 150 份简历,非常可怕。我们负责的同事面试了二三十个人,这个过程中发现其实大家水平都不差,而且他们还会自己把薪资往下压,相当于 AI 的存在帮我们在招人谈薪资这方面占据了优势。
面试时候我们也会跟他们去同步说,你们面临的竞争并不只是人,你面临的是你们这个岗位可能会被 AI 这样的力量所取代。你们可能原先是一个 100 分水平非常高的人,但我们现在只需要招一个自身 60 分能力,加上 AI 工具他完全能到 100 分,成本还比你低很多的人。所以要么你就降薪,要么你就结合 AI 让自己能做到 200 分。
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个求职者把薪资要求从 12K 降到了 8K,因为他最早是在北京工作,因为觉得在北京混不出来而来了成都,在北京他能拿到 15k 左右,回到成都发现成都也特别卷,所以他当时期望值是希望可以拿到 12k,但我们聊的过程中我就跟他表示了我们的薪资满足不了这么高,我问他「多少你能接受?」他说「8千。」
这次来北京之前我还跟合伙人说,过几天咱们把你的电脑换上 4090 的显卡,用上最顶配的硬件,确保它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生产力工具。公司里已经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你会看到同事们的桌面上永远开着 ChatGPT 挂在那儿,他们已经习惯了把它当搜索引擎用,什么东西都要去问他一下。动画业务的同事就会每天挂着 Stable Diffusion,或者挂着 Midjourney,一直在挂着,这跟之前的状态很不一样,并且每天大家的工作效率提升节省了很多时间去休息,去划水和摸鱼。
■ 合伙人手绘线稿然后让 SD 给上色出的效果 / 讲述者提供
我们现在所期待的第一是动画视频这方面,因为 AI 现在可以帮助生成一些动画了,但只是质量还没有达到商用需求,但我们认为 3-6 个月内一些基础的商业需求应该是可以被满足的。
第二个就是音乐方面,因为我们做舞蹈相关的产品,经常也是要采购一些音乐版权,这块一直是我们整个公司运营过程中比较大的投入和阻碍,而且还有风险。客观地说,有很多的音乐我们可能都找不到版权方,如果要用就要背负着一些风险,也确实吃到过官司。这样的情况下,AI 音乐的存在让我们期待未来三个月它可以做出我们想要的任何风格的音乐,我们就不需要再去找那些流行音乐了。我们其实很尊重原创者的版权,但是确实是要么找不到,要么就是开天价,他直接给我报 20 万怎么办,我就不能用了,就非常遗憾。但我完全可以用 AI 模仿他的风格做出来,因为没有说非他不可,我只是喜欢这个风格。所以说我们公司现在最大的期待就是 AI 音乐方向,因为它是对音乐版权市场的一个颠覆。
甲方没有错,我也没有错
阿力,音乐制作人
今天的第二位讲述者阿力就是一名音乐从业者。
市场中的供求双方时刻都在相互选择,大龙的公司对 AI 音乐的需求,也正是阿力很长一段时间内客单量不断流失的原因。
我叫阿力,今年 29 岁,我现在在西安。我是从事音频工作,包括配乐制作、歌曲定制等等,已经从事了大概六七年了。
我本人是代码出身,平时喜欢了解一些新技术。大概在 22 年底疫情结束,我正式回归工作后就发现互联网上突然出现了很多关于 AI 的内容。当时我最关注的事我们行业有一个叫 AI 歌姬的事情出现——AI 能直接通过录制的人声,经过训练百分之百复刻他的声音声线。
我刚听说时候觉得很不可思议,就去加了一个相关的交流群。群里的文档特别长,我代码出身我都看得头疼,我就问他们,群里有没有人能帮我弄一下,我可以付费。他们就说这个东西自己玩才有意思,掏钱买就没意思了,我就想那行,我自己研究一下吧。
然后我硬着头皮重拾了一些代码知识,包括配本地环境等等,大概研究了一个礼拜之后就把它跑通了。然后我第一个试的就是我自己的声音。因为我本身就是做录音棚的,所以干性素材很多,我把它整个通过云的处理器进行了 20 个小时的记忆训练,晚上我就去睡觉去了,电脑也没关。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把声音下载下来,当那个声音从电脑里出来的那一刻,我和我对象两个人都惊呆了,因为真的跟我的声音一模一样。当时脑袋里嗡的一下,第二时刻我就发给了我的母亲,我母亲听了以后跟我说「你唱歌还是那么难听!」我当时心里就凉了一截,因为这就代表她已经分辨不出来这东西是 AI 生成的还是我自己录制的了。
让人觉得既兴奋,又恐怖。我当时一看我就想,既然在 AI 歌姬这个领域有这样的成果,是不是跟音乐相关所有领域都已经有 AI 内容了?我就去搜了一下,这一下一发不可收拾,我发现真的所有的东西都已经有 AI 的产品和内容存在了。
因为我是个体,我本人既是老板也是员工。平时我主要承接合作商的项目,有固定的合作流程,这个部分其实还没有怎么流失。流失比较多的就是比如普通人找到我想要定制歌曲、定制配乐这样的散单,流失量非常大。原来每个月可能会有十几单,现在一单都没有了。我去了解了一下,他们已经有一个非常低廉的获取渠道,低廉到人工根本无法竞争。大概的量级可能是原来在千元级,现在就百元级,甚至几十元都能做。我如果没有去了解 AI 这个事情,我还会疑惑为什么客户流失。但事实上就是因为客户有更好的渠道去获得他们想要的产品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市场筛选过程。
我刚开始用 AI 尝试自己内容的时候,我软件用得不熟悉,我的甲方当时一听就说「这是谁写的,听起来像是一个不太擅长编曲的人做的小作品。」等到我用了一个星期之后,再把新做的发给他,他就说「这个挺好的,要不卖给我吧?」这种转变是很有趣并且恐怖的。他已经听不出来区别了。当我告诉他我发给他的音乐是用 AI 做的时候,他瞳孔地震「这是 AI 做的?」我再告诉他这东西做出来只需要 30s 的时候,他都不说话了。他不知道怎么样去面对这种信息的冲击。
市场追求的就是效率,虽然我们的内容可能相对来说比较认真比较好,但是我们的效率太低了,甲方都已经听不出来它是不是人写的,就证明了 AI 做的内容已经达到商业化的标准了。
给甲方看了之后,他就不找我了。我问他为什么不找我,他也很诚实地说,他找到了愿意用 AI 的人,他毕竟希望得到量大、高效的产品。我觉得我追求的东西肯定是质量更高的内容,他不找我也是可以的。
这种冲击就像当时工业革命来临的时候,蒸汽机的出现后纺织工冲进工厂去砸蒸汽机的时候,就证明了这东西没办法逆转了。我也觉得像大众化定制的东西,如果真得能通过 AI 把客单价压下来,对于普通消费者个人未尝不是好事。虽然对音乐从业者来说是很痛苦,我们的收益会减少,但消费者能通过更低的价格获得想要的产品,其实是一种提升。
就像我们原来给甲方出一个 demo 小样,甲方可能听着不行,我们只能全部推翻重写。现在用 AI 做一个 demo,甲方听了觉得风格 ok,内容 ok,我再在这个基础上以私人定制化的内容去做这个风格的歌曲,能减少我们的沟通成本,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这样的提升我是非常认可的。
我目前还没有被替代,但一些初级的编曲可能就已经被替代了,他们没有活接了。这种情况会倒逼我们去提升自己。因为如果我们再不把自己的内容往更高水准、高质量去提升,做发散性和艺术性的创作,而去为了果腹仍然做工业化的东西,将来就一定会被取代。因为 AI 就擅长做这种工业化的内容。它的学习逻辑就是复刻,学习你的风格,学习你的方法,学习你的思路。
老板问我们「用AI怎么还画的这么慢」
小A,游戏外包公司原画师
阿力决定坚持艺术性的创作服务,服务那些与之更加匹配的客户。
审美能力好像成了人们还拥有选择权的一大证明,但审美的标准有没有可能被重新塑造呢?
如果因为 AI 的高效而对其不加审视地盲目推崇,又会带来怎样的混乱?
第三位讲述者小A,是一个才刚刚入职一年的行业新人。
半年之内,她目睹着很多同事从「画画」的人,或主动或被动的,变成了「改画」的人。
我平时的工作就是设计游戏里的人物、图案、特效这些。我们公司是一个美术外包性质的公司,整个美术组有 50 多个人。
其实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也想过走艺术生的路线。但是小地方对艺术生就会有偏见,觉得是文化课读不下去的人才会走艺术,所以当时在家里闹了一通也没成功,爸妈也不同意。最后我学的工科。大学课程我也不喜欢,感觉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性东西,也还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后来因为就业迷茫, 也了解到游戏原画师这个行业,就去报了几个培训班系统学了一年。前后有两年多的时间,我就入行了。
我是去年三月份入的职,到现在刚好一年多。从今年一二月的时候听见有人在聊 AI 绘画这个东西,就感觉这个东西又出现了。三月份上班之后在网络上就可以大量刷到一些别人用 AI 生成的那种图片了,那个时候它还是很恐怖的会出现十几个手指的情况,但是它真的发展得很快,不久后就已经调整的很好了,大部分人已经分辨不出哪些是 AI 画的了。
我那个时候参与的项目有一批成图需求突然变多,其他同事也没有空,就又招了一个人。分给了他一张甲方已经通过的草图,交给他继续细化成成图。把草图交给他之后,他问我,你一般细化完这张图要多久?然后我说,一个星期左右。他就给我回复了一个「6」,我当时想他这个「6」是什么意思,是觉得一个星期太短了是么?
他用 AI 画的时候,我就在旁边,所以我看见了。画完之后,他拿图问我「这样行不行?」我不想去挑他的毛病,就随便点了几个地方跟他说「这里还有这里你改一改,就直接交给主美看吧。」结果他交给主美之后,主美就直接说,他那张图品质是不行的。其实他那张图不是特别难,因为其中的服装是一个单层的,所以可能他一开始用 AI 跑会跑得比较顺利,但是其他一些比较小的精细的配饰上,AI 就跑不了。他被主美说完之后就跑来问我,他说「这种情况要怎么办啊?」我说「我不是给你发了很多绘制标准,还有参考的图么,你就照那些画就行了。」他说「不会是硬抠,也就是用手画吧?」我说「对啊,不然你还想怎么样?」他就惊到了,说道「那 AI 呢?AI 能不能帮帮我?」我心想你真是一笔都不想自己动手画啊,我真的觉得好无语。
我们用的是 Stable Diffusion,我也在有学一些 AI 的语言,让它尽量能听懂我要的东西是什么,但是每次用它做出来的东西我都觉得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它出来的效果还是一般,而且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 AI 画出来的人物,好像没有一个真正的人该有的情绪,一直都是很呆的样子,而且脸上总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红晕,可能就是别人的图喂的太多了。
现在大部分受众也比较抵触在游戏上看到 AI 的痕迹,所以 AI 作图之后,我们人工修改就要尽量抹去 AI 的这些痕迹,让我感觉有点本末倒置。都说 AI 是来辅助人类绘画的,但是实际上我感觉像反了一样,是人给 AI 「擦屁股」,就像我们才是当副手的那一个。
我觉得我们老板已经被 AI 影响了判断力,他觉得 AI 画的就是好的,人画的就是不好的。他总吐槽我们这些小的组员就算了,他还去跑去吐槽我们组长。我们组长从事这个已经快 8 年了,属于比较资深的原画师了。有的时候他在给 AI 「擦屁股」的时候,老板就会从他们后面走过,说一句「我觉得 AI 画的更好看……」我觉得当时我们组长快气死了,但也不敢说什么。老板他自己不用画画,他没事就坐在办公室里跑 AI,他就觉得他也会画画了,可以指点你们了。
我们同事说,也该淘汰一波老板了。因为 AI 是没办法完成一些非常具体的需求,所以后期修改它也是很大的工作量。总的工作量与不用 AI 相比,并没有减少多少。老板就觉得你们怎么用 AI 还画得这么慢,然后就裁了几个人,导致那段时间我几个同事连续 20 多天加班加到晚上 10:30 才下班。加班让大家都很压抑,都感觉要崩溃了那种。因为组长是跟着一起加班的,他也跟我们说「你们如果想要离职,也要找到下一家再走,不能像以前一样,因为现在的就业环境真的不好找工作,可能离职以后就很难找下一份了。」
我也在社交平台上关注了很多我们行业的「大佬」,他们也开始帮一些新人甚至很资深的画师转发作品集,让我感觉到今年是真的找不到工作了吗?而且我有几个之前离职的同事,他们离职之后找工作的情况也不乐观,他们真的比我画得好很多。你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刷「没过的测试」这个标签,你就会看见很多画得特别好的人找不到工作。刷这些让我越来越 emo,有一段时间每天都刷,刷到两三点都睡不着觉。其实也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怎么样,万一辞职之后找不到工作而被迫转行了怎么办?还是介于大环境的问题,我其实有点不敢离职,我希望公司把我开掉,开掉我还能拿赔偿。
反正我本来一直都在画画,我的画笔没有停过,我平时下班回到家也是会画自己喜欢的东西。有 AI 之前是这样,有 AI 之后还是这样。我还是希望我自己画画的技能可以提高。
最初 AI 工具的引入是为了追求高效,事实上却导致小A的同事们一个月连续加班,所以这种所谓的高效,究竟是谁的高效呢?
巨大的声势中,更多的需求喷涌而出,潮水中的人很多只能被裹挟着向前。
我们要做「AIGC布道者」
胡泊,AIGC培训机构讲师
新技术搅动的漩涡之外,还有一批人在变化中赚到了钱。
第四位讲述者胡泊,就是其中一位。
在此之前,胡泊的团队一直做了近十年针对 UI 视觉设计、网页设计等领域的职场培训。
而现在,「中国第一批 AIGC 讲师」则是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第一个身份标签。
各位听众大家好,我是胡泊老师,目前是且曼教育的一名AIGC主讲老师,我们团队在北京,目前有 5 个人。
我们发现 AIGC 是从去年年底,因为行业内部一些 AI 绘画的工具突然引起了一波新闻,我们判断它可能会对于整个的未来设计行业会有一点影响。
本身我们就有线上班,专门是设计师就业方向的。所以最开始我们研究 Midjourney 也好,Stable Diffusion 也好,这些内容都是补充到已有的就业班内部,相当于补充的一个新模块。我们后期才把它单拎出来变成了一个小课。
用了两个通宵,我们就把基础课程包装出来了,那两天从写教案开始,包括拍摄、录制、剪辑。确实比较辛苦,但是做这个东西还是要快,因为如果等大家所有人都去做了,我们机会相对来说就会小一些。
一开始的基础课比较便宜,差不多 300 多块钱,因为我们一般也会在抖音上面给学生们做问题答疑,包括课程讲解都有直播。那天也就是提了一嘴预售这个独立的基础课,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差不多有 80 多个人下了单。
在此后的一个月里,胡泊在起初的这 8 节围绕 AI 绘画软件 Midjourney 的讲解课程基础上,逐步扩充完善了课程的内容,最后这门课程定价 1099 元,由 20 多节视频课、软件操作手册相关的资料文档库、和小红书、抖音等社群变现教学这三部分组成。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AIGC 这条新的业务线已经为他所在的培训机构,带来了几百万元的增收。
他的学员也正是为 AIGC 付费学习的这第一批人。
我们这个课招生到现在有三个月时间了,一共四个学员群,每个群差不多接近 500 人,其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在职的。企业里面就是上层管理层强压着执行层去掌握,比如说美团的高级设计师、腾讯微众银行这些人都会直接来找我,说「胡泊老师,咱们聊一聊,我们管理层强压着我们学习这个,已经算在 OKR 里边了,如果不弄的话,我们年底拿不到年终奖。」
最开始的那一两个月大家都是这样,管理层下压着要去做这个事,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要如何把这款工具融合到工作中。我们当时反复打磨了两三节课,主要研究怎么可以将 Midjourney 以及其他一些 AI 工具进行结合,完成工作里面的一些需要。就相当于我这些学员可以把我讲的这些内容,在公司团队内进行分享就可以了。
很多企业也已经迅速把对 AIGC 工具操作能力附加到了招聘启事上,但是这些符合条件的人又从何而来呢?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学校的技能教育无法快速回应的时候,胡泊所在的这种校外培训机构就有了新的机会, 承担了这部分角色。
很多高校都邀请他去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做 AIGC 的讲座。
比如说拉钩、麦麦、Boss直聘这些招聘网站上,一搜一大片。那些大厂的招聘上职位描述的第一条写的就是得会用 Midjourney,包括 Stable Diffusion,这成为了一个硬门槛。包括滴滴,我有一个学生在滴滴工作,他跟我说现在滴滴已经不再招传统的设计师了,只会招一些 AIGC 设计师的岗位,需要会训练关键词描述,这就是完全出现了一个新的设计师岗位了。我也不怕说我们教什么,我们就是研究企业里面的 JD(职位描述),企业要什么,你去把你的东西相应完成就可以了,就是这么简单。
学校里老师强压着学生们去了解,因为他们想要让自己的学生就业。这个全新的岗位,很需要人,所以老师们都很兴奋,但是学生们有的可能只是听说过像 ChatGPT、Midjourney,但是又完全不知道这些是什么。我当时在四川理工大学做过一个小实验,问当时在场的同学们,如果有用过 Midjourney 这款应用的同学举个手,当时 100 多人里只有一个人举手。所以说他们在同一批找实习找工作里,已经可以脱颖而出,比其他人强了。
所以我需要让我的学生对这些东西提起兴趣,我就要看很多东西、研究很多东西,告诉他们这个行业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日本大阪大学,它们把 Stable Diffusion 这款工具和医院里做核磁共振进行了串联,可以做到人眼摄像机。就是我们人眼看到的图片,后边的机器直接出图。像大阪大学这样研究的结果,我也就是作为一个研究了解,但这些学生听到就会觉得好有意思,原来它可以做到这个阶段。这些对于他们面试的时候也是一种谈资,一种话术,可以用来跟面试官沟通,让面试官也会觉得这个学生对这个行业研究的好深这样。我们现在就会研究这些企业里面正在研究什么,再把这些东西交给现在的学生,这样他面试的时候才会做到一个「投其所好」。企业也会觉得这些学生很「极客」,来了企业之后不需要再重新培养,反而是可以给团队输送了新鲜血液,这就是我们专门做的工作。
据胡泊说,加入了新的 AIGC 内容后,今年他们学员的求职成功率相较往届有了 30% 的提升。最近他变得更加忙碌了,除了去高校演讲,他所在的培训机构也开启了新一轮的就业班,对于行业里新的动态和资讯,他只能利用飞机上、火车上的时间继续持续关注。
节目播出距离当时采访这几位朋友已经过去了近一个月。
这一个月里,大龙公司做运营的员工已经离职,他坦白说他丝毫没有挽留,因为交接了 Chatgpt 的指令后一周内,运营的工作就被做财务的同事顺利接手。
而小A呢,已经向游戏公司正式提出了辞职,她说这一个月加班量比她过去一年都多,她想休息一段画画自己新的作品集。
新的秩序里每个人都会陆续走向自己新的位置。
也许很多年后的一天,有人会偶然想起自己向 Chatgpt 尝试发出的第一个问题,就像现在的我们回想当年第一次打开一台电脑。
但技术没有方向,开启这一切的一直都不是那个开始键,而是我们究竟想要去往哪里。
另外在本期音频的最后附有阿力提供的五分钟 AI 口水歌的完整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感受一下。
来自故事君的温馨提示
微信公众号最近改版了,如果你没有给 故事FM 加星标,将有可能无法收到 故事FM 的大封面推送,我们可能因此在信息流里错过。
为防止走失,我们邀请你做一个小小的动作,给 故事FM 微信公众号加个星标,方便你及时「捕捉」到 故事FM 的每期故事。
01.Story FM Theme Chillout version - 桑泉
02. 比闪烁更遥远 - 桑泉
03.那些埋在记忆里,却被生活清理掉的情节 - 桑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