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来都不在于方法

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来都不在于方法

其他

图片来源:AI绘画

本文编号 230622
全文共有 40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经常有读者问我:我学了A方法、B方法和C方法,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种,感觉它们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又很难共存,究竟哪种才是最好的方法?

我一般都是这样回答的:你动手试一试,觉得最顺手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敷衍,但这确实是真的。

我们总是在幻想存在着一个「银弹」:针对我们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一定存在一个「最优解」,能够完美地解决它。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找出来。

但事实上,存在这么一个「最优解」吗?很多时候并没有。

许多人常常过度追捧「方法论」,而忽略了一个关键:真正解决问题的,不是方法,而是人。

你遇到一个问题,有谁比你更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内在原因呢?没有,只有你自己。有谁比你更明白你的喜好、习惯、决策模式和思维方式?没有,只有你自己。同样,有谁能够推动你去行动,动手把问题解决掉?依然只有你自己。

反过来,我们所追捧的「方法论」,往往是普适的。普适,就意味着它不可能具备太强的针对性,不可能完全适合一个人的所有实际情形。它只能针对某些有共性的场景,基于具备某些特征的人群,提炼出一条大致的路径,来帮助我们提升效率、全面思考和找到切入点。

简而言之:方法论的本质是什么?是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提炼和建模。既然是建模,它就必然会损失一部分信息信息 —— 这样才能适应更多的人群和更广泛的情形。但这也就意味着,它必定是「抽象」的,没法完全契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

因此,方法论有没有用?有用。探索和学习各种方法,对不对?也对。但寄希望于「学了这个方法,我就能解决问题了」,则是完全错误的。

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永远都是你自己。无论是工具、知识还是方法,它们都只能帮助你强化和壮大自己,让你能够更好地「自行解决问题」。


拿我自己举例。

经常有人问我,平时在生活和工作中会不会做计划?如果会,是怎么做的,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分享。

我一般都会回答:很遗憾,但我从来都不做计划。

这时他们就会很诧异:为什么呢?所有的时间管理书籍和课程,不都教我们要做计划、要规划日程吗?如果不做计划,你是怎么能完成那么多事情的?

原因很简单:做计划是一个好方法吗?当然是。但它适合所有人吗?不一定。

实际上,「做计划」适合的是事务较为繁杂、生活轨迹较为稳定、性格较为严谨,能够严格按部就班去行动的人。对这些人来说,安排好自己的季度、月度、周计划和日程,再一项项去划掉,是一件极其有成就感的事情 —— 但对我来说并不是这样。

我日常的事务和时间安排较为灵活,性格也比较跳脱,不喜欢被什么东西束缚住,因此,如果我也严格去「做计划」的话会怎么样呢?我会做许多「计划外」的事情,而把计划内的事情不断地拖延。起不到什么作用。

但这是否意味着我完全不做计划、任由自己随心所欲去安排事情呢?当然不是。实际上,我也会做两种计划。一种是「定方向」,我会给自己未来一段时间定几个大致方向,要求自己把它们放到最高优先级;另一种是「定终点」。我会把某几项特别重要的任务固定下来,设定好「一定要完成的截止期限」,再让自己自由地安排时间,只要能够在期限内完成即可。

换言之,就是定一个大致的框架,再按照自己的喜好、状态和心情,去灵活地填充这个框架。

我也见识过许多喜欢把日程表做得密密麻麻、把时间精确到小时甚至半小时的朋友,但对我来说,这种生活模式太令人窒息了,我是完完全全学不来的。

同样,许多人都听说过番茄钟。它是一个好方法吗?当然是。但它同样并不适合所有人,包括我。番茄钟适合的,是偏管理、数据、操作和事务类型的工作,但不适合偏发散和创意类型的工作。对后者来说,这种固定时间的中断无异于一种打扰,会非常影响工作状态。

但我完全不用「番茄钟」吗?也不是。只不过我用的是自己的方式。我会如何安排自己的休息和工作呢?不是以时间为单位,而是以一个个任务和步骤为单位。我会把手头的事情拆成许多个小任务,每完成一个小任务,我就停下来休息一下,或是转移一下注意力,或是起来活动、放松身体。

这些小任务是怎么设定的呢?举个例子。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我可能就会这样设定:
  • 抛出主要观点并简单论述,引出下文;
  • 举出一个主要的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
  • 写完这一段的内容;
……

就像这样,我不是按时间来划分的,而是按内容和阶段来划分的。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意味着我的工作又完成了一个小小的阶段,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让思绪从一个点转移到另一个点 —— 这时,就是一个最佳的休息时机。

你可以不用担心自己的工作「被打断」,因为你本来就需要一个「重新加载」的过程。

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许多方法本身可能都是好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不适合它们的人手里,它们未必能奏效,甚至可能会产生反作用。

能解决问题的,不是方法,而是你。


实际上,过度依赖于外在的事物 —— 比如方法、模型、步骤……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应试思维」

我们从小接受应试教育时,就潜移默化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世间一切问题都是一道题目,都有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正确答案找出来。找出来就能得分,找不到就会丢分。如果有一道题目可能有多个答案,那只能说明它出得不够好。

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但真实世界是这样的吗?不是的。真实世界不是考试,没有人给你出题目,没有一个正确答案等你去寻找,也没有人会给你打分。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都是在多个条件约束之下去寻求一个「满意解」。许多问题是没有全局最优解的,只有局部最优解和全局满意解。

你会发现:现实比考试困难、复杂得多,现实中,我们要考虑的因素多出千百倍,许多条件和因素会比较影响、彼此干预,许多解法困于实际情形我们无法选择……我们能做的,不是「完美解出这道问题」,而是权衡「如何用更少的代价,来更好地实现目标」。

那么,有没有真正「绝对有效」「绝对百搭」的方法呢?也是有的,但没有任何意义 —— 因为这些方法,往往都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大道理。

比如:
遇到事情不要拖延,要积极行动。
遇到困难不要逃避,要克服恐惧。
遇到问题不要冲动,要冷静分析。
……

这些是绝对正确的,但我写出来也没有意义,白白浪费字数而已。

我更愿意把这些叫作「能力」。我们能不能解决问题、达到目标,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些能力。只不过每个人的这些能力都有高有低,「经验值」的进度也各有不同。我们通过学习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不断去解决一个个小问题,就能积累对应的经验值,让这些能力不断升级。

这个过程,就叫作「自我提升」。

你能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根源上,取决于你现阶段的能力。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种种方式去强化自己、训练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从而能够胜过问题。把一度需要费力的事情,变得不再费力。


所以,对于问题和方法论,一个更好的视角和心态是什么呢?

我把它分成三个步骤:

首先,你对自己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你需要知道自己的性格、偏好、习惯和行为模式,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擅长什么,对什么比较顺手。你需要能够做到:看到一个东西,就知道它适不适合自己,为什么。

其次,你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现在面临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为了克服它、你的需求是什么 —— 换句话说,你必须对自己「需要什么帮助」有充分的意识和认知,你才有可能获得有效的支持。

最后,就是想办法去寻求相应的方法、渠道和信息,将它们「化为己用」,融合到自己的工作和行为模式里面,用它们来强化自己,看能否足够解决当下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无须拘泥于具体的方法本身,无须别人手把手的指导,也无须去全盘照搬别人的做法 —— 你甚至可以「摘抄」:方法A的这几个步骤很有用,拿来试试;方法B的这个思路很棒,引入看看;方法C的这个技巧别出心裁,试试看……

一切能够为自己所用的,都可以试试采纳进来,组装成一个整体,而无须拘泥于别人为它设定的框架和包装本身。

把这些东西组合起来,你可能会得到一个新的方法。它是A、B或C吗?是,也不是。但从现在开始,它就是专属于你的方法了。

举个例子:经常有人问我,说,他也想学习我的 INKP 知识管理法,但感觉太复杂了,一下子要全部转变过去,很困难,怎么办?

但实际上,你需要一下子全盘照搬吗?其实不需要。你要做的,是理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再有针对性地学习和采纳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工作流里面。

比如,有人告诉我:他主要是想积累某几个领域里自己关心的知识点,不需要积累那么多的概念,那其实就可以不用区分 N 和 K。把这几个领域做成 K,进一步分出更小的子主题,再分门别类去补充和完善就好。

再比如:有人习惯了做传统的读书笔记,对 INKP 这种以主题为核心的笔记法很不适应,那其实就可以保留自己的旧习惯,再借鉴 N(概念笔记)的思路,从文章和书籍中提炼出一个个具体的观点,把它们做成一页页 N。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的思考和学习更有条理。

……

所有的方法都是「别人的」,你全盘照搬,只是在笨拙地复制别人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只有基于「知己知彼」的清晰认知,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它们才会真正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最后,如果你想应用今天分享的这套思维方式,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呢?是「自我审视」。

我有一个习惯:经常性地对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思考、决策和行为做一个复盘。不需要很严格,也不需要用什么很复杂的步骤和模板,就是简单地回忆和总结一下,然后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的流程有没有不够顺畅的地方?如果有,可以如何去优化它,来提升效率、加快速度、减少时间、降低成本?

近期我使用过的方法、采取过的行动中,有哪些是令我感到顺手的,为什么?有哪些是令我感觉不顺手的,为什么?

我是否遇到了什么阻碍?如果有,我可以想到哪些解决它的办法?我能立刻去行动吗?阻碍我去行动的因素是什么?我需要什么支持才能实施行动?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现在」:现在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可以进一步提升的?这可以令你对自己的状态和需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过去」:迄今为止的我,有着什么样的习惯和偏好?我适合什么样的方式,不适合什么样的方式?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做法。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未来」:我距离实现自己的目标、克服自己的问题,还有哪些「环节」没有打通?这可以帮助你更有针对性地「鸟瞰」自己,有意识地学习和吸收对应的方法。

当然,也不局限于这三个问题 —— 这只是一个帮助你不断巩固和强化「自我认知」的办法。你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反思和复盘。

最关键的是什么呢?你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你才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使种种外在的工具、思维和方法,在自己的手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解决问题的钥匙从来都不在外界,而是在自己手中。


——  闲聊时刻  ——

今天是端午假期,祝大家假期愉快!

今天的文章比较简单,读起来也不太费力,希望能帮大家打开一些思路。

简单总结一下:

1)没必要过度追捧「方法论」,任何方法论都无法替代你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2)生活不是做题考试,许多时候是不存在最优解的,只存在满意解。具体如何选择,需要你去权衡。

3)现成的方法都是别人的。只有基于自己的实际状况和需求,对方法进行调整和提炼,得到的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

4)对自我的审视和清晰认知,是一切有效行动的核心。



重要提示:微信调整了推送规则,如果你想实时看到我的推送,欢迎把我的号星标。这样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推送,否则可能会看不到哦。

星标方法: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 点击下方名字「L先生说」 - 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 设为星标。




————

也许,你想读读近期的其他文章:

高效摄入英语信息的独门武器

4条提升生活满足感的技巧

让所有事情事半功倍的方法

你是社恐,还是社牛?

一个隐秘又常见的思维陷阱



————

《打开心智》答疑通道:


也可以从:公众号 菜单栏 - 书的答疑 进入。







THE END

-  晚  安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鞠建东:大国竞争的关键,不称王、稳市场、谋共享"关键不在邀请函,而在于现场管理"长篇小说连载《此世,此生》第五十章二实用分享:麦肯锡 “金字塔原理”:职场人结构化思维、表达和解决问题的利器理查德·鲁梅尔特:战略不是目标,而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数学家丘成桐:大部分中国小孩很少有解决问题的狂热,他们考虑的是要出国赚钱解决问题的万能公式:上中下三策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提升?破局的关键,就在这里!加州的明星在明州二十年,那些一直渴望用技术解决问题的人“痛苦来自于发现问题,快乐来源于解决问题” | 峰瑞第5期Open Day回顾NLP和CV等AI方向的小伙伴需要解决问题的这边来,改bug、发论文等漫投资第40话丨破局的关键,就在这里!巴厘岛情侣案的关键并不在于印尼方的调查结果人生的贵人,从来都是自己!免费领 | 斯奎尔全脑数学,锻炼孩子数学思维,让孩子学会自主独立思考,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拜登能否连任的关键在于特朗普《这才是孩子爱读的昆虫记》让孩子于方寸间体验夏日乡间野趣解决牙齿要命问题的方法,越早知道越好!帮助员工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员工的问题这么小的萝卜,见过吗?丘成桐:中国小孩大多考虑的是要出国赚钱,很少有解决问题的狂热!邀请函|一场与时代的对话,你从来都不是一粒沙上古小说《朝歌》8:路祭把真丝裙穿得美的女人,从来都不简单科技战争的关键,一本书读懂芯片发展史与竞争史我们也可以过得幸福解决问题最高明的方法(深度好文)夏天最好的养生,不在于喝水,不在于运动,而在于……对话直男财经许云峰:爆款的关键,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6星将夏天最好的养生,不在于喝水,不在于运动,而在于.......丘成桐:很少中国小孩有解决问题的狂热,大多考虑的是要出国赚钱对话李志飞:大模型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大模型用起来|年度AI对话好人坏人不是关键,赛道才是关键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