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影像、检验和康复为新一轮飞检重点
“医学界”晚讯,不错过每个医疗热点。
2023年医保飞检工作方案印发,
影像、检验和康复为检查重点
7月14日晚,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局印发《2023年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计划在2023年8-12月期间实现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检查。
《工作方案》提到,2023年的医保飞检工作选定医学影像检查、临床检验、康复三个领域作为检查重点。检查范围为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期间医保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必要时可追溯检查以前年度或延伸检查至2023年度。
飞检采取“省份交叉互检”模式,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参检和被检省份。检查对象分为被检城市与被检单位。被检城市从各省范围内选择医保基金用量较大的城市 (一般为地级市)作为被检城市,直辖市直接作为被检城市。被检单位由飞行检查组从被检城市医保基金支付排名靠前的定点医药机构中现场抽取2家医院和1家药店,连同市级医保经办机构共同作为被检单位。也可根据举报线索、智能监控疑点等直接确定被检单位。原则上既往接受过国家飞行检查的机构,不再作为被检单位。(国家医保局)
存在官僚主义典型问题,
一地医保局被中纪委通报
7月1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十起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进行公开通报。通报名单包含浙江平湖市医保局,其在提高医保电子凭证结算率工作中方式方法简单化,导致医疗机构虚增门诊科室、虚假刷单。
2022年6月,为加快推进医保电子凭证使用工作,平湖市医保局要求辖区内医疗机构医保电子凭证平均结算率9月份达到40%,对达不到要求的医疗机构,暂缓拨付当月医保基金、暂缓签订下一年度定点服务协议,工作中未能结合实际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具体指导督促,导致各基层医疗机构通过虚增门诊科室、虚假刷单等方式提高电子凭证平均结算率。平湖市医保局负责人受到组织处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
我国著名职业病学家、北医三院
职业病科创始人王世俊教授逝世
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息,我国著名职业病学家、中国职业病学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科创始人、原主任王世俊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7月12日15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王世俊,1922年8月生于山东掖县,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先后就职于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平中和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58年调任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科任副主任、职业病科主任。
1959年,王世俊教授率先在北医三院创建职业病组,同年,王世俊报告了国内第一例鎏金工急性汞中毒病例,1963年首次发现二巯基丁二酸钠治疗汞中毒有特效,该研究成果已被写入Goldfrank’s Toxicologic Emergencies,美国FDA于1992年正式批准该药在儿科临床使用,至今该药仍作为重金属中毒的解毒剂在国内外使用。
在工作生涯中,王世俊先后调查了北京市近百家职业病危害较严重的厂矿,建立了完整的厂矿工业卫生档案、职工职业健康检查档案和各种技术资料档案,为职业病防治奠定了牢固的学科基础。他于1961年在北京医学院开设“职业病学”课程,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增添了一门新学科。1981年,王世俊被聘为我国首位临床职业病学博士生导师。1994年8月,由王世俊主编的《临床职业病学》第一版正式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职业病学教科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中疾控:
6月内地新增106例猴痘确诊病例
7月14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2023年6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
106例猴痘确诊病例中,广东省报告48例、北京市报告45例、江苏省报告8例、湖北省报告2例、山东省报告2例和浙江省报告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中疾控介绍,疫情呈现以下四大特点:一是绝大多数病例为男男性行为人群,主要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二是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性接触以外的绝大多数密切接触者未发生感染。三是大部分病例就诊时发现,少数病例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四是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无重症、死亡病例。
2022年7月23日,WHO宣布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在今年的5月11日,WHO表示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北京日报)
动物实验显示有氧锻炼
可延缓帕金森病发展
据新华社消息,近日,意大利科研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对于早期帕金森病,高强度有氧锻炼可促进脑部分泌一种生长因子,恢复重要脑区的“可塑性”,从而延缓病情发展,维持运动和认知能力。
此前科学界发现,有氧锻炼能阻止帕金森病的致病蛋白质——α-突触核蛋白扩散,保护脑部负责协调精细运动的纹状体区域。意大利圣心天主教大学的这项新研究详细分析了其中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期刊上。
研究人员给大鼠脑部注射α-突触核蛋白,模拟早期帕金森病,然后让其中一部分大鼠进行不同强度的跑步机运动,每次30分钟、每周连续锻炼5天,4周后用视觉空间任务测试大鼠的运动和认知能力,并取脑组织样本观察神经元形态变化。
研究发现,与不锻炼的大鼠相比,高强度锻炼的大鼠在测试中的表现明显更好,纹状体区域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较高,使神经突触的“长期增益效应”得以恢复。研究人员说,在帕金森病早期进行有规律的锻炼可能带来长久的益处,停止锻炼后这些益处仍然存在。(新华社客户端)
重大突破,北京大学研究发现
一种新的抑制因子可抑制肿瘤生长
7月7日 ,北京大学肖瑞平、胡新立和季加孚等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题为“E3 ligase MG53 suppresses tumor growth by degrading cyclin D1”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通过促进细胞周期蛋白D53降解将MG1定义为肿瘤抑制因子,突出了靶向MG53在治疗周期蛋白D1周转失调的癌症中的治疗潜力。
研究结论表明,MG53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其靶向细胞周期蛋白D1进行泛素化依赖性降解。MG53的上调足以抑制肿瘤生长。最重要的是,MG53表达的增加不仅抑制了动物模型中的肿瘤生长,而且与癌症患者的生存概率的提高有关。这些发现突出了MG53在治疗高细胞周期蛋白D1丰度的癌症和提高CDK4 / 6is疗效方面的治疗潜力。(转化医学网)
来源:医学界综合整理
责编:王 晓
编辑:赵 静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