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搬了一栋徽宅去美国(下)|故事FM
关关难过关关过
麻烦的地方还不止这一处,如今回想起来,应对美国海关仅仅只是白铃安团队遇到的第一关,之后的修复、重建过程中,他们还将遇到很多关,不仅任务繁多复杂,而且每一项都相当有难度。
最终,美国的团队用当地的比较耐磨的黏土翻模烧制了新的瓦片,最后在外面上一层灰色涂料。这样既能保留徽式建筑的外观,也能使其抵御北美的大雪对房屋的损害。 房瓦的问题解决后,抗震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毕竟美国东部处于地震带,地质活动极有可能让荫余堂处于危险之中。为此,美国团队经过研究最终不得不在老石料中打上钢筋。
中国工匠
在整个修复过程中,来自中国的工匠做出了绝对的贡献,毕竟术业有专攻,他们从中国带来的方法和技艺时常引得美国人惊呼赞叹。
这些中国工匠们在充分展现高超技艺的同时,也没少让白铃安和王树楷操心,也因为文化差异没少闯祸。但如今看来,双方在那个年代因为对彼此文化不了解而闯下的祸,反而成了搬迁项目中珍贵的回忆。
文化冲击
美国工会
虽然中国的工匠们到了美国后时常闹笑话,惹麻烦,但经过他们在专业技术上的指导,荫余堂项目组在库房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此时的碧波地博物馆为了迎接荫余堂的到来,不惜动迁了一座原有的博物馆建筑,为其腾出空地。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在库房外先搭建了一次,确保无误后,又将所有材料运到博物馆正式开始搭建。 然而修建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虽然双方对待工作的认知不同,但好在最终两国工匠的友谊没有受到影响。经过了中美工匠和研究团队 5 年半的筹备、修复、实验、搭建后,荫余堂终于在 2002 年 7 月迎来了上梁仪式,并很快在 2003 年 6 月正式对外开放。
■ 荫余堂上梁仪式
荫余堂正式对外开放的时候正值非典时期,包括黄家后人在内,许多人无法亲身前往参加仪式。但等到疫情结束,包括电影导演张艺谋、建筑大师贝聿铭、音乐家马友友等知名人士都纷纷前往。
关于整个项目的花费,互联网上说法不一,有说 600 万美元的,也有说 1.25 亿美元的,但我们没能从公开资料中核实哪个是真的,也没有从两位讲述者口中得知确切数字。但不管是 600 万还是 1.25 亿,比起众多徽州古建筑受到重视和保护、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国家得以在文化上深层次交流,钱似乎也没那么重要吧。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次来到中国并与徽派建筑结缘,到九十年代在安徽考察,最终走完整个搬迁荫余堂的过程,白铃安大量的时间都在中国的农村度过。她说她从中国农村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
普通人的故事
来自故事君的温馨提示
微信公众号最近改版了,如果你没有给 故事FM 加星标,将有可能无法收到 故事FM 的大封面推送,我们可能因此在信息流里错过。
为防止走失,我们邀请你做一个小小的动作,给 故事FM 微信公众号加个星标,方便你及时「捕捉」到 故事FM 的每期故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