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做企业家,需要具备的能力太多了,要懂管理、懂市场、懂财务…很多时候顾不过来。有没有哪种能力,是值得特别花力气去锻炼的?有没有呢?不妨先看一下,创业者日常要面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硅谷著名投资人本·霍洛维茨,在他那本著名的《创业维艰》里曾这么聊他的生活:干了那么多年,公司都已经做到上市了,但回想起来,只有三天是顺的。能做到多大,走得多远,很多时候拼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创业者、企业家来说,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手里那把不能放下的武器,每天都用得上,怎么锻炼都不为过。
初始问题
一个很常见的做法,是先把“建工厂”和“不建工厂”的好处和坏处列出来,然后做选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曾提出过一个ABC理论:我们对外界问题(A)会做出何种反应(C),本质上不取决于我们遇到的问题(A),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信念、看法和解释(B)。这意味着,当一个人做决策的时,他心中多少会带着一点自己的偏好。灵活性最重要,去租个厂房,以后规模变了换起来方便。稳定性最重要,去租个厂房,租金可能年年涨,下次还不一定租给你,还是自己建更有确定性。要灵活,要稳定,本质上都没有错,只是不同的偏好而已。问题在于,一旦在思考问题时带上偏好,在列好处和坏处的清单时,动作就会变形。比如,在面对自己偏好的A选项时,好处会尽可能地列更多,在坏处一带而过。换到自己不偏好的B选项时,脑子就会不自觉地“偷懒”,不那么努力穷举好处,反而在坏处上列出许多。在比尔盖茨大力推荐的那本《事实》里,就曾专门指出过这个思维:“如果你总是执着于或迷信于某种特定的想法,那么你就会自动忽略不符合你想法的信息。这不是一种能够帮助你认识真相的方法。”这样一来,你接下来基于“清单”对问题做出的反应,也很难是个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开个会,拉个白板,找很多相关人员一起来发散,写上“建工厂”和“不建工厂”的好处和坏处。全部列好后,站到2米开外,仔仔细细地看,认认真真地选。会不会好点?也许会。起码可能列出来的清单,会比自己列的更客观。但是,发现了吗?问题解决到这里,他还是在一个原来的思维模型里:“一个人列清单”和“很多人列清单”的区别,也只是在于,这张关于“要不要建工厂”的清单能不能更客观。但高手的做法,可能根本不在于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去列一张清单,并以此找解决方案。 “如果我有1小时来解决问题,我会花55分钟思考问题,再用5分钟思考解决方案。”“5分钟思考解决方案”我知道,可能在列清单,在列举、比较、选择解决方案。但那55分钟的“思考问题”是在做什么呢?问题不是“建不建工厂”吗?那么明确了,为什么还要再花55分钟思考?因为,思路决定出路。解决问题的杠杆点,就在于你在哪个层面思考问题。爱因斯坦的55分钟,就是在提升对问题的理解,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接近问题的本质,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就像电影《教父》里说的那样: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区分开的第一步,就是遇到问题时,你怎么看问题。看问题的层面越深刻,越接近本质,解决起来才能越高效,越抓得到重点,用最少的资源,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问题1.0:建工厂?
我们可以把列清单的白板收起来,直接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建工厂?”我们以前曾经讲过,每一个人提出来的问题,其实都是另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当那位同学提出“我要不要建工厂?”的时候,其实是因为,他内心有另外一个问题,想通过“建工厂”来解决。“要不要建工厂”的下一句,不是聊“建或不建”,而是“为什么想建”?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他真正想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建不建工厂。
问题2.0:供应链管理?
那位同学说,想建工厂的原因是,作为零售商,我们跟工厂的合作太不顺利了。有的时候品质好,有时候品质不好。有时候我要货他不给,还有段时间有别人跟他合作之后,他就不跟我合作了。反正很不顺。你看,藏在“建工厂”背后的问题找到了,就是“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但是,找到这个真问题,有什么好处呢?要解决这个真问题,你最后不还是得建工厂吗?因为在供应链管理这个真问题下面,建工厂就只是其中的一个解决方案。也许还有别的解决方案,也以同样解决供应链管理的问题。比如耐克公司,就没有自建工厂,而是代工。苹果公司,也很少自建工厂,大部分也是代工。但是人家为什么能解决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一定有些其他的方法。你不一定知道那个办法是什么,但是你至少知道是有别的解决方案的,可以去找一找。到这一步,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已经比“建工厂”又开阔了一些,把问题解决掉,解决好的可能性,也因此大了一些。如果找完一圈之后,发现建工厂最有效,那当然可以专注到建工厂上面。但也有可能,你还会发现另外的解决方案,比如优化供应链管理。
问题3.0:生产方式?
比如,你开始思考,工厂之所以不配合的原因,发现也许是因为你的订单占比太小了,他不在乎你。相对集中在少数几家工厂的身上,让自己在工厂的订单占他们年产值的60%以上。这时候,你再提需求,就可能获得更高的配合度了。没错,你还可以,像对“建工厂”的问题一样,对“供应链管理”的问题:提问,提问,再提问,你就有机会发现很多“问题背后的问题”。还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产品经常迭代,所以我需要不断地去调试产品,比如测试不同的材料。这个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很多额外的沟通成本和工作量。让供应商觉得,配合你搞这么多的没用的东西,占用很多的工时,也没有出量。所以供应商就不太愿意配合。你的产品,是用一个敏捷研发,快速迭代的方式在生产的。但你的供应商,却是一个对稳定生产有需求的工厂。它们之间并不匹配。到这里,你又多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抓手:能不能优化你的生产方式?你的产品,必须要用高速研发的方式来生产吗?对啊,我们这个行业,必须得高速迭代,才能获得市场优势。哦,真的吗?有没有可能,这个世界上,除了快速迭代,还有其它方式能帮你获得优势?比如,可口可乐就很少改配方,但它卖了这么多年。汽车的迭代也不快,不需要你两个月就迭代一次。如果你是确实需要快速迭代的产品,比如Zara这种快时尚的服装,那你就继续使用快速迭代。但如果你不是,那恭喜你,你就又多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抓手,多了一分解决问题的胜算。比如,把产品的生产方式,改为不那么快速迭代,从更底层的维度,解决供应链管理的问题。思考进行到这里,你问了3个问题,对问题的理解也升了3层。解决问题的胜算,就这样通过提问,一次次地变得更大。
问题4.0:壁垒
我的产品,当然必须得快速迭代,才能获得竞争优势。行业里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耶鲁马斯克和巴菲特之间,就曾有个争论:到底有没有护城河?耶鲁马斯说,没有什么护城河,要赢得竞争,只能一路狂奔。马斯克就曾把特斯拉的专利公开给了所有人,然后一路狂奔。因为它在初期需要的,首先是燃油车市场,它需要大家一起进入这个市场,把蛋糕先做大。可是大家都进入市场之后,我的优势还剩什么?只能靠比别人跑得快,只能靠一路狂奔。如果你就是愿意一路狂奔,那挺好。可是,还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比如,如果你是生产服装的,那你的面料、你的供应链、你的管理效率…都有可能被你打造成你的壁垒。一旦有了壁垒之后,那“快”可能就不是唯一的竞争优势。要解决产品生产方式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不是只有一个。你可以靠快速迭代,一路狂奔,也可以靠建立壁垒,获得优势。
最后的话
创业是孤独的,很多时候做决策,你不能假手于人,必须自己去判断,自己找答案,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责任。人和人之间,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距,很多时候就在于,有没有多问出一个“问题背后的问题”,能问到第几层。比如,以“建工厂”为例,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地问下去:建工厂层次→供应链管理层次→生产方式层次→竞争优势层次。每个层次上,都有很多基于之前的层次上想不到的解决方案。每多问一次,你就可能多看见了一个问题背后的问题,多找到了一个更接近问题本质的解决办法。遇到问题时,有些人只凭直觉,在最浅的层次上思考,花最多的资源去解决问题。
而也有人像查理·芒格建议的那样:遇到难题,把它彻底搞明白,难题就解决了一半。然后,再只用一半的资源,事半功倍地解决问题。
你怎么选?
祝你,解决问题时,把思考当杠杆,多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去更深、更本质的地方精准发力,哪怕只有“三天顺境”,也能带着企业抵达想去的任何地方。
如何让事情跟着自己的节奏走?职场or生活,怎么平衡?4月30日晚20:00,来刘润直播间,听胡老师分享:掌握“松弛感”,人生自在前行。欢迎点击下方按钮预约。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