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夜经济的下一步怎么走?
2017年起,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持续发布「知城·夜生活指数」,以观测不同城市在夜间的活跃程度,以及这座城市是否能给人们提供夜生活便利的条件,也为夜间业态的商业决策以及相关城市研究提供支持。
在2023年城市夜生活指数中,我们继续延续夜间出行、酒吧数量、livehouse数量、夜间灯光、夜场电影、夜间公交六个数据维度的评价模型,对中国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夜间经济发展水平与特色作出量化评估。
依据各维度的重要程度采取主观赋权计算,上述六个维度数据的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夜生活指数
从整体结果来看,除了青岛和合肥,共有17座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列入夜生活指数的前20名。占据前20名中的另三个席位的是佛山、南宁和厦门。从南北方的分布来看,北方城市中,除了北京,还有西安、天津、郑州进入前20名。
夜间经济通常由一些强目的性消费的线下业态组成。当我们提到夜间经济时,往往直接关联的场景是,人们有目的地去往一处地方并消费。在这一语境下,无论是商场、集市、餐厅、酒吧、livehouse、影院等文化休闲场所,还是夜间友好的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网络,这些线下设施都为城市人在夜间活跃提供了基础保障。
酒吧是典型的夜间业态。从今年的数据结果来看,成都和深圳尤其值得提到。
2017年新一线城市研究所首次推出夜生活指数时,成都的酒吧数量仅次于上海,至2019年超越上海位列第一,至今年更是以超过上海13%的酒吧数量扩大了其领先优势。
另一座城市深圳,在2017年时位列第七,2019年位列第六,今年则凭借2063家酒吧,排名一跃升至全国第三;酒吧数量相比2017年增幅超过70%,是酒吧数量增幅最大的城市。
过去一年新开的酒吧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大量的小酒馆、精酿吧涌现,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的新开业酒吧里,清吧占比均超过七成——新开的酒吧变得更小、也更安静了;另一个是轻连锁酒吧品牌在各地出现,并通过网红效应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比如上海的公路商店、北京的燕京社区酒號等。
以去livehouse看演出这项娱乐为例,拥有20家以上livehouse 的城市共计10座,上海和北京的供给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虽然过去一年里演出市场还未全面进入复苏阶段,头部城市的展演格局依然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上海和深圳演出类目保持了丰富的多样性,北京的曲艺类演出独具特色。
在城市公共交通夜间活跃度这一指标中,我们统计了城市公交夜间活跃范围、地铁平均末班车时间、夜间地铁活跃站点数。以夜间地铁活跃站点数为例,上海、北京、深圳、成都、杭州均名列前茅。
此外,我们依然持续用夜间灯光指数来辅助判断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上海稳居第一且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苏州、东莞、深圳位居其后。
多年连续的数据监测和跟踪研究也令我们发现:夜间经济的发展逻辑正在由过去的以内容为主导,叠加了高品质的服务与体验之后,逐渐转变成了以场景为主导。
举例来说,以往的夜生活大家都是有目的地去往单一场景的场所消费。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夜生活发生在餐酒吧、文化馆、滨水空间等一些创新场域中,人们既可以喝酒、也可以社交、还可以同时看展、听音乐,发生很多即兴的消费。
同时夜间也不再局限于线下空间的交往。晚上敷着面膜、蹲守在直播间前等着123下单的人们,点外卖到家享受夜宵的人们,也可以被称为夜间经济的参与者。夜间经济线上端的内容正变得越来越丰富,通过线上和线下场景的融合,夜间经济也覆盖到了更多元的人群。
在6月28日召开的首届上海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大会暨24小时活力城市论坛上,第一财经副总编辑、第一财经杂志总编辑赵嘉对上述趋势展开了深度解析。以下为解读报告节选:
文/白吴居 视觉/景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