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1997年,我搬了一栋徽宅去美国(下)|故事FM

1997年,我搬了一栋徽宅去美国(下)|故事FM

情感

--
在前天发布的《 1997 年,我搬了一栋徽宅去美国(上)》节目中,我们讲到美国博物馆策展人、中国文化研究者白铃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中国学习参观,意外和徽州古建筑结缘,后来她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她想买一栋徽宅,并且把它搬到美国去展览。
很多年后,白铃安获得了一位神秘富豪的出资支持,白铃安后来找到一位中国的纪录片导演王树楷,在王树楷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中国相关部门的批准,在1997年他们买了一座精美的徽派宅院,并且把它拆除、把所有木块、砖瓦、石块编号,用19个集装箱运送到了美国。
接下来白铃安团队需要修复一些年久失修的木头,还得克服徽州建筑在北美「水土不服」的问题,最终把整个建筑完全搭建起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哪些困难?中国工匠来到美国之后又会发生哪些趣事?当荫余堂在美国落成后,大家对它的反馈又如何呢?
1998 年的 1 月,随着载有大量建筑材料的集装箱抵达美国,白铃安的团队遇到了重建过程中的第一个坎儿——美国海关。

-1-

关关难过关关过


白铃安第一件事是跟美国的一个政府组织沟通。因为那个时候有一种中国的虫子,开始在美国吃美国的树。政府机构他们怕集装箱里面会有这些虫子。
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先喷一种有毒的材料。可是我们不想让他们喷,因为我们怕将来有小孩来舔木头。
所以他们同意不用喷,可是他们的人必须检查每一个集装箱,看我们打开这些集装箱。老木头我们可以拿出来,可是那些木头箱子,都是新木头做的,都得送出烧掉。
这个事情,一句话能说出来,可是过程非常非常麻烦。
■ 集装箱抵达美国
麻烦的地方还不止这一处,如今回想起来,应对美国海关仅仅只是白铃安团队遇到的第一关,之后的修复、重建过程中,他们还将遇到很多关,不仅任务繁多复杂,而且每一项都相当有难度。

王树楷:(轮船)在海上走了两个多月嘛,当到了库房以后,那就 98 年的 1 月了,(荫余堂)一直到 2003 年才建成对外开放,那么中间 6 年的时间做什么呢?
一是修复这些物件,也就是建筑的构件。第二,他们反复地运作这件事情。
白铃安我们把所有的东西运到一个大的库房,先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了,然后给每一块木头做了一个英文的小牌子,因为原来中国木匠写的都是中文,得写成英文,写上这是什么东西。
■ 木材上的小牌子
然后我们把所有的梁放在一个地方,所有的柱子放在另一个地方,所有的砖、所有的瓦当再放在另外一个地方,我们得决定每个房间的家具要放在什么地方……事情特别多,分类分了好几个月。
好多瓦当(口误,应为「瓦片」)坏了,得多要一些瓦片。后来我们就觉得,原来的瓦片不行。我们用了一部分原来的瓦片,然后在美国重新做了一些新的瓦片。
因为波士顿跟安徽的天气不一样,我们那儿有雪。
■ 王树楷(中间)在库房给美方人员介绍物品
最终,美国的团队用当地的比较耐磨的黏土翻模烧制了新的瓦片,最后在外面上一层灰色涂料。这样既能保留徽式建筑的外观,也能使其抵御北美的大雪对房屋的损害。

房瓦的问题解决后,抗震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毕竟美国东部处于地震带,地质活动极有可能让荫余堂处于危险之中。为此,美国团队经过研究最终不得不在老石料中打上钢筋。

白铃安我们得在石头上做一些窟窿,就是为了在美国防地震,就需要一些铁的东西(指钢筋)。
然后中国木匠说,你干嘛在老石头上做窟窿?
因为他们完全了解我们的理念,即保护这些老建筑(构件),因此他们对我们在老石头上做窟窿这件事很生气。
但我们必须(用钢筋支撑),因为这是美国政府的规定,必须这样做。
■ 荫余堂中国石匠工作中
王树楷重建荫余堂,我们有一个原则——修旧如旧,就是把「修旧如旧」这 4 个字保持在我们搬迁时候荫余堂的状态。
白铃安这个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得分析哪些木头不够强,哪些得补一下……没换多少,主要就是补。
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在中国,如果他们要修缮老房子,他们主要就是把老木头扔掉,就用新木头。可是我们决定下来,我们想集中力量把老木头救下来,用老木头。
王树楷所有的木结构,腐烂和朽掉的部分,全部把它剥离,然后附上新的木头。整整用了 6 年的时间去对一个房子进行修复、筹备。


■ 
修复老木头
-2-

中国工匠


在整个修复过程中,来自中国的工匠做出了绝对的贡献,毕竟术业有专攻,他们从中国带来的方法和技艺时常引得美国人惊呼赞叹。

白铃安那个时候我们跟休宁县合作,他们下面有一些搞建筑的人。(休宁县政府)经常请木匠修老房子,而且那个时候还有一些老木匠是从小就干这种活,所以他们了解怎么做(修缮)中国传统的房子。
王树楷其中有两三个木工,去的次数多一点。
白铃安他们每一次来好像待 3 个月或者 6 个月,来了好多次。
王树楷包括有石匠、木工、砖工 3 种工种,一共大概有十几个人。去过最多次的人,往返大概有 4 次。
■ 朱云峰 荫余堂搬迁团队中国木匠
美国的工人都拿着现代的工具——激光仪。人家量一个平线的话,「啪」,一束光,一个点,一打就出来了。中国工匠则拿一块石头,拴一根绳,一吊,拿眼一瞄。
人家是现代的装备武器,我们是「土」的,但是也能够达到目的,我们也非常准确,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工艺技术的精华。
白铃安而且这些木匠有一种特别的知识,怎么把这块木头跟那块木头放在一起。他们不用钉子,也不用胶水,就是用榫卯,我觉得太了不起。
王树楷这些运作和制作、修复的过程,完全按照中国传统古老的工艺手段,全部都是用榫,打榫来嵌、拼、修复这些东西。
  ■ 荫余堂搭建过程中的榫卯结构
这些中国工匠们在充分展现高超技艺的同时,也没少让白铃安和王树楷操心,也因为文化差异没少闯祸。但如今看来,双方在那个年代因为对彼此文化不了解而下的祸,反而成了搬迁项目中珍贵的回忆。


-3-

文化冲击


白铃安第一次这些木匠去办签证的时候,他们填申请表。申请表上问他们是什么工作,什么「地位」。他们都写农民,因为他们确实就是农民。然后美国大使馆一下就拒绝了。大使馆担心他们回不去,怕他们滞留在美国。
后来我认识了上海领事馆的一个人,我给他讲了这个情况,他说,这太有意思了,然后他帮我们办了所有的签证,这是第一个「大问题」。
有一个工匠,有一次他来了,然后他的(签证时间)一到,他说,我不回去。
我们说,那不行,你马上回去。
我都不记得我们怎么把他送回去的,或者是他后来同意回去的。
王树楷再一个就是,他们工匠对自己的锛凿斧锯很重视,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特别是凿子、刨刃,这些东西都是他们的「武器」。
■ 中国工匠使用的工具
这些工匠当时没有按照我们登机的一些规定,没有托运,他们把凿子、刨刃、很锋利的刀都搁在背包里了。当时人家不让进(机舱),要把这些东西都拿起来扔掉,相当于是把工匠们的武器给卸了。
不能拿空手干,美国没这个东西啊。也是经过反复交涉,最后把这些东西交给机组的人员保管,到下飞机的时候再给他们。反正出了不少这样的笑话
到那儿(美国)去之后也出了不少笑话,一个是他们着火了。
白铃安我们给他们找了一个单元,所以他们都(住在)一起,自己给自己做饭。
王树楷炒菜的时候不慎起火了,他们住的地方都有警报器,就响了。救火车、警察局的人都来了。
这些人也不会说英文,也不知道怎么办,我当时也没在,后来赶回来的时候一看,好嘛,都傻呆呆地排成一排在那儿站着呢,僵直地在那儿。
后来说明了情况,因为人家以为你是偷渡来的。
白铃安我给你讲另外一个故事,美国有一种动物叫黄鼠狼(后证实为浣熊),反正是一个挺大的野生动物,可是它们在美国的城里到处跑。
■ 美国街头的浣熊  图/网络
王树楷有一个浣熊钻到库房里,他们(中国工匠们)就拿铁锨给拍(死)了,拍(死)了以后把皮就扒了,就炖了炖,吃了。
后来我知道了,我就跟他们说这可「了不得」,这不是闹事吗,是吧?
白铃安他们挺高兴,特别高兴能吃这个野生动物,可是在美国我们都怕这些浣熊,因为我们怕它们有狂犬病,所以我们跟他们说,千万别再吃这些东西。

-4-

美国工会


虽然中国的工匠们到了美国后时常闹笑话,惹麻烦,但经过他们在专业技术上的指导,荫余堂项目组在库房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此时的碧波地博物馆为了迎接荫余堂的到来,不惜动迁了一座原有的博物馆建筑,为其腾出空地。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在库房外先搭建了一次,确保无误后,又将所有材料运到博物馆正式开始搭建。

然而修建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 荫余堂施工图 
王树楷建荫余堂的时候,当地的工会就提出来他们要参与。
美国的工会很厉害的,你要是不让工会参与,不同意工会的意见的话,工会就让你开不了工了。不管政府怎么着,工会不在乎这个。工会提出什么要求,相对合理的,你必须得接受工会的建议。
我们传统的中国砌墙就是左边一个师傅「把脚」,右边一个师傅「把脚」,两个人从两边往中间砌,砌到中间的时候再返回来,两个人就得了。
我们荫余堂在砌墙的时候是一排人,本来两个中国工匠就够了,但是工会的人必须参加,你让他站着也不行,他不但要挣钱,他还得真干活。所以砌这一个墙,站一个人墙,砌一个砖墙。这么一个很可笑的场面,但是也非常可爱,这非常可爱,这墙也砌起来了。
■ 荫余堂砌墙施工中
王树楷美国的工人是一天几个小时的工作,是固定的,差一分一秒都不行。
规定好到 11:30 下班,这秒针一到 11:30 的时候,「咔嚓」,工具就扔下,转脸就走,他绝不多干一分钟两分钟。中国的工匠不会的,这是第一。
第二,美国的工匠有劳动保护法,即当温度到达一定度数的时候,就必须停止工作,保障人的身体和安全。
夏天施工的时候,因为是露天施工,太阳晒得很热。温度一到一定程度,「呱唧」,美国工匠把工具一扔,到有空调的屋子里去喝冰水去了。
中国的工匠哪儿想过这个待遇啊,没见过啊。就无所适从了,不知道怎么办,我是干呢?还是不干呢?所以他们就很尴尬,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事儿。
■ 荫余堂施工图
虽然双方对待工作的认知不同,但好在最终两国工匠的友谊没有受到影响。经过了中美工匠和研究团队 5 年半的筹备、修复、实验、搭建后,荫余堂终于在 2002 年 7 月迎来了上梁仪式,并很快在 2003 年 6 月正式对外开放。

王树楷到上主梁的时候,都要有庆典、放鞭炮,都是按照他们当地(徽州)的风俗和习惯来做的。
白铃安他们说他们要做原来的仪式,可是在安徽这些仪式包括杀鸡,所以他们非得要杀鸡。
我们说,行,可是不能给美国人看(杀鸡过程),他们偷偷地做。(杀的)是美国鸡。
因为美国有好多人不同意你杀动物的。
王树楷:在周围居住的居民也都去到那边,隔着马路观望,墙外有很多人,墙内墙外都有人。没到人山人海的程度,但是也有不少人。
白铃安还有烧纸钱,后来他们扔了好多吃的,这个是给观众看了。

■ 荫余堂上梁仪式

王树楷开馆的时候,第一天门外等候的人排了长长的队。当时杨洁篪是(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没有赶来,但是他发了贺电。美国(当时)的总统夫人劳拉·布什也发了贺电。真是盛典,非常热闹。
荫余堂正式对外开放的时候正值非典时期,包括黄家后人在内,许多人无法亲身前往参加仪式。但等到疫情结束,包括电影导演张艺谋、建筑大师贝聿铭、音乐家马友友等知名人士都纷纷前往。

白铃安马有有是春节来的,来了两个星期。他对荫余堂特别感兴趣,所以他也请了好多全世界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搞音乐的人到荫余堂来做表演。
■ 音乐家马友友(左一)前往荫余堂表演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音乐人前往荫余堂表演
白铃安黄家(后人)春节的时候来了,他们特别感动。他们来的时候,我们把他们祖宗的画(祖宗牌位)都挂起来了,然后他们一进门,第一件事就是给祖宗磕头。
我记得有一个姑娘,她是在这个房子里长大的,她来的时候说,「这不像我长大的地方,这就是我长大的地方。」
然后她站在一个地方上面说,「我小时候就站在这刷牙。」
什么都记得。
■ 黄家后人来到重建后的荫余堂
白铃安后来也有好多中国人来,也跟我说他们一进去就开始哭,可能也是因为他们想念那种生活。
前几天我刚收到一个美国艺术家的信,他跟我说他第一次去了荫余堂,他说他进去以后就哭了。
他能感觉到那些人的生活,以及生活的挑战。不光是他们的习惯、习俗,也是他们的感情,他们高兴的地方、不高兴的地方。
■ 荫余堂建筑整体图 
关于整个项目的花费,互联网上说法不一,有说 600 万美元的,也有说 1.25 亿美元的,但我们没能从公开资料中核实哪个是真的,也没有从两位讲述者口中得知确切数字。但不管是 600 万还是 1.25 亿,比起众多徽州古建筑受到重视和保护、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国家得以在文化上深层次交流,钱似乎也没那么重要吧。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次来到中国并与徽派建筑结缘,到九十年代在安徽考察,最终走完整个搬迁荫余堂的过程,白铃安大量的时间都在中国的农村度过。她说她从中国农村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


-5-

普通人的故事


白铃安我特别喜欢在中国农村待着,多认识这些人,而且也很尊敬这些人。
■ 白铃安1985年在安徽考察时的照片
荫余堂 18 世纪盖起来的时候,他们家可能比较有钱,可是后来也穷了。我知道 19 世纪,他们父亲(黄家的一位长辈)被杀死了,所以他们那之后就一直没有多少钱。住在一个大宅子,可是也没有多少钱。
有一段时间,可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有一点钱,可是后来又穷了。
爱哲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了。
白铃安一般的美国博物馆,如果他们要展览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东西,大部分是展览宫廷的东西,或者文人画这一类的东西,可是我觉得大部分的人不是文人,也不是皇帝,他们就是普通人。
如果你面对一个皇帝或者一个很有钱的人,你没法完全真正地了解他们,可是我觉得通过普通人,两个文化可以多互相了解。
■ 在荫余堂参观的小女孩
所以我希望美国人或者中国人到荫余堂来的时候,他们可以多了解普通人(的生活)。
而且我觉得,这些文化交流活动太重要了,因为都是人和人的关系。国家、政府是一回事,对吗?可是人能了解到另外一个文化是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的一件事。
我觉得现在中国人跟美国人的关系还是原来的样子,没有什么变化。
尤其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做一些文化交流。
*

 来自故事君的温馨提示 


微信公众号最近改版了,如果你没有给 故事FM 加星标,将有可能无法收到 故事FM 的大封面推送,我们可能因此在信息流里错过。


为防止走失,我们邀请你做一个小小的动作,给 故事FM 微信公众号加个星标,方便你及时「捕捉」到 故事FM 的每期故事。





 欢迎「关注」故事FM 并设为星标

- 未注明来源的图片均来自
美国碧波地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官网
&纪录片《Yin Yu Tang: A Chinese House》(Long Bow Production)



 Staff 
讲述者 | 白铃安 王树楷
制作人 | 金松
采访 | @寇爱哲 金松
主播 | @寇爱哲
文案整理 | 金松
声音设计 | 孙泽雨
运营 | Yoyo

 BGM List 
01.SQ Story FM Theme Acoustic version - 桑泉
02.人形记忆体 - 桑泉
03.比闪烁更遥远 - 桑泉
04.The Box - 彭寒
05.Starlight - 彭寒

出品|声音故事传媒「故事FM
版权声明:声音故事传媒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故事FM 
故事FM 是一档亲历者自述的声音节目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小宇宙
QQ音乐 | 荔枝FM | 懒人听书 | 酷狗音乐 | 酷我音乐
均可收听

↙ 点击「阅读原文」,讲出你的故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520特辑:情侣吐槽大会 | 故事FM女监狱警2023:我们都在笼中 | 故事FM小学体育老师:让孩子们爱上运动比擅长运动更重要|故事FM营地日记(39)华盛顿特区母胎单身多年的人,都是咋谈上恋爱的啊?|故事FM一个女孩的伪装游戏:假扮男人15年,一场不以钱为目的的情感骗局 | 故事FM和男友分手那天,他跳楼了 | 故事FM六一特辑:有时候,生活的真谛掌握在小朋友手中 | 故事FM我的成就,和性别无关 | 故事FM《花尾渡》(小说) 第八章 觅宝途中遇贵人阿富汗蒙难记:我被塔利班囚禁了13 天|故事FM被 AI 潮「洗劫」的职场人 | 故事FM所谓“战斗民族“不过是一帮酒徒莽夫!纪念那个 17 年前遇害的意大利女孩|故事FM长篇小说《如絮》第一百七十一章 旧金山我,本科毕业,未婚未育,去有钱人家当保姆 | 故事FM明清旅行指南:500 年前出城,一共分几步? | 故事FM妈妈出轨那八年,我在背叛中被迫长大 | 故事FM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 故事FM因为长得漂亮可爱,我被校园霸凌了近十年 | 故事FM刘二安:未完成的《谜话大午》EB-5高级贷款的信贷风控程序和作用(下篇)|EB-5行业研讨会一场改变「坏爸爸」的家庭实验 | 故事FM我曾向上帝痛哭祷告,不想成为同性恋 | 故事FM刘德华等被告!被索赔9999.9999万元官方剧透!故事FM 2023 年中元节特辑上线1997 年,我搬了一栋徽宅去美国(上) | 故事FM美国档案--排华法案实施,案例日本工地上的中国女孩儿 | 故事FM与有分离焦虑的妈妈做临终告别|故事FM2023巴伦最佳CEO榜单(下)|巴伦封面捐精二十年后,我与成年的陌生「孩子们」相见|故事FM当年考进热门专业的人:高考后再无标准答案|故事FM女监狱警 2023:我就像监狱的肺 | 故事FM我在加拿大成功求学和求职的故事(下)刘德华等被告!索赔9999.9999万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