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又快要到赏荷季了!
夏日无所有,聊赠一池莲。
如果要列出“夏日期待清单”,那么“游湖赏莲”则必在榜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煦风徐徐、清香阵阵中,舟行碧波间,实在妙不可言。
▲清 沈贞采莲图 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口中的六月是农历六月,要对应到现在的七月左右(所以现在时间尚早,赏莲一事还可期待哟~),当时,六月还有一个雅称——“荷月”。
故宫博物院藏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中的“六月纳凉”、以及《月漫清游图册》(作于乾隆三年)的“碧塘采莲”都是清宫廷中六月游湖赏荷的盛况。
▲清 佚名(传郎世宁)《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六月纳凉”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之六月采莲图景 故宫博物院
你细看,下图是不是很像上图的细节放大版?仕女驾舟采莲,边插瓶做荷花清供,清凉且富诗意美。
其实这样的赏莲情景不仅仅在清代,在前代画作中也十分常见。可见夏日赏荷是很有渊源的。
将荷花作为观赏性植物花卉引进园林早已有之,早期比较著名的是战国时的吴王夫差为西施建的玩花池——“吴王台下开多少,遥似西施上素妆”“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此后西施的形象也多与莲花相结合,民间甚至将她定为荷花花神。
至汉代,建池赏莲已经成了风尚,汉武帝就曾在宫中开“太液池”种植荷花,逐渐形成了宫廷植莲、观莲的传统,《三辅黄图》载“琳池中,植分枝荷,宫人贵之”,可做一处印证。
▲南宋 冯大有《太液荷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馆藏简介:画名太液,语出《史记封禅书》。按汉武帝于太液池南筑建章宫,复于池中建台,至昭帝时,尝有黄鹄飞入池中,群臣以为瑞兆。大有此帧纨扇荷花,布局赋彩典雅,且蝶凫成双,显然隐含祥瑞之意。
虽然国人认识莲花有一个惊艳的开始,但随着唐代佛教和宋代文人文化的盛行,莲花在精神和文化上逐渐被赋予雅意,成为一种标志性的存在。
唐代禅宗盛行,在士大夫文人阶层内迅速传播,代表北宗禅的神秀与代表南宗禅的慧能的“悟道”及“心性”修养方式普遍被当时文人所认可,他们多以莲花为引,展现自己的佛学倾向,比如杨巨源的:“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白居易的:“似彼白莲花,在水不著水”等。
▲五代十国 周文矩 《荷亭奕钓仕女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至宋代,理学盛行,文人中普遍有“居于世俗而又超越世俗的存在”的志愿,即以赏莲、爱莲来修心性。无论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的“君子莲”还是“花中十友”的“净友莲”,皆出此意。
有意思的是,周敦颐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理论依据,也可以寻到佛经中去,比如《维摩经》“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
可见宋代文人眼中的荷花,还是有其禅学血脉的。
▲南宋 佚名 《荷亭听雨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藏品描述:图绘荷亭别院,暮雨穿林打叶,主人卧于睡榻,观荷听雨,桥边繁花下童仆送琴来迟,抱头飞奔,上有惊鸟冲空。此幅画风近于刘松年,用笔厚而实,以画意引人入胜。
从画面可见本时期赏荷主题的文人化、风雅化、
也是从宋代开始,爱莲的文雅意向从文人阶级也继续向上下辐射至宫廷阶层和市民阶层。
莲在世俗化中因其清净无染的意象,也谐音“廉”,成为一种晋升为官的寓意,同时也象征了怀有美好公平世界的人生期望。故而衍生了“鸳鸯戏莲”、“婴戏莲”、“一路连科”、“瓶莲图”等莲纹吉祥装饰。
以此为契机,莲花开始成为器物设计的元素,越来越多地进入了生活、致用的领域,一直贯穿到后世。
▲莲花主题文具组:
北宋 定窑白釉内外刻划花蟠螭荷莲纹折腰洗
明 端石荷莲纹砚
清 松花江石莲梅桃纹池随形砚
清 青玉莲蓬荷叶式洗
均藏于故宫博物院
由物入道,佛心、净友、君子……物的情意乃人之情意,人的情意由古至今也就累积成了文化,观复博物馆也愿承袭一缕雅风,故以馆藏“金代三彩荷花牡丹银锭枕”为设计灵感,设计创烧了【一品青莲盖碗】▼
特意取影青瓷为其骨:影青从宋代时景德镇创烧,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瓷胎通透,所刻花纹迎光照之内外可映,因其素肌玉骨,故也有“印青”“隐青”之美誉▼
所画极细腻,水鸟游于层莲间,好不诗情惬意▼
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
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
——元 吴师道的《莲藕花叶图》
手边小小一物,若能波动心内波涛,也就可称是“好物”了;若再借好物以游心,便更是造物之幸、物我相遇之幸了。
荷花季开始前,先以此物入莲香吧!
▼点击阅读原文,荷香渐飘……
又到一年端午节
道一句安康宁乐!
618大促提前购正式开始
▼
▼
满赠好礼
——
每满300减50,上不封顶
进入商城即可查看更多惊喜
夏盛日长人安康
有祝福,有雅意
观复陪您一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