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隐匿的“狼猫”
摄影:JOEL SARTORE
20年前,
伊比利亚猞猁几近灭绝。
但得益于西班牙的圈养繁殖,
以及它们擅长躲避人类的本领,
如今伊比利亚猞猁的数量正奇迹般回升。
野生动物地下通道——连接西班牙安达路西亚和马德里的高速公路,帮助猞猁安全地在其领土内穿越。
摄影:SERGIO MARIJUÁN
在一座废弃的农场里,小猞猁在玩一只兔子的残骸。
摄影:SERGIO MARIJUÁN
2015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伊比利亚猞猁的状况评级从极危改为濒危。这一转变得益于人类的圈养繁殖工作和其坚韧的天性。仅仅20年时间,伊比利亚猞猁就一改世界上最濒危的猫科动物的身份,成为了世界猫科动物保护工作最显著的成就——
从2002年不足百只,
到现在多达1100只。
一只名叫Milvers的伊比利亚猞猁跳过栅栏,进入了世界自然基金会西班牙分部的一处兔子研究区。工作人员随后通电强化围栏,以抵挡Milvers和其他“厚脸皮”猞猁。
摄影:SERGIO MARIJUÁN
今天,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被重新引入栖息地的圈养伊比利亚猞猁大多数都顺利活下来。伊比利亚猞猁会避开人类,并学会在社区、商业橄榄林和公路周围“入乡随俗”。
一只年轻伊比利亚猞猁在废弃农场朝谷仓里张望。
摄影:SERGIO MARIJUÁN
但这种猫科动物还未脱离危险。
其3000平方公里的领地即将由5个分裂成7个;
伊比利亚猞猁想要完全恢复种群活力,
就必须能够从一个群体游走到另一个群体,
通过跨群杂交令基因库多样化,
以确保物种的长期健康。
西班牙卡塞雷斯省的繁殖中心,科学家对一只伊比利亚猞猁进行了最后的健康检查,放归野外。
摄影:SERGIO MARIJUÁN
一些人误认为它们会伤害牲畜,因而毒杀或诱捕它们。非法捕杀占伊比利亚半岛每年猞猁死亡总数的近 25%,是仅次于汽车冲撞的第二大非自然死亡原因。
因此,“教育是提高猞猁种群数量的最好工具。”安达卢西亚伊比利亚猞猁恢复计划的首席技术人员Maribel García Tardío说。她和同事们定期会见土地所有者和猎人,向他们解释:猞猁极少猎杀羊之类的大型家畜,反而能挤走赤狐等更倾向于捕食家畜的食肉动物。
在西班牙南部的一个物种大本营,一只伊比利亚猞猁从树丛中冒出来。
摄影:SERGIO MARIJUÁN
许多土地所有者开办了旅游项目,让游客有机会在野外观赏这种孤僻的猫科动物。保护主义者在猞猁经常遇害的区域设置了野生动物地下通道、道路警告标志和减速带,以减少汽车冲撞事故。
一只年轻的雄性欧亚猞猁在瑞士日內瓦州被释放。
摄影:LAURENT GESLIN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在外观上与山猫相似,
但有更长的腿、更宽的脚、
更长的耳簇和更突出的黑尾巴。
一只在华盛顿公园拍摄的加拿大猞猁
摄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其成年的体重范围为8-17.3公斤,身长67-107厘米。
美国布鲁明顿市米勒公园动物园拍摄的加拿大猞猁。
摄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目前,该物种遍布加拿大的北方森林以及美国华盛顿州、爱达荷州、蒙大拿州、明尼苏达州、新罕布什尔州和缅因州。
加拿大育空的一只加拿大猞猁。
摄影:NICOLAS DORY
欧亚猞猁
欧亚猞猁是该属中最大的成员,
也是欧洲第三大捕食者。
成年体重18-36公斤,
身长70-130厘米。
在阿拉巴马州墨西哥湾公园拍摄的欧亚猞猁
摄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它的居住范围横跨欧洲和亚洲的北方和落叶林。在欧洲中部、里海地区、中亚和西藏高原均有发现。
瑞士侏罗山脉的一只野生雌性欧亚猞猁和她3个月大的幼崽。
摄影:LAURENT GESLIN
夜间,瑞士汝拉山脉的一只野生雌性欧亚猞猁靠近猎物狍。
摄影:LAURENT GESLIN
20年间,全球致力于拯救小型猫科动物的非正式工作小组已从2个增至12个。猞猁,正在踏着轻盈的步伐,重新回到属于它们的天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