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花掉百万留学,回国做“全职儿女”,哈佛教授新书更扎心:未来会越来越多

花掉百万留学,回国做“全职儿女”,哈佛教授新书更扎心:未来会越来越多

教育

今年有个热词“全职儿女”火遍了社交平台,所谓“全职儿女”,是指年轻人脱产寄居在父母家中生活,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

而和“全职儿女”一起火起来的新闻,还包括《青年失业率突破20%》,以及《网约车饱和,失业了又少一条退路》。

这些年,社会上对“躺平族”、“啃老族”、“归巢族”的讨伐也是层出不穷……

最近两位哈佛教授却在出版的《比青春期更关键》一书中,对“全职儿女”现象分析,让我们得出来个不大乐观的预测:

随着如今青年人失业率的增加,“全职儿女”的数量,也一定会有所上升。

但也有积极的一方面: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归巢族”的存在,与其说是“父母的溺爱”和“子女的无能”,倒不如说是一种积极的“演化策略”,这样的策略在生物届普遍存在,实际上还具有不小的正面意义。


“归巢族”在全世界是一种常态

“全职儿女”在世界其他地方,有着另外一个名称——“归巢族”。用来代指刚开始在工作(或大学)里独立了一段时间,就又回到家中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年轻人。

“归巢族”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事实上,在美国,归巢现象已经成为常态。调查显示--

18到34岁的美国年轻人,更有可能和父母,而不是和爱人居住在一起。

波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匈牙利和意大利,在18到34岁的年轻人中,有高达60%的人和父母住在一起;

中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有三分之二的22到29岁的年轻人也是如此;

而在中东的大多数国家,年轻人结婚前住在家里更是习俗。

甚至在生物学界,对于这种“年轻成年子女推迟离巢时间,以获得父母额外帮助”的现象,还有一个专有名词来描述,叫做——

“延长的亲代照料”。

许多野生动物的父母,并不会在子女离家那一刻就切断对他们的支持,反而会继续为子女提供帮助和训练

如果子女很难找到足够的东西吃,动物父母会经常给它们提供食物。如果子女没有同伴,父母有时还会给它们引荐……

就像谨慎的人类父母会为子女投资一笔大学基金一样,动物父母最后会把自己的领地赠送给子女,并且把一直以来特意给子女储存食物的地方一并告诉它们。


父母为啥愿意提供“延长的亲代照料”?

在《比青春期更关键》一书中,哈佛教授芭芭拉·纳特森·霍洛维茨(Barbara Natterson- Horowitz)和凯瑟琳. 鲍尔斯(Kathryn Bowers)分析了“延长的亲代照料”所发生的原因——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父母,他们为成年子女提供延长的亲代照料的第一个原因是非常相似的:危险的环境、食物短缺、领地争夺,和寻找配偶的压力,让一些年轻的成年个体,不得不住在家里。

因此,对于人类来说,当社会经济进入短暂的不景气,或者下行周期,或者当父母们判断,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够稳定,或者不够安全的时候,甚至同辈竞争过于激烈的时候……延长的亲代照料就发生了。

这样看来,随着如今青年人失业率的增加,“全职儿女”的数量,也一定会有所上升。

另外,“延长的亲代照料”之所以发生,还存在第二个原因,那就是:父母富裕,拥有的资源够多

一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报告指出:尤其是在富有的社区,父母会过多参与孩子的学业和社会生活。青少年很少在没有父母帮助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甚至解决和朋友的冲突。

两位教授在书中写道:

如果归巢族是被鸟类学家观察的鸟,而不是被社会学家批评的人,那么这种支持帮助性的亲子关系,可能被称为鸟类更特有的出飞后照料。”

并且批评者可能会像生物学家一样意识到,这种行为可以提高子代未来的成功率和生存率。因此无需为此感到哀叹。


大多数历史时期里,人类都在延缓“离巢”

从更大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人类“延长的亲代照料”是有益的

人类生命周期史学家史蒂文·明茨(Steven Mintz)写道:

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一直都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犹豫和优柔寡断的时期”。

明茨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故事,这个年轻人1837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当时19岁,被一所学校聘为老师,结果两周后辞职了。之后他断断续续地在父母的铅笔厂工作,当家教、铲粪工,还做了一段时间的编辑助理。

尽管他还是要接受家庭铅笔生意的资助,但他最终以作家和土地测量师的身份立足于社会。这个年轻人就是梭罗

“和许多人想的相反”,明茨写道:

在早期的美国,绝大多数年轻人并没有很早迈入独立的成年生活……在19世纪早期,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常常在相对独立和依赖父母之间摇摆不定。”

在美国的大多数历史时期,情况都是这样。只有二战结束后的一段短暂时间是个例外(因为经济迅速繁荣,机会增加,日子好过)。

延迟离巢是“多赢”的

我们经常认为结婚是传统的“离巢”的分界线,但大多数年轻人直到二十五六岁甚至快三十岁或者三十出头才结婚。

和人类一样,在许多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当年轻个体长到准备好可以搬出去的时候,偶尔还会被允许甚至鼓励留在父母的领地帮忙。这种安排对父母、子女和新生的弟妹是“多赢”的。

年轻的成年个体可以照料弟弟妹妹,充当临时保姆和导师。它们帮助群体提高警惕性和安全性,在集群防御时充当战斗力。它们可不是在家白吃白喝的

如果所处环境中捕食者太多,年轻个体延长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可能会更安全。

如果这一年的同辈竞争太强,年轻个体多待一季,可以增加找到食物、领地和配偶的机会。

一系列的跨物种研究都清楚地表明,延长的亲代照料能够挽救生命,防止缺乏生活技能、刚独立的动物在离巢后的最初几天或几个星期的危险日子里死亡。

在人类这里,相同的故事也在发生。

明茨说:

当孩子跌跌撞撞地迈向成年生活,但时代环境已经不再保障就业时,父母有充分理由拿着救生绳在旁做好准备。

二十几岁已经取代十几岁被称为人类最具有风险的10年。酗酒、非法使用药物、导致疾病和怀孕的不安全行为,以及暴力犯罪在这个年龄达到顶峰,这个阶段的失足,可能会换来影响终生的处罚。”

当人们在批评父母过度参与的时候,一个更大的问题被忽视了:其实很多人缺乏足够的家庭教育。对于那些没有父母或者父母般的导师的年轻人来说,离开家进入成人世界可能极其危险。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科学家的一项分析,在美国,没有家人提供经济或者情感支持的18岁年轻人,失业率会大幅上升。

他们的身体和行为健康状况比同龄人更糟糕,通常只接受了低水平的教育,并且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一条》中有篇报道,讲述了一位36岁,名叫Elle的女孩的故事。Elle从小上寄宿幼儿园,后来又出国读书。如今她在上海申请了硕士学位,一边读书,一边在家做全职女儿。

Elle享受父母家“免房租”优待的同时,一点儿也没闲着,她要帮助父母网购,给他们策划旅行,老爸出门喝酒她要充当代驾,还会陪伴父亲打篮球……

等到机会合适,Elle将会重新外出寻找工作。父母家,成为了她临时避风的港湾。

延迟离巢的“代价”

延迟离巢有好处,但是哈佛教授同时也指出: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延迟离巢也要付出代价,那就是——

它会推迟子代学会养活自己的时间。

一项针对澳大利亚白翅澳鸦的研究发现,和成年澳鸦一起住在家里的年轻澳鸦会获得更多食物,并且在冬天过后,有更好的身体状态。

但是,一旦它们开始自力更生,代价就会显现出来。由于缺乏经验,它们觅食的能力会比未获得帮助的同伴要差。

而获得“延长的亲代照料”的鸟类,也会推迟“反捕食行为”出现的时间。延长与父母共同居住时间的年轻墨西哥丛鸦,错失了学到至关重要的“集群防御技能”的时机。

也就是说,按时离巢的年轻丛鸦会早早聚在一起,和同龄鸦一起抱团取暖,遇到敌人的时候集群抗敌。

而延迟离巢的丛鸦,就失去了学习这一技能的最佳机会。

对于人类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较早离家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更可能掌握更多的社交技巧,也会更多地融入同龄人的群体(当然这样的群体可能是好群体,也可能是不好的群体),但是无论如何,“早离巢”的年轻人,在学习社会技能这一块上,是会领先一步的。

关键是“平衡”

延迟离巢有收益,也有代价。

因此,无论是年轻的动物,还是年轻人,都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既能得到足够的亲代照料,保护自身安全,度过难关;同时也要磨练真正的独立生活技能。

那么,从数以万计的动物身上,人类学家总结出了哪些经验呢?哈佛教授指出,有这样几点值得家长们学习——

第一,因为离巢通常是一个过程,学会“如何离巢”有利于动物之后的生存。对于人类来说,早一点进行离巢训练,如参加野外露营,学校旅行或者探亲访友,会让日后的成年生活更有可能成功。

离开前与父母一起出游,会帮助个体有准备地离巢。即使没有父母的帮助,导师也可以教授青少年技能。

这些技能也可以从同龄人那里,或每天的不断试错中学到。

第二,不管一个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动物被训练得有多好,也不管它相比同龄个体有多聪明,决定动物离巢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就是它们将要进入一个怎样的新环境。

环境中资源的丰富性,竞争的激烈程度,都会对离巢的成功与否产生重大影响。虽然离巢者的个体能动性、能力和勇气有助于它们成功,但即使是最幸运的动物,它们最终的成败乃至命运,仍然取决于所享有的特权或者新环境

第三,并非所有的动物或者人类都会远离家园,但不管是去是留,一个个体成年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力更生。

第四,新环境往往是危险的,也时常是孤独的,与值得信任的同伴一起离巢,或者在离家以外的地方建立关系,会给个体的生存带来很大不同。

所以,要鼓励年轻人多交朋友,他们既可以从成功的朋友身上学到经验,也能从失败的朋友那里看到教训。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从朋友那里,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本文配图自 | 电影《没有养老的资金》


本期福利

留言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或对本文的看法

我们将为留言区点赞前3名每人赠《比青春期更关键一本,包邮哦~下周五开奖。


最新活动预告

7月18日(周二)晚20:00

听CB官方讲

AP课程如何选课与规划


点赞&在看,及时收到推送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全职儿女”爽了,我这个当妈的哭了……大反转!被指控学术造假的哈佛教授将对哈佛提起诽谤诉讼!全盘否认曾经伪造数据!青年失业率高企,“全职儿女”之风渐行,对此,你怎么看?花费100万留学,回国月薪只有6000。。。是时候为自己考虑一下了与人聊天时,尽量少谈自己的“四件事”,福气才会越来越多西安山洪24人遇难:被忽视的北方山洪,会越来越多吗?走进上海研发中心:宝马正把越来越多的德国实验室搬到中国大家现在都躺平了吗?有没有同样是全职儿女的?刘教授新书《一球两制:「半球化」、「半脱钩」与「半冷战」》自序“全职儿女”:逃避有时有用,但只是暂时有用尹一丁教授新课重磅上线 | 未来的品牌竞争,比拼的是“势能”"全职儿女"和"掏空6个钱包买房",哪个更啃老?90后开始做全职儿女:把父母当老板,关系更好了一百二十七 新中国诞生最倒霉的一代海归:花100万留学,回国月薪真的只有三千?00后在打一种很新的工:全职儿女36岁裸辞当全职儿女:不结婚不上班,好爽!回家的诱惑:全职儿女的进与退他们花百万留学,回国后成“全职儿女”……守着粪坑打苍蝇,苍蝇只会越来越多《梦想如此美丽》&《因为爱你》全职儿女:当就业成为难题,回家是退路吗?最苦命的人!最新职业:全职儿女! 花百万留学回国后成“全职儿女”:是啃老还是新生活方式,得看父母的“底限”...毕业不工作,在家当全职儿女丨外媒怎么报道?提前20年退休!裸辞回家做“全职儿女”,这届年轻人在打一种很新的工魔杯国务院就业组专家谈“全职儿女”现象: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选择暂缓就业五月的郁金香·2023论文越来越多,突破却越来越少?花1000万富养,拿5000块工资、不婚不育,居家啃老:成为“全职儿女”,就废了吗?愚不可及的,是自己对自己吼“你是个中国人”。有点像“受鲁迅思想影响”,怨谁?躺平了的全职儿女,在线帮父母再就业中产家庭梦魇:花500万留学,回国工资5000!哈佛博士的求职大实话花费数百万留学回国成“全职儿女”:这是啃老还是全新生活方式......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