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行业公认的“果链一哥”,立讯精密在汽车领域的投资还在持续。近日,立讯精密与广汽集团等公司合资成立了立昇汽车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新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其中,立讯精密持股45%。新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为汽车零部件研发、智能车载设备制造等。7月初消息显示,立讯精密控股股东立讯有限公司将在苏州苏相合作区落户设立自动驾驶全球研发中心,计划研发总投入约5.23亿。核心项目包括基于国产芯片的整车中央计算平台、轻量级智能座舱系统、高性能毫米波雷达等。
在2022年2月,立讯精密母公司成功参股奇瑞汽车,此外立讯精密还与奇瑞新能源拟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合作开拓整车ODM业务。从2011年成立汽车事业部并于次年并购福建源光拓展汽车线束业务开始,十一年过去,2022年全年其汽车板块业务实现收入 61.49 亿元,同比增长 48.44%。不过汽车板块业务占总营收的比例仅为2.87%(2021年占比为2.69%)。“预计接下来三年,立讯精密的(汽车业务)每年会有30%-50%的复合增长。”这是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在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上给出的判断。在上市公司战略规划中,汽车板块业务已经被视为增速核心引擎。一方面是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大环境对支柱业务的影响,且单一大客户依赖症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是汽车赛道的日益拥挤,对立讯精密来说,从“代工厂”到“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全面转型,还需要再快一步。
汽车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立讯精密在年报中表示,在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趋势带动下,公司汽车业务相关产品市场需求强劲,业绩呈现高速增长。相比传统制造业已经接近10%毛利率水平,汽车电子领域普遍维持在20%以上的毛利率,无疑成为传统代工巨头们业绩第二增长曲线的最佳选择。粗略估计,十多年间立讯精密已经投资数十亿跨界布局汽车赛道。包括设立多家子公司,2020年立讯精密还创立智能驾驶产品线,2021年年初又设立立昇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面向量产的智能驾驶相关产品与系统。早几年间,其已经分别在湖北、安徽、河北等多地投资十多亿建设生产基地。2022年2月发布的定增计划中,有20亿元的资金投入新能源汽车高压连接系统、智能汽车连接系统。另外,早在2017年,控股股东立讯有限收购采埃孚下属子公司的车身控制系统事业部后成立BCS;结合上述两大主机厂的合资项目,立讯的汽车业务版图已经显现。截至目前,立讯精密已经覆盖了四大业务板块:消费电子、通讯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电脑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2022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40.28亿元,同比增长39.0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63亿元,同比增长29.60%。其中,消费电子业务实现营收1796.67亿元,同比增长33.44%;消费性电子业务依旧是其支柱板块,占总营收的83.95%。资料显示,立讯精密的汽车产品覆盖了高/低压线束、BDU、PDU及逆变器等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汽车连接器、新能源汽车充电枪、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核心零部件。其中智能座舱域产品包括液晶仪表、信息娱乐系统、座舱域控制器、AR HUD、DMS 等;智能网联产品涉及到车载通信单元、V2X等。如立讯董事长王来春所言:在一辆整车中,线束、域控制器、智能座舱等多个产品领域,目前立讯能供应的产品价值在3-4万元左右,目前交车的价值在1.3万元左右,并未覆盖到客户所需的所有产品。多元化的产品线布局可大幅拓宽市场,并提高单车搭载价值量。但同时需要考虑主机厂对于对供应商单车搭载产品总量的容许度。一般来说,主机厂往往会倾向于组建多元化的供应体系,以规避单个供应商一家独大的风险。这在传统消费类电子代工领域同样如此。不过目前来看,占比不足3%的汽车板块业务支撑起上市公司第二发展曲线,还需要假以时日。而从市场层面来看,在液晶仪表、AR HUD、车载通信单元、座舱域控制器、智驾等赛道上,已经聚齐了包括传统Tier 1巨头、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初创企业等,其中以德赛西威、华阳集团等为代表头部企业已经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等领域已经完成了软硬件全线布局。且市场正处于产品升级换代,同时也是规模化上车的价格拼杀周期。“特别是在这个时期,如果按照当前节奏和速度,我们担心会错过窗口。”立讯精密也曾在其公告中指出。比如,根据2022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基于8155芯片的智能座舱域控还处于样品阶段。而以德赛西威为代表的头部企业们基于骁龙8295的智能座舱平台也即将进入量产阶段。此外,智能驾驶也是该公司主力布局赛道。比如,立讯精密旗下子公司立昇智能布局了包括毫米波雷达、高性能AI算力平台、前视一体机、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和解决方案等业务。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其第一代包括前视一体机、域控等第一代产品实现了量产。并推出了第二代单SOC的高性价比行泊一体域控;另外其还基于地平线征程5开发了ICP100(单颗J5)和ICP200(双颗J5),分别针对高速和城区NOA的高性能域控产品,产品均已完成设计验证。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智能驾驶行车(含行泊一体)域控制器的规模已经突破百万套,供应商除了博世、大陆、安波福等外资Tier 1,还有一大批本土供应商以及硬件代工厂;其中立讯精密的域控产品搭载哪吒汽车量产,但鉴于车型销量表现不佳,交付量还处于起步阶段。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2023年L2级行车+泊车交付有望突破300万辆。其中,行泊一体域控方案占比将超过60%,并且城市NOA也成为了当前争夺的焦点,从全栈能力到适配多家芯片平台的多元化产品,从方案创新到极致性价比,市场的争夺战也愈演愈烈,这对跨界进入智驾赛道的立讯们均是不小的压力。对硬件代工厂商来说,随着车企对纯硬件成本的进一步压缩,市场淘汰赛也一触即发。除了传感器、域控制器等硬件部分,这类硬件供应商不仅需要快速补齐软件、功能开发与系统集成的短板,还需要在规模量产方面尽快追平。包括伟创力、闻泰、华勤、富士康、联想等传统消费类电子制造商也在挺进智能汽车赛道,这些企业大多数并没有止步于代工,甚至是与车企深度合作。在此之前;致力于做汽车圈代工一哥的富士康已经与吉利成立了合资公司。另一大供应商华为也从为车企提供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部件,进一步升级到整车ODM模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广汽、奇瑞两大车企合作,在造车ODM模式的基础上,立讯精密来推动其Tier1的战略目标,也不失为代工巨头转型的有效路径之一。机会在于,“帮助汽车制造商制造更好的汽车”,实际上正是在当下汽车行业既要加大技术投入、又要减轻成本负担同时加快车型上市的痛点。
全力拓展新赛道的背后,是立讯精密消费性电子支柱业务占比过高,业绩承压的现实,其转型还需再快一步。过去的几年间,其业绩均保持了稳定增长,2019—2021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25.16亿元、925.01亿元和1539.46亿元,增长分别为74%、48%和66%,净利润分别为47.14亿元、72.25亿元和70.71亿元。其中,净利润同比增速由2019年的73.13%降至2020年的53.28%,到了2021年则同比下滑2.14%,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增收不增利的情况。立讯精密作为果链板块重要一员,享受到“背靠大树”的红利同时,大客户依赖症也逐渐显现。2017年至2021年,上市公司来自第一大客户(苹果)的收入占比从36.58%一路上升至74.09%。2022年立讯精密来自第一大客户的销售收入为1568.33亿元,较去年同期(1140.56亿元)增长428亿元,收入占比为73.28%。与此同时,立讯精密的主力业务毛利率整体处于下滑状态。2018年至2022年,立讯精密汽车电子业务毛利率21.19%、19.99%、17.85%、11.36%、11.47%,不过,前几年在消费电子行业需求大幅下滑的背景下,A股果链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普遍不佳。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代工行业均面临溢价能力偏弱、毛利率下滑的问题。需要正视的是,早几年不乏被苹果踢出产业链的前车之鉴。而苹果公司正是利用多元化的供应链牢牢占据掌控权和议价权。在当前苹果高端机型代工业务中,富士康、立讯精密、和硕三家企业也是相互制衡。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进一步凸显出立讯精密需要拓宽赛道、加速转型的压力。与此同时,新产品与新新业务板块的研发投入、业务布局等也让其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2022年全年,立讯精密投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金额为133.26亿元,又创新高。好的一方面在于,上市公司的基本盘依然稳健。其发布业绩预告称,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1.62亿元~45.41亿元,同比增长10%~20%。2022年的主力业务消费性电子板块逆势增幅超过三成外,通讯互联业务实现营收128.34亿元,同比增长292.55%,占比也首次突破5%。电脑互联业务实现营收112.80亿元,同比增长43.57%。不过,摘掉“代工厂”的标签,立讯精密还需要假以时日。同时,汽车零部件的传统巨头也不会坐视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