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玟自杀当天最后一条语音曝光:请别忽略伤害她的重大负面事件
7月5日,国际知名的华人歌手李玟突然被曝去世,让所有人猝不及防。
如果不是李玟姐姐李思林那篇写着“返魂乏术”的微博依然挂在那儿,我们宁可相信这是个谣言。
今年48岁的李玟,她的生命一如流星,绚丽而短暂,同时又被磨砺得遍体鳞伤。
关于她所受的伤,几乎全网都在刷屏抑郁症。
诚然,抑郁症的伤害实际存在且不可估量。但引起这一切的,就仅仅是抑郁症吗?
尽管最近几年,全球抑郁症患者的数量不断飙升,但按照临床数据统计,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不是天生的。
换句话说,他们是在后天的环境中,经历一系列的人或事,才逐渐走入抑郁的阴霾。
讨论抑郁症,很容易把所有痛一股脑归结到个人身上,可那些外在的重大伤害呢?
正因如此,当我们迫切想要为李玟绑定一个明确的解释,就很容易忽略在这悲剧后面,一些复杂却又有迹可循的事情,而这些事,都曾伤害过李玟。
就在昨天,李玟的加拿大丈夫乐裕民(Bruce Philip Rockowitz)发表了讣告。
讣告中乐裕民称李玟为“挚爱的妻子”,并表示李玟在和抑郁症长期斗争后离世,“全部家人陪在侧”。
可就在乐裕民发出讣告的同时,他的海外个人平台却已被骂声淹没,更有人指责就是他害死了李玟。
他的两个女儿也未能幸免,甚至已注销掉各自的社交账户。
究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因为死者为大就避讳聊这个问题。
其实这就要从李玟和乐裕民的婚姻谈起。
遇到乐裕民之前,李玟有过好几段恋情。其中跟她相处最久的,是她在华星唱片时的师兄张瑞哲,最终是因为后者劈腿了张惠妹的妹妹而无疾而终。
此后,李玟先后和王力宏、周杰伦、安志杰等都传出过绯闻,但多数都只停留于短暂的暧昧期。其中在和小自己2岁的安志杰交往时,她则是觉得对方太粘自己,像个孩子,而主动选择分手。
直到2004年,李玟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在香港经商的乐裕民,并很快和对方开始了长达7年的交往,直至举行婚礼。
由此也能看出,李玟在亲密关系中更多倾向于一个寻求依靠的定位。
这其实能从她的成长环境中看出端倪,她的父亲在她出生前意外去世,导致她很容易内化出一种缺乏依靠的心理诉求。
而这种诉求在当时的乐裕民身上,恰好得到完美的契合。李玟此前交往的男友,除了张瑞哲,其他都要比她小。
相比之下,年长李玟16岁的乐裕民拥有着他这个年龄段看起来所特有的成熟和稳重,再加上他当时在李玟所未涉及的商业领域颇有建树,同样给人一种很值得依靠的感觉。
这种需要和被需要的契合,解释了为何李玟和乐裕民的亲密关系能够长期维持。
但因为李玟在其中是需要的那一方,也就注定了她会为了保住好不容易到手的安全感而付出更多。
就像在李玟结婚后,我们常常能看到她在微博上高调示爱。
有次李玟为了给乐裕民过生日,不仅花了一年时间去筹备细节,甚至还在生日当天请来乐裕民的初恋女友,只为让自己的丈夫惊喜和感动。
为了能给乐裕民生孩子,李玟先后试了9次试管婴儿,在2013年前后几乎每天都会为备孕而给自己打针。
尽管始终没能怀上自己的孩子,却不妨碍李玟对乐裕民和前妻生的两个女儿呵护有加。每次出差,她经常打电话关心两位继女,回来还会给她们带礼物。在李玟的努力下,一家四口同框时总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样子。
但是看看在她这样的付出下,“成熟稳重”的乐裕民回馈了些什么?
首先是感冒病毒,李玟在被乐裕民传染了感冒后,由于支气管严重发炎,好几年都无法正常发声。
那段时间,不能登台表演的李玟跌入了出道以来的最低谷。而本该给予她依靠的乐裕民,却回馈了她第二件东西:欺骗。
从2019年到2021年,乐裕民每年都有被曝出轨,不仅和嫩模当街激吻,甚至还带着女友回他和李玟在加拿大的家。
而曾被李玟悉心关照的两个继女,不仅全程偏袒乐裕民,还全然不顾及她的感受,公开和父亲的新女友来往。
——这点,乐裕民追求李玟时,并未离婚,甚至未离婚就向李玟求婚,被李玟拒绝。后来他离了婚,李玟才答应。李玟倾尽所有与继女真心相处,尽量弥补乐裕民为追求她“抛弃妻女”的代价,李玟实际扮演了为乐裕民偿还感情债的角色,乐裕民的女儿自然很难接受,甚至可能视她为破坏原本美好家庭的人,作为付出型性格的李玟,期间当然也会深受其累。
自己为之倾尽所有的婚姻,没有呈现出自己渴望的模样,反而布满足以吞噬自己的裂痕,无疑便是最绝望的所在。
李玟曾在微博上感慨:“我曾以为有了一个完整的家,但现在我发现我什么都没有了。”
结合李思林提到李玟在近几年前患上抑郁症,可见她和乐裕民的婚姻必然是主要推手。
事实上,按照李玟好友的说法,李玟在乐裕民第三次出轨后就已和对方分居,并已开启了离婚流程。然而直到今天,二人都还没有正式离婚。
从今年开始,李玟先是左腿旧伤复发,做完手术后要借助拐杖才能行走,紧接着又被诊断出乳腺癌,必须立刻开刀切除肿瘤——李玟一直瞒着母亲。
在这段期间,李玟随身携带着导流管,整个人暴瘦到83斤。而作为她法理上的丈夫,乐裕民全程都在国外,任由李玟一个人开刀、做手术、对抗抑郁症。
即便如此,他还能恬不知耻地把自己归为李玟的“家人”,并且“全程陪伴”。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讣告里的措辞越深沉,人们对他的鄙夷和声讨就越强烈。
-
书单君看到很多网友为李玟不值:“为了乐裕民这种渣男,至于吗?”
这种声音的背后,首先是对抑郁症的误解,依然把抑郁症当作是一种忧郁的心理状态。
其实抑郁症是很正式的心理型兼生理性疾病,正如高血压的症状是血压升高,轻生倾向就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
乐裕民是李玟患上抑郁症的推手,但李玟并没有为这个渣男轻生,而是被抑郁症这个病夺走了生命。
而除了对抑郁症的误解,这种声音还代表了一种并不体谅的集体语境。因为这预设了一种立场,那就是一个人只能坚强,否则就是脆弱、矫情。
但事实上,李玟和许多跟她一样的人走到最后那一步,并非是他们不够坚强,恰恰是他们坚强了太久。
李玟出生后,常有人说她是克死父亲的凶星,劝她妈妈把她抱给别人。李玟于是自小就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我必须做得更好,才配得到别人的喜欢。
在这种压力之下,李玟在人前每一次的乐观坚强,都显得难以区分那是她真实的状态,还是一种为得到喜欢所不得不做的付出。
刚出道时,她就有过发高烧也咬牙不去医院的经历,只因她担心歌迷会失望,公司会惩罚。
后来李玟崭露头角,作为慈善大使去救助癌症儿童。她在现场跟孩子们一起开怀大笑,可一到家就抱着枕头痛哭:“我讨厌自己不是医生,帮不了他们。”
甚至不久前,李玟都还在节目上同李克勤激情献唱。哪怕是知道她左腿有伤的人,看到她在台上热情唱跳的样子,都会觉得她没有什么大碍。
而在7月2日,李玟发给歌迷们的语音,当时听上去也没有任何异样,甚至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还一个劲安慰他人,依然用自己的乐观形象去鼓励他人,只让人觉得她这样一个坚强的人,再难的坎都能迈得过去。
殊不知这就是她留在这世上的绝响……
这条录音,其实就是李玟性格和生命最后的诠释。听着,真的太痛了。也更加让我们没法相信,如此乐观的李玟,怎么会突然轻生?
看过这样一段故事:
有人患了很严重的抑郁症,心理医生建议他去看某个喜剧演员的演出,然后他说自己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你会发现,如果这里的喜剧演员换成李玟,故事也完全成立。
因为在现实中,很多抑郁症患者,恰恰就是这种在别人眼里很坚强、很爱笑的人。
这就是德国作家乌尔苏拉·努贝尔所说的“微笑型抑郁症”。
他在《不要恐惧抑郁症》中写道:
“他们都尽可能地希望躲在‘一切正常’的表象后面,把折磨留给自己,不让周围人有所察觉。”
在这种情况下,李玟们的乐观和坚强,是一种不愿被视作矫情的自我防御。
而当这道防御成为一道隔绝的高墙,他们也就失去了向外界求助的路,最终在不得自遣的怨抑中,把人生过成一场或短或长的消耗品。
有个女孩透过家里的窗户,看到不远处有人正在埋葬自己的宠物狗。女孩目睹这一切,忍不住哭出了声音。
爷爷立刻关上窗户,拉着女孩去走到另一扇窗子前。这扇窗子打开后,女孩看到的是一片花海,心情立刻变得舒畅起来。
最近几年,常有人拿类似的故事来安慰别人:你觉得活着不快乐,那是因为你开错了窗子。
但你如果回顾李玟的微博,就会发现她很少去说悲观消极的事,所谈的都是自己的姐姐和母亲、歌迷,还有对舞台的热爱。她何尝没有试着透过一个更美好的窗户去看待生活。
只是你在一扇窗户里看到的伤心,不会因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而得到缓释,而是会始终留在内心。
心里的垃圾,如果不定时倾倒,就会不断郁积,直到整个身心都难堪重负。
有人联系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询问自己怎样才能变得坚强起来。
李松蔚对他说:
“为什么要坚强呢?如果你觉得想哭,那就证明你就需要哭一场。一个人要做的是自己,而不是一个坚强的人。”
他在《5%的改变》中提到,很多有心理疾病甚至是抑郁症的人,病情之所以会愈演愈烈,就是他们追求100%的改变,希望自己变得和周围人一样。
但他们真正需要的,其实只是5%的改变,而这5%就是去接纳自己的每一次负面情绪。
说得形象点,就如下面的曲线图。当你追求100%的改变时,你为维持现状所耗费的意志力会迅速上升,很快就会使你处于一种透支的状态。
可当你适时接纳自己,承认自己的脆弱和沮丧,你也许会大哭一场,但却能有效减少你的意志消耗,最终使你达到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
生活本就有诸多不如意,尤其还掺杂着乐裕民这样的……,就更没必要急着去打开另一扇窗,来掩饰自己受过伤害这件事。
当你明白了这点,你会发现包括抑郁症在内的一切心理创伤,其实也是一种伤害。而你作为被伤害的人,你不必去纠结自己应该改变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寻求帮助,然后尽可能地治愈创伤。
按照目前公开的数据,有71%的抑郁症患者都在隐瞒病情。归根结底,仍是他们没意识到自己在被一种疾病伤害着。
一旦他们突破心结,能够正视自己的情绪,不再因为自己某次的歇斯底里,将自己视作异类。那么当他们像正常挂号看病一样去寻求治疗时,他们就已经向最终的治愈迈出了一大步。
而正视情绪,就如纪伯伦说的那样:
“不用欢乐将心中的忧伤换掉,也不让那发自肺腑怆然而下的泪水变成欢笑。”
相比抑郁本身,我们更该在意那些引起抑郁的伤害。
而面对这些伤害,又何必侈谈微笑?在这世上如果笑不由衷,哭乃至控诉,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成全?
-END-
撰稿:姜榆木
主编:左页
图片来源:《声生不息》《我是歌手》
《丈夫得了抑郁症》,部分来自网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