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死机》第三季了,越看越空虚
5月20日,《爱,死亡和机器人》(以下简称《爱死机》)第三季上线,豆瓣评价从第二季的6.8分,回升至8.5分。
但与之相对的,剧情讨论度却在上线不久后大幅下降。这并不让人感到奇怪,如许多评论观察,系列题目中有“爱”“死亡”“机器人”三个词,但第三季里出现得最多的是“死亡”,各种轻松甚至可以说偷懒的花式死亡,而且颇为迎合当下的情绪:人类不行,毁灭吧。
在《爱死机3》里,死亡并非是抽象意义上,而是非常具象的,用各种最逼真先进的动画技术,或是极具冲击力的视觉表达展现在我们面前:头颅被压碎、内脏被扯开,血浆直接喷射到镜头上……种种死法,毫不遮掩。
在《爱死机》的大部分剧集里(第三季尤其明显),这种越来越直白,越来越残酷的死亡镜头,已经完全成为了这个系列的鲜明特色,虽然故事主题也涉及机器人或者爱,但却有很多很多很多的死亡。
这算是一种好吗?或者我们换一个问法:能不能更好一点?
《爱死机》第三季播完,对于这个系列,或许你也一样初看时震撼,回想却不免感到空虚和乏味。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短篇动画这个议题,它可以有怎样的韵味、故事张力和视觉表达?
*本文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01.
动画最有趣的,是多样性啊
近2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在同一世界观下讲述不同故事”的短篇动画的尝试,并且颇为成功,有评论认为“这可以视作《爱死机》的前身”——
2003年,科幻巨作系列《黑客帝国》的导演沃卓斯基姐妹,拜托一群日本动画界的著名导演和工作室 ,制作了在这个世界观下的动画短篇集《黑客帝国动画版》(Animatrix),由9个故事构成。
后来也有《但丁地狱》《光环》等游戏,推出了系列动画短片复刻这一模式,却都口碑平平,而《黑客帝国动画版》拿到了次年动画大奖安妮奖的特别奖,至今仍有豆瓣8.8分的高口碑。
后者之所以评价要高得多,原因在于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多样性。虽然都在黑客帝国的世界观下,不同剧集的导演对概念的理解,故事讲述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呈现出了结果非常迥异的不同短篇,让人印象深刻。
《世界纪录》
《黑客帝国》的核心概念是缸中之脑和虚拟世界,而动画抓住了这点:每一个故事都可以认为是发生在矩阵的虚拟世界不同版本之中,这样一来,不同的故事走向和风格,就被巧妙合理地集合在了《黑客帝国》的世界观下面。
比方说《侦探故事》,是一个蒸汽朋克世界里侦探寻找尼奥的故事,浪漫的油画风格仿佛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泛黄黑色电影(Film Noir);而《世界纪录》,则讲述了一个突破极限的短跑运动员在超越人类极限的那一刻觉醒,那种狂野粗糙的笔触和相应呈现的狂乱线条的画风,就很形象地展现了人类突破极限时,那种纯粹意志和混沌的结合。
再比如《矩阵化》,讲述了一个机器人被引导在矩阵中成为人类的故事,团队很大胆地使用了类似教堂窗花玻璃、平面设计式的3D画风,让人印象深刻。
可以说,在命题作文(黑客帝国世界观)的限制下,借由动画而非真人实拍这样极具可能性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主创可以最大限度地通过动画风格不同,发挥他们之间的差异性:九个故事,就有九个导演心目中矩阵的不同样貌。多样性便凸显了出来,这也是《黑客帝国动画版》会被人铭记到现在的原因所在。
有人评价说,《黑客帝国动画版》中成本最高,最拟真写实的那部3D短片《冥神的最后飞行》,恰恰拖累了全片的整体水平。它几乎可以说是“爱死机”式的,能够展示当时3D动画最高技术的作品,但在故事、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层面却是最简单的,只是老老实实地讲述了一个《黑客帝国2》的前传故事,跟真人电影拍摄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我们用这个视角来重新审视《爱死机》系列,就会发现问题在于,它虽然精美,虽然有全世界最强3D动画技术的加持,但是动画本身具有的,能够超越像机实拍的、更差异化的艺术可能性实际上没有被发挥出来,这才是《爱死机》系列在表现力上总让人感到后续乏力的缘由。
让我们看回那些风格和表现力都极强的动画,《黑客帝国动画版》里的《少年故事》到最后干脆变成了手绘素描风的2D动画;汤浅政明在《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里,使用了平面设计构成式的画风。
《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
画风不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差异化,重要的是,它借此让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绪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
《少年故事》的手绘素描草稿,体现出了少年在那个虚拟世界中的懵懂模糊和不安;《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那种强烈的平面构成,有一种爆炸式的青春感;而今敏的《红辣椒》里,那些按物理规则和人体构造中不存在于现世、仅只能在2D中想象的转场和调度,更是把“梦境”这一主题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也是《爱死机3》第三个故事《机器的脉搏》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动画线条的色彩和扭曲,让这个原本是《索拉里斯星》式的,“星球有了生命,与上面的宇航员沟通”的传统科幻故事,用一种非常现代,却浪漫又同时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的方式表达出来。
《机器的脉搏》
02.
寓言,而非只是故事
当然,关键或许并不是创作者到底使用3D或者2D动画来进行创作,问题在于,《爱死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我们想要看到的究竟是什么?到底是足够血腥暴力的感官刺激,还是“以假乱真”的画面?如果动画的目的是以假乱真,那它和真人影视又有什么区别?
在这里,我们想谈谈另一部“30年前的《爱死机》”,1995年,三位不同的日本动画监督,森本晃司、冈村天斋和大友克洋,共同创作了短片动画合集《回忆三部曲》。这个合集由三个故事之间没有关联的短片构成:《她的回忆》《最臭兵器》《大炮之街》。
如今看来,《回忆三部曲》的三个短片都很有“爱死机”的风味,甚至也完全包括爱、死亡、机器人这三个要素。但是如果要辨认它和《爱死机》在气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在于表达的多义性。
《回忆三部曲》中,《最臭兵器》《大炮之街》实际上都是寓言故事。对于这两部短片,它的故事都有着多重的解读可能性。两部短片实际上都发生在荒诞的世界中:《最臭兵器》里,人体会制造出致命臭气;《大炮之街》中,一座城市只是围绕着大炮来运转。但是这种荒诞世界,指向的却是现实世界中的很多层面。
从《最臭兵器》中,就可以读出很多层意思:主人公信男是一位制药公司小职员,他服下药物后身体变成了制造臭气的“最臭兵器”,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领受上命将药品样本送到东京,在这个过程中造成了大规模恐慌,他被军队追杀却坚持自己的使命毫不动摇,就算身后是漫天导弹也绝不放弃任务。
《最臭兵器》
这个故事包括多重讽刺意味:对于日本文化的反思,体制化的人被异化成了工具;故事最后美国强行介入,穿着宇航服的美国大兵最终把信男绑走,又牵涉了日美关系等等。
而《大炮之街》更是对于军国主义的隐喻,在这个大炮的国度里,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围绕着大炮展开的:一家三口中,小男孩学习数学是为了计算炮弹的弹道,爸爸的工作是在兵工厂运输炮弹,妈妈在手工厂里则要为炮击呐喊助威。
然而,无论是主角一家三口,还是市民,还是炮手本人,都不知道是向谁开炮,为什么开炮,敌人则从未出现过,这很容易就让人联想起《1984》里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打的那场永恒持续的虚假战争。
《大炮之街》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入“寓言”的视角,即好看的科幻短篇动画,不一定需要完整的、具备起承转合的“故事”结构,它完全可以是一部象征性的“寓言”。
好的寓言故事的出色之处,就在于这种表达的多义性和开放性:一万个观众心目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从这个层面来看,《爱死机》三季里能做到这一点的短片,其实只有一个半:第二季的《溺毙的巨人》,第三季的《吉巴罗》算是半个。
《溺毙的巨人》的故事非常简单:有一天海滩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死亡的巨人,一开始人们出于好奇去围观它,最终失去了兴趣;最后巨人被切割并且处理掉了。它的优秀之处就在于,从头到尾都没有说明这个巨人到底是何来历,为什么会死在沙滩上,这就有了很多解读的空间。
《溺毙的巨人》
你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环保的故事:巨人容易让人联想到鲸鱼,越来越恶化的环境最终导致了这个结局。或者它也可以单纯是为了表达,某种对于过往的庞大优雅逝去的惋惜。
而为什么《吉巴罗》只算是半个?就在于它的隐喻指向性太过明显,这是一个完整却封闭的故事。耳聋的骑士与女妖的相遇,然而骑士只是贪恋女妖身上的黄金和珠宝,残酷地伤害了女妖,最终女妖完成了她自己的复仇。
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吉巴罗》的“一万字史上最全解读”了,在网上有许多深度剖析,联想结合道理到真实历史上,西班牙和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掠夺贵金属和各种资源的过程,“殖民者与殖民地”“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等等话题。
《吉巴罗》
《爱死机》第一季中大受好评的《狩猎愉快》和《齐马蓝》,虽然都是优秀的短片,也有坚实的原著基础,但可能恰恰因为此,两部短片都可以说是优秀的科幻故事,但不是优秀的寓言。
这两部短片都是很完整的故事,主旨在最后结局中也很明确地表达出来了:《狩猎愉快》本质上讲的是西方殖民者和东方殖民地,“西化”和“现代化”的冲突关系,而《齐马蓝》则是一个很典型的禅宗式“回归本源”故事。
两者的主题都是很明确的,这并非问题,但是明确的主题也就意味着标准答案已经给了观众,解读空间也就被收缩到了相对单一的维度。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这两个故事,但是往往我们也只能这样去理解故事。
03.
好看的动画,要有“劲儿”
进入21世纪20年代,逼真的CG技术早已广泛出现在各种动画与游戏里。2020年,新西兰3D艺术家Syama Pedersen,凭借个人爱好做了一部名为《Astartes》的同人动画,全长13分钟。一推出就在Youtube上大受好评,甚至有评论说,这是比《爱死机》这样的商业大制作更出色的动画。
为什么要在这篇文章中突然提到一部同人动画?从表面形式来看,它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爱死机”式3D动画的风格,但与此同时。《Astartes》基于“战锤40K”背景,讲述的故事也很简单:一队阿斯塔特战士突入一艘叛乱力量的星舰,在激烈的战斗之后发现星舰中的叛乱灵能者,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Astartes》
这是《爱死机》短片中的一个主力类型,可以称之为“小队遇上怪物”:一个小队(或者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遇上了怪物或者敌对力量并与之战斗。
在《爱死机》中,这个类型大部分选择了“恐怖片”模式:在怪物的强大力量下,小队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在过程中一个个死去,最后只有一个幸存者成功逃亡,或者干脆一个幸存者都没有。
在第三季里,有三部短片符合这个模式:《糟糕旅行》《杀戮小队》以及《葬于洞穴大厅之下》,实际上第一季里的《机甲》《灵魂吸取者》《变形者》《盲点》《秘密战争》,第二季的《自动客服》《沙漠中的斯诺》《救生舱》也都是这个模式。细数下来,《爱死机》三季一共35部短片,其中有11部,也就是将近三分之一的故事都是这个模式。
而《爱死机》对这种类型故事的展现,主要方向是“你看我们的3D特效有多么逼真”,以及对怪物将人大卸八块的血腥场面详细入微的刻画。而在享受过这种非常直观的感官刺激之后,你还会记得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世界观是什么,有什么拓展性吗?没有了。
《Astartes》的出色之处正在于此,它由单人制作,在画面和技术上远远赶不上《爱死机》的任何一集,但粗糙一点地形容,它比爱死机的任何一部短片,都“更有劲儿”。
而如何去理解这种“有劲儿”?展开来说,是一种纯粹的意志和力量的专注。它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每一帧画面,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服务于这个故事,对于人物,对于这个世界的刻画。
它并不避讳血腥场面,也有诸如肢体被打断这样的刻画,但是它绝不让血腥场面喧宾夺主,成为它主要的表现内容和吸引力。
《Astartes》
《Astartes》几乎没有台词,故事讲述完全靠画面和人物动作推进。在一个回合的战斗画面里,只有三个镜头:战士受击、反击、结果。几乎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镜头,故事推进非常凌厉,而“劲儿”也正是来自这种凌厉——与此对比,《爱死机》三季除了第一季最后的《秘密战争》,大部分这类故事,目的都只在于展示人类怎样花式作死。
战锤40K是一个庞大的世界观设定,到现在为止,光是小说就推出了上百本,细节丰富到战士身上盔甲的造型,装饰都有其来历。比如从《Astartes》里战士肩甲上的标识,可以看出这队阿斯塔特战士隶属战团第几连;后面出现的戴着白色头盔的战士意味着他是老兵等等。
《Astartes》里丰富的设定
短片推出之后,大量的战锤40K粉丝在短片下方的评论区讨论,他们遇见的金色巨人又是什么,最后的两个黑球是不是星神碎片;甚至有影迷逐帧拉片解析片中的一切战术和设定细节。由于背靠战锤40K这个异常庞大的世界观设定,它的细节之丰富,可以让《爱死机》的任何一集相形见绌。
这实际上就是《爱死机》多样性的又一个缺失:它鲜有“世界观构建”的短片,第三季的《虫群》或许算一个,但是它也是背靠已经成型的原著小说(斯特金创作的同名小说),并且大大简化而来。
也正是因为这种性质,导致了《虫群》这个短片颇有点没头没尾:匆匆介绍完世界观(还是一个看上去很庞大但十分残缺的世界观)之后,直接就到了结局,故事冲突全部省略。
《三个机器人:退场策略》
当然,在一个十几分钟的体量上想要做世界构建,或许不现实,这就是另一个有趣的现象了:除了吐槽性质的《三个机器人》,《爱死机》里的所有故事都没有续集。而没有续集,正是因为没有好的世界观构建的结果,这样可以做出许多起承转合中规中矩的短片,但很难做出“有劲儿”的,隐藏着无数谜团和张力的作品。
不过考虑到有很多《爱死机》的制作团队都制作过不止一部短片,或许我们也可以认为,他们志不在此。
尾声.
多样性永远是创作之魂
当然,跟其他的动画短片对比,也并不是要说《爱死机》不优秀,而是从佳作的水准来看,拥有如此精湛娴熟的画面风格,它可以做到更好。当然,某种程度上,这属于爱之深责之切。
如果从网飞制作短片集的初衷来看,它的目的并非是要做到类似《黑客帝国动画版》或者《回忆三部曲》那样并不服务大众的作品,而更多是要制作“更受当下欢迎,能给公司带来更多订阅”的作品。
所以,《爱死机》三季以来,我们发现故事越来越血腥,越来越注重对于毁灭和杀戮的展示,因为这样能给观众带来最直接的感官刺激。这样的短片,会很“好看”,但很难是出色的、让人能够留下印象的短片。
然而,幸好我们还是看到了《吉巴罗》《狩猎愉快》《齐马蓝》这样的作品,它们完全有资格如《回忆三部曲》或者《黑客帝国动画版》那样,在影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这再次说明了一点:多样性是创作之魂。没有多样性,无论技术如何先进,场面如何出色,或者剧情如何精彩,最终它只能归于平庸。如果《爱死机》还会继续走下去,那么我们的希望会是:请再来一些不一样的短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