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第三年,B站变了?
01
从2020年刷爆全网的《后浪》开始,每年B站的五四青年节宣传片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喜欢的人觉得B站真心实意为年轻人发声,也有人不喜欢,觉得这无非是讨好90后和00后的小众人群。
但我相信,今年这两拨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B站变了。
首先,作为青年节的宣传片,B站今年的视角好像不一样了。
前两年的视角都是年轻人的视角,发声的基本都是所谓的“后浪”。
他们环球旅游,玩cosplay,玩滑翔伞和游艇,享受最好的时代。
他们也大声宣称,自己不想成为某一类“大人”,毫不留情地刺破成年人世界的阴暗面。
但这一次,视频的主角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
他生于50年代,无论是年龄还是社会地位,都属于“前浪”的那一批了,所以这次,是“前浪”在对“后浪”说话。
不过很显然,莫言绝不是居高临下地说教什么,他只是说,如果年轻的朋友遇到了逆境,有什么困惑或者想不明白的地方,他有两个自己年轻时候亲身经历的故事可以讲一讲。
视频非常有趣,莫言的叙述也很有画面感,强烈建议大家看看。
故事本身不算新鲜,先是说自己之前因为家境辍学过,想读书却只能得到一本《新华字典》,这本书就成了这位大文豪最初的文学启蒙。
然后提到自己和爷爷一起遭遇过狂风,爷爷说面对狂风,站稳了不被打倒,就是赢过了它。
也许很多熟悉莫言的朋友,都听说过这两件事,但是更打动我的是他讲故事的姿态——极其真诚,质朴,甚至带着一点小心翼翼的笨拙感。
他说,他不觉得自己完全是对的,他只是通过讲述和分享,给年轻人一点启发和参考。
很多看过视频的年轻人也都表示很受感动,从发言中感觉到了一种“沉而定的深度和力量”。
“透彻却不锋利,沉思但不刻薄。”
02
往前推两年,B站多半是不会发这种视频的,年轻人也不一定爱听。
毕竟去年的视频里,年轻人还都在呐喊,说自己不想成为什么样的大人。
都是些很理想主义的叙述。
其实这些年轻人的声音我很喜欢,我觉得年轻人就是应该热血,应该理想主义,而且他们的很多话我也觉得很有道理。
但依然有很多人觉得,这好像是一种年轻人对“成年人”的“冒犯”,好像长大成年,就意味着丧失理想,变得庸俗。
那么这一次,莫言的表达像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长大并不是丧失理想主义的过程,成为莫言这样有趣,依然有热血的中年人也很不错。
是的,比起莫言在文学上的成就,我更想把他形容成是一个很有趣,有亲和力的大叔。
比如他的公众号简介,就是这么一行字:“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
平时更新的内容也五花八门的,聊童话和鬼故事:
聊小时候的年俗:
聊自家养的猫:
兴致来了,还语音“唱”一段自己小说里的剧情:
顺便吐槽一下读者们在“为难”他……
至少我是真的很希望,自己到了莫言先生的年纪,依然能和那个时候的年轻人这么聊得来。
他是“我想要成为的大人”。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想他和年轻人分享的故事,大多数人也应该还是愿意听一听的。
03
另一个事实是,现在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之间,已经没有前两年那么剑拔弩张了。
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年轻人和中年人都是站在对立面的,“前浪”在羡慕“后浪”,那种羡慕里,又多少带了一点“你们赶上了好时候,没吃过苦”的酸意。
年轻人当然也看不上中年人,觉得成年人的世界和规矩就等同于迂腐,落后,只能用来反叛。
直到这一次,视频里莫言的发言像是一座桥梁,把两者连接在一起了。
为什么会这样?
实话实说,这两年的世界越来越不太平了。俄乌的战争还没有结束,疫情之下全球的经济都在下行,覆巢之下无完卵,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没人能料到,几年前王兴说的那句“2019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竟然一语成谶。
世界太平的时候,人们的想法往往激进,大胆,甚至容易愤怒。
而现实世界已经很撕裂了,我们也就更想要寻求平和,安稳。我们需要更多温和的,理性对话的声音来抚平外界带来的,无孔不入的恐慌。
于是人与人之间开始互相理解了。就说这次的疫情,很多年轻人都在感叹,遇到了突发事件,才知道父母辈喜欢囤积东西,防患于未然的生活智慧,一定程度上认同了他们的“经验之谈”。
我也不止一次听到以前那些说年轻人吃不了苦的长辈说,现在的孩子们也不容易,生活压力真的很大。
对话,终于逐渐代替了对抗——就像我在这个视频里看到的那样。
有时候我甚至认同,这是最近几年糟糕的大环境里,能带来为数不多的正面影响。
04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年来年轻人追捧的人和事都在变化。
前几年普遍都追明星,网红,商业奇才,觉得他们活得光鲜亮丽,又能创造社会价值,是“人生赢家”的典范。
有个调查提到,95后,00后最想从事的工作就是网红:
那个时候很多人相信,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几乎最重要的标准。
但最近两年,大家越来越倾向于喜欢运动员,知识分子。
最受欢迎的“顶流”不再是演员歌手,而是苏炳添,谷爱凌,羽生结弦,罗翔,戴锦华,余华——也包括莫言。
在B站,罗翔老师的粉丝数达到惊人的2246万。
新晋网红余华也一样,各个网站上都流传着关于他的段子,把他在各个访谈节目上的妙语如珠剪辑成小视频。
B站UP主“读客熊猫君”上传的视频,莫言,余华,西川三位老师的新书发布会,也有30多万点击。
“李好帅的黄金屋”认真研读《活着》的视频,有145万点击。
我们学生时代最头疼的鲁迅,现在也广受欢迎,有一位叫智能路障的UP主,为了做鲁迅视频,他不仅看完了鲁迅全集,并且把市面上大部分鲁迅研究书籍都看了。
每个视频的数据都让人叹为观止。
这是年轻人最多的平台所传达出的,对知识分子,对文化艺术的尊敬和喜爱。
这种变化的背后,就是年轻人在面对动荡的世界时,开始想要追求内在的精神动力。
我们喜欢运动员,不仅是因为他们象征着力量和体育精神,也是因为奥林匹克精神本来就是一种人类大家庭的理念,让世界范围内的每个人以体育为纽带,不分民族,不分国籍,不分人种地“融合”在一起。
而知识分子,和他们所创造的文化,艺术,思想世界,则能够提供一种弥合的力量。
在愈发动荡,四分五裂的世界里,人们需要这种广泛的弥合来寻求安全感,寻求内心的安宁——在当下,这可能远比物质的富足更可贵。
如莫言本人所说,越是困难的时刻,我们越需要文艺作品来直达心灵。
道阻且长,行之将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