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姚洋:为何中国的产业经济充满韧性|中企荐读

姚洋:为何中国的产业经济充满韧性|中企荐读

公众号新闻


世界处于变化之中,产业链也在不断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中国仍然处于世界工厂的中心地位。


整理|吴莹

头图来源中企图库


“中国的产业经济之所以充满韧性,是因为我们有着坚实的工业基础和正确的经济理论支撑,我们的发展完全符合经济规律。”
近日,北大国发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发表演讲。演讲中,他谈到中国产业经济的韧性来自建国前30年积累的深厚工业基础,是那时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让如今的产业经济充满韧性。
此外,他认为今天的产业大转移对中国来说不见得是坏事,反而能解决如今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此次产业转移既有外部刺激,也有经济发展内部规律的推动。如同30年前国内承接“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一样,如今的东南亚国家也在积极承接我国的产业转移。

精彩观点如下:


1.改革开放45年来,我们积累了非常深厚的经济基础,这是由于建国初期,我们选择了一条比较困难的工业化的道路。


2.中国整个工业的综合成本是非常低的,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中最高的了,但我们的综合成本仍然具有竞争力。


3.我们的储蓄急剧增长后,不太可能一下子转化成个人的消费,所以就都变成了企业的投资。今天我们的企业开工率只有70%左右,所以我们把部分产能转移到海外去,对于中国来说实际上是有利的,并非坏事。


4.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垄断是不可能成功的。

来源:视频截图


为何中国的产业经济充满韧性
分享几点关于中国产业经济的韧性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产业经济的韧性从哪里来?
改革开放45年来,我们积累了非常深厚的经济基础,这是由于建国初期,我们选择了一条比较困难的工业化的道路。我们选择从重工业开始发展,而不是从消费品、农产品做起,这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今天回头看,建国前30年对打造中国的产业基础非常重要。今天中国出口产品的构成中,机械工业产品占比较高,同时这也是我们擅长的行业。
尽管现在的工业发展逐步走向自动化和电子化,但这些都是在机械工业的基础上达成的。所以当我们谈中国产业的韧性时,可以想到我们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在这种积淀下,中国经济厚积薄发。
此外,我们的产业经济之所以有韧性,是因为我们的发展符合经济学的逻辑——分工生产效能。
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每个国家和企业都尝到了分工的甜头,企业专注于做一件事,国家专注于做一个层面的事。例如我们的电动车产业,我国的电动车产量居世界首位,今年预计生产1000万辆电动车,但是我们绝大多数电动车的设计来自德国或意大利。也就是说,电动车行业,他们专注于设计,我们则专注于生产,我们电动车的零配件90%都国产化了。在这样一种国际分工中,大家都得到了好处,是一个互赢的过程,也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产业有信心,中国的产业经济之所以充满韧性,是因为我们有着坚实的工业基础和正确的经济理论支撑,我们的发展完全符合经济规律。
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技术进步非常快。
我不太认同有些经济学家所下的结论。他们认为过去10年中国经济的技术进步增速大大下降,我觉得这是我们计算的方法出了问题,并不是说中国经济没有技术进步。
近三年间,世界和中国的连接是加强而不是削弱。可能有人觉得这是临时性的,未来世界对中国的依赖度会下降,但是往往世界受到一个冲击之后,就会停留在接受过冲击的水平上,不太可能回到过去。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对产业链的重构,要有自己的信心,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另外,我认为产业的转移是有规律的。30多年前,当中国大陆还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时,港澳台、韩国、日本等地的资金大规模涌入中国大陆,我们承接了他们的产业转移。如果将当时的中国与日本比较,我们各项指标都落后日本大概40~45年;如果与其他的“亚洲四小龙”地区相比,大概有20~25年的差距。所以当发展到与他们相当的水平时,我们自然也会寻求产业转移。大概10年前,我们的产业就已经开始向外转移了,那时国家就提出了“走出去”战略。
今天产业转移获得如此大的关注,首先与个别地缘政治的风险上升有关系。这种风险让很多在华企业和外资企业不得不实行“中国+1”的举措。这并不是说他们完全从中国退出,而是在中国之外再物色一个所谓的备份。中国整个工业的综合成本是非常低的,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中最高的了,但我们的综合成本仍然具有竞争力。
我了解了一下到越南投资的企业传回来的信息,他们在越南设厂的综合成本比在中国要高出30%~40%。


产业转移并非坏事


中国产业要升级,就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上面。此外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也在积极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这就像30多年前我们承接“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一样,所以要看到产业转移背后的规律。
针对产业转移是否对中国产生不利影响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目前还没有看到产生的不利影响。
其实,过去这十几年,我们一直没有解决国内过剩产能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过剩产能,是因为本世纪初的10年我们的增长实在是太快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外部冲击。我们的储蓄急剧增长后,不太可能一下子转化成个人的消费,所以就都变成了企业的投资。今天我们的企业开工率只有70%左右,所以我们把部分产能转移到海外去,对于中国来说实际上是有利的,并非坏事。
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加强了我们国家和受转移国家的联系。例如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东盟国家正在不断替代我国的出口,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在增长,我们不再出口低端的成品,而是出口一些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因此我觉得产业转移是一个互赢的过程。
一季度可以看到我们对欧美国家出口的份额在下降,但是对“亚非拉”国家的出口份额大幅度提高。而且“亚非拉”国家是一个更广阔的市场,金砖五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了G7,世界在变化,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眼光来看世界经济。
最后我想谈谈美国这种单方面“脱钩断链”会不会成功?我的答案是:绝对不会。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它反倒刺激了中国的科技发展。比如芯片领域,本来我们的芯片进口是一个几万亿元人民币的计划,过去几年我们就减少了几千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产芯片的崛起。由于美国的单方面“脱钩断链”,对我们的技术封锁,使得国产芯片不得不加快研究进度,也正是美国的封锁,给了国产芯片占领国内市场的机会。
我们国家还在加大对新一代芯片研制的投入,如果速度快的话,我想5年之内就会推出新的产品,打破美国芯片的垄断。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垄断是不可能成功的。例如美国对我们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255%的关税,这是没用的。他对中国产品征收那么高的关税,我们的企业就会与别的国家签订合作协议,直接选择绕开美国的关税壁垒。
美国想通过建立关税壁垒来发展自己本国的产业,我觉得是在重复发展中国家失败的经验,就是所谓的“进口替代”的经验,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学到“进口替代”时,它是被定义为失败的政策,现在非常讽刺的是美国把这个政策又捡回来,他在太阳能电池板领域都落后中国20年了,却想关起门来自己搞太阳能电池板,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世界处于变化之中,产业链也在不断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中国仍然处于世界工厂的中心地位。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编辑:王怡洁  审校:吴莹  制作:张怡然

关注“中国企业家”视频号


看更多大佬观点和幕后故事


[ 推荐阅读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姚洋:产业大转移,怎么办?时间自由,是财富能带给你的最大红利|中企荐读做了抖音最新受害者食品巨头是如何利用盐、糖、脂肪来诱惑我们的|中企荐读“商业+X”跨界韧性对谈·王立铭 : 40亿年生物进化过程中探寻韧性奥秘《国画牡丹》&《问风》余华:如果我现在30岁,我想考上北师大和苏童、莫言学写小说|中企荐读OpenAI创始人:我们是一个非常追求真理的组织|中企荐读为何中国结婚离婚率创双低?前瞻产业研究院:2023-2027全球数字医疗产业经济发展蓝皮书为何中国要单独召集中亚五国搞一个峰会?张颂文给应届毕业生的5条建议|中企荐读被欠薪员工追打,被保安拒公司门外,姚振华冤不冤|中企荐读移民生活(五)英伟达如何掀翻英特尔王座|中企荐读谁是汽车产业的“破坏者”|中企荐读美国可以制裁中国的企业,但制裁不了中国的产业女追男隔层纱,男追女隔座山图灵奖得主杨立昆:生成式AI有点过时了|中企荐读李开复:AI大模型是不能错过的历史机遇 |中企荐读黄仁勋是如何管理万亿英伟达的|中企荐读“星舰”爆炸,马斯克离登陆火星还有多远|中企荐读5055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鏖战幕府山 24马斯克:要做比OpenAI更好的AI|中企荐读三个理由告诉你:为何中国资本市场充满机会施一公:我骨子里从不以大学论英雄|中企荐读Sam Altman最新访谈:AI是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唯一可持续方式|中企荐读陆奇对话高科技营销之父:从技术到市场,ChatGPT还需跨越“鸿沟”|中企荐读姚洋:我们的年轻人太卷了,企业家得反思人工智能教父:也许还有希望限制AI的无序发展|中企荐读OpenAI科学家告诉你:欲成伟业,莫设目标|中企荐读两轮车换电池,为何中国铁塔能成为行业老大?从人类进化史看ChatGPT的本质|中企荐读为何中国只有陕西,没有陕东?“陕”是什么?姚洋:这里我要批评一下美国人,你们太"浪漫"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