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 | 城市财经
作者| 子非鱼
尤其是第一财经从2013年开始发布的“新一线城市榜单”,其另辟蹊径,以商业魅力整出的城市排名,成都长年以100分位居新一线城市首位。
除了这个炒作外,成都的人口与GDP登上新台阶,也让成都坐稳了中国第二省会的宝座。
2022年,成都常住人口2126.8万人,位列全国第四,仅次于重庆、上海和北京,而且正在逼近北京的人口。同时,七普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成都常住人口增加了581.9万人,增量仅次于深圳、广州,位居全国第三。其GDP在2022年正式迈入2万亿俱乐部,位居全国第七,省会城市第二。
人口、GDP和宣传,是成都的闪光点,但无法忽视的一个事实是,产业是成都的弱点。在所有的城市都在强调工业立市的当下,工业则是成都的一个明显短板。上面已经说到,成都的人口位居全国第四,GDP位居全国第七省会城市第二,但成都的工业实力却只位居全国第13位(2021年排名)。目前成都拥有3个产值过1000亿的制造业产业,分别是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
最为关键的是,这些产业均遭遇了困境,给成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了难度。
前两天,对重庆的几个名片工业进行了梳理,发现重庆最强的汽车制造业,2016年到达高峰,315.62万辆。之后跳崖式下跌,直到2022年恢复至209.18万辆。
摩托车产量巅峰时期的摩托车一年产量高达849.23万辆,但到2021年只有438.39万辆,腰斩了。手机在2016年达到巅峰2.87亿台,而2022年只有7032.03万台。
笔记本电脑的产量去年下跌了19.6%。今年前五个月同比下跌了20.9%。
相比于重庆,成都的几个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也在下跌,但整体跌幅比重庆好很多。
以成都目前实力最强的计算机、通讯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来看,这一产业2021年的营业收入为5251亿元,位居全国第七。
深圳第一(2021年计算机、通讯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24361亿元),苏州第二,东莞第三,重庆第四,郑州第五,上海第六。
成都的IT产业中包括芯片生产、计算机整机生产和手机生产等。
2003年,英特尔积极响应中国政府“西部大开发”战略,宣布投资建设成都芯片封装测试厂,是最早在成都乃至西部进行大规模投资的跨国公司之一。
之后英特尔带来了鲶鱼效应,富士康、戴尔、仁宝、联想、德州仪器、纬创等一大批全球电脑生产制造商及研发巨擘布局成都,揭开了成都IT产业发展序幕。
从成都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来看,芯片与计算机整机的产量,去年都有所下滑,但整体产量仍在高位。
2022年,成都集成电路产量89.5亿块,相比于2021年下跌了0.89%。
计算机整机产量,去年也略有下滑,但整体产量仍维持在9000万台以上的数量。
巅峰时期,成都的手机产量为1391.57万台,而去年的产量只有406.3万台,下跌了70.8%。其实,成都的手机产量相比于其他城市少得可怜,与深圳、东莞这样的手机大城没法比,与同处西南的重庆,同样没法比。重庆的手机产量巅峰时期为2.87亿台,即便之后一路下滑,到去年只有7032.03万台,也是成都巅峰时期的近6倍。当然,成都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强项在芯片,不是手机生产。这些产业产量下降,和世界产业重塑有很大关系。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博弈,以及中国人工成本上涨,工业产业链条转移至东南亚的速度越来越快,已经从之前的低端产业蔓延至中高端产业。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来看,最早涉及汽车产业的城市是青岛,公开资料显示,早在19世纪末期,德国就将汽车引入了青岛,青岛成为了我国最先拥有汽车的城市。但青岛的汽车工业发展了一百多年,目前的总营业收入仅1232亿元。
上海的汽车工业史虽然没有青岛长,但距今也有百年。1915年,德商宝昌公司在上海法租界内的宝昌路(今淮海路)228号设立,拉开了上海汽车工业的序幕。目前,汽车制造业是上海最强产业,2021年的总产值为7553亿元。在汽车制造业上,上海第一,长春第二,广州第三,重庆第四,武汉第五,沈阳第六。汽车制造,一直都是成都的短板,成都也从来没有成为过汽车大城,传统汽车大城是广州、重庆、武汉、上海以及长春、沈阳等城市。而新能源汽车搅局之后,新能源汽车大城则是上海、西安、深圳、重庆、柳州、常州、广州等城市。从成都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来看,成都的汽车工业始于1968年,当年产量两辆。
1969年增至33辆,1988年逼近万辆,2011年逼近20万辆,2016年突破100万辆。2017年到达波峰,132.99万辆,之后开始下滑,特别是2020年开始断崖式跳水。
2022年,成都的汽车产量只有62.1万辆,相比于高峰时期,腰斩了。
在传统汽车产业上没有跟上脚步的成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也严重掉队。当上海、西安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突破百万时,成都去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只有4万辆。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的前五个月各省市新能源汽车产量中,广东生产了81.37万辆,其次是上海、陕西。
新能源汽车搅局,是重庆、武汉、广州等城市丢失汽车大城宝座的主要原因。但是广州与重庆抓住了机遇,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已经卡住了不错的位置。目前新能源汽车产量排名,重庆第五,广州第七。但武汉与成都则有点后知后觉,直到今年才开始全面发力。今年年初武汉东风集团与武汉市政府联手,掀起了一场汽车降价潮。目的就是回笼资金,全力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成都也已经觉悟,最近发布了《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到2025年,成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实现汽车本地整体产量达100万辆(不含异地分子公司产量)。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0万辆,产量达25万辆。但其目标受困于产业,也没敢夸海口,只是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25万辆。
其实成都不仅需要发力新能源,其他产业也需要强补课才行。成都的GDP虽然很高,远高于西安,但产业是成都的劣势。
在产业实力上,成都不要说和苏州、宁波、杭州、南京这些东部强市比,就算与武汉、长沙、重庆、西安这些中西部强市相比,成都也显得很单薄。
成都缺少头部企业,缺少名片级的产业。
上半年嗅网发布的一篇《成都失去性价比》的文章提出,成都适合生活,但不适合生存。因为这里资源少,薪资低,岗位种类单一。
成都这些年过度追逐营销,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本质。城市的终极竞争是产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