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无儿童区火爆:我们该如何带娃出行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看点:
带娃出门,一直是个困扰家长的问题:家长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还要面临出门后的各种突发状况。
同时,对于路人,遇到一些过于吵闹的娃,或者一些纵容娃的家长,也很头疼。
那么,家长们该怎么办?不再带娃出门?
周一
视野 🌏
全文共4583字,阅读时间12分钟
🌿🎨🌏
Part
1
“无儿童区”在韩国火爆
根据韩国济州研究院的估计,全韩已经有大概542家禁儿童的店铺,这还不包括酒吧这类本身就不允许儿童进的地方。根据CNN报道,在韩国,“无儿童区”已经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商家试图通过执行禁令的方式,为成年人提供一个无儿童干扰的大众空间。
事实上,这并非韩国独有,在成人明显占据决策优势的商业社会,人们总会通过各种方式保护自己的“清净权”。
收取尖叫费、噪音费:2019年,德国一家餐厅将对在餐厅里尖叫(家长未能制止)的小孩,加收15%的服务费,每增加一名儿童,多10%。超过4名小孩,全家将被请出该餐厅。
新加坡的一餐厅选择向带着吵闹孩子的家庭,另外收10新加坡元的费用,作为噪音补偿。
限时段进入:德国一家名为Oma‘s Kueche的餐厅在2018年8月13日宣布:禁止14岁以下的儿童在每天的下午5点以后进入餐厅,更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去这家餐厅吃饭。
限年龄进入:2015年,澳大利亚一家餐厅宣布禁止7岁以下儿童入内。罗马的La Palapa海鲜餐厅,公开表示:我们不是家庭餐厅,我们不接受14岁以下儿童和狗。
新荣记餐厅新源路店不允许12岁以下儿童在大厅就餐,只能入包厢就餐,但有人均2000元消费额限制。
不光在营利机构人们会保护自己的“清净权”,在非营利机构儿童也似乎总被挡在门外。
2018年,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出台一则规定:14岁以下儿童谢绝入内。原因是很多家庭把孩子带到这里或写作业或辅导功课或自主阅读,少年儿童在馆内吵闹的投诉意见也急剧增加。
2015年,位于厦门的一家图书馆也在门口竖起标识:12岁以下读者进入本阅览区需要家长陪同,因家长未尽到监护责任,违反阅览区相关规定,本馆有权劝离。
无儿童区的兴起,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喜欢安静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孩子在公共区域吵闹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为人父母者重视。
Part
2
让孩子感受到城市的自由与美好
如何解决儿童在公共区域吵闹问题?显然,一部分人认为,既然儿童吵闹,那就专门给他们一片区域让他们自己去吵闹。这似乎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但与此同时,也人为隔离了儿童和成人的距离。
而且,这一方式并不能大面积推广。并不是所有的公共区域都能设置儿童区,社会的财力和人力并不允许这一方式的推广。且这一方式并不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的教育目标。
儿童要在真实的环境之下才能完成自我成长的过程。相比儿童专属玩具、儿童专门空间、亲子空间,儿童似乎对成人世界的一切也充满好奇,让他们在成人居多的世界探索,对他们的认知、体能、情感和道德发展都有好处。
所以,在开辟儿童专属空间的同时,人们也大力改造公共空间,打造对儿童友好的公共空间。
在北欧,人们认为,玩耍是每个人都有权享受的事情。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等城市,他们依照城市环境,将游乐设施融入其中:街道上有篮球场,山坡上建有滑梯。
在我国,2021年3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正式写进国家“十四五”规划;同年,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2022年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提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应在城市、街区、社区三个层级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内容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的适儿化改造和校外活动场所、游憩设施建设。社区作为儿童活动的重要区域,在儿童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成长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些举措与努力,都会让儿童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与自由,也解决了儿童与社会融合的问题。
Part
3
我们在期待公共设施完善的同时,还可以在家庭内部,让我们的孩子学会与世界安静相处。
1. 相信:
很多支持设置无儿童区或者支持应该向吵闹孩子的父母收费的人宣称:他们讨厌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些失职的父母。
一部分父母认为,孩子天性如此,就是爱吵闹,社会应该包容孩子的吵闹。人们讨厌吵闹是因为他们没有孩子,有了孩子后就不会觉得烦了。
但是,也有一部分父母并不是不去管教孩子,而是发现无论怎么管教孩子,孩子就是不听自己的,就是要在公共区域吵闹。
无论父母是恐吓、物质贿赂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不仅接着吵闹,还把父母气得上火。日积月累,在管教频繁受到阻碍后,父母可能就会觉得:孩子天生如此,管不好的。
孩子是管教不好的吗?事实上,没有管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管的父母。无论哪个年龄的孩子,都可以被教好。我们之所以不相信孩子能变好,本身就是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怀疑。
只有我们相信孩子能变好,才能有信心去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我们相信,在合适的教导方式而非威胁恐吓的前提下,孩子可以被教导好。
2. 引导:
每个普通的日常,都是教育的契机。
睡前时光:每天利用平时聊天的机会,跟孩子讨论公共场合礼仪。比如,可以问孩子:你觉得在餐厅吃饭我们如何做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我们坐火车时如何做才能不打扰到其他乘客?启发孩子从多个角度思考。
事情发生时:同时,在我们外出时也会看到一些不文明行为,这时是最好的教育契机。比如,在餐厅吃饭,有小朋友跑来跑去,可以引导孩子:你觉得这样跑来跑去会发生什么事情啊?如果恰好小朋友摔倒了,可以问问孩子:她为什么会摔倒啊?她怎样做,才能保证不摔?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小区一五岁男孩,拿气枪玩,正好一男子在单杠上健身,男孩拿着气枪对准男子的屁股就是一枪。当时,男孩的父母就坐在旁边一句话不说。男子直接把男孩拎起来头朝下拎到他父母面前问:这是你家孩子吧?好好管教管教,下次这样就不是这个待遇了。说完,直接把男孩扔到父母身上走了。
当时,我和孩子都在现场,目睹了这一事件。回家后,我跟孩子聊起了这件事:看到这件事后,你心里什么感觉?孩子答:我觉得叔叔教训得对,不应该拿抢打人屁股,人家又没招惹你。我又问他:那你觉得应该怎么玩枪?她说:当然不能用枪打人。要离人群远一些,去一边玩。我继续问她:那小朋友玩危险玩具,是不是要注意不要伤到人啊?她点点头:肯定啊,伤到人,警察叔叔会你抓起来的。我补充了一句:不光警察叔叔会抓你,而且被伤害的人也会受伤啊。他心里也会很不舒服。
身边的事例其实是最好的教育素材,孩子因为亲眼目睹,心中肯定也有想法想表达,这时适时讨论会帮助孩子梳理思路,强化认知。
游戏介入:孩子有时在公共空间吵闹可能是因为无聊,比如坐车坐久了会觉得不舒服要扭来扭去,甚至会站起来在车厢里跑来跑去。这时,可以让孩子学会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找乐趣,比如可以玩一些游戏:猜谜语、石头剪刀布,或者自己画画折纸看书。或者数一数还有几站到目的地,一起看看窗外的风景。
而在一些公共空间,经营者本身也想到了这些问题。比如,在必胜客,经营者为孩子们准备了涂色纸和笔,孩子们可以在食物呈上之前玩涂色游戏。
换位思考:让孩子听听自己吵闹时的声音,问问他:听到这样的声音是不是感觉很烦躁。
《超级育儿师》里其中一集拍摄到这样一个场景:
妈妈嫌儿子吵闹,结果育儿师兰海经过观察发现:这个家庭吵闹的是妈妈,妈妈整日吵孩子导致了孩子爱吵闹爱发脾气。
为了帮助这个妈妈,兰海把妈妈吼孩子的声音全部录下来,然后邀请妈妈进放映室听。结果,妈妈只是听了一会儿就捂住耳朵蹲在地上哭了,她感觉很恐惧,想逃离。通过这种方式,妈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同样,我们也可以把孩子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吵闹的声音录下来,让孩子听,问问孩子此刻的感受。
同时,要让孩子意识到:在公共场所保持良好的礼仪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保护自己。比如,不在餐厅奔跑不是为了限制人们的自由,而是保护自己不在光滑的地面摔倒。不在餐厅吵闹,不是为了限制嘴巴说话,而是保护安静就餐的气氛。
3. 督促:
在出入公共场合前,提醒孩子公共礼仪,或者向孩子示范公共礼仪。如果孩子有比较好的表现,父母要正向反馈,给孩子以坚持良好行为的动力。对于孩子的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
4. 日常练习:
平时在家吃饭或者家里人多时,就要引导孩子保持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比如,吃饭不大声吼叫,专心吃饭。家里人多时不跑来跑去,以免撞倒人。
5. 坚持长期主义
孩子不是一次两次教好的,而是日复一日父母引导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把教导当成一种为人父母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好的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
当我们平时做好引导工作,那么就可以放心带孩子出去玩耍。而当孩子明白行为的底限,也更能自由的玩耍。
那么,如果平时做好了引导,孩子在公共区域照样控制不了自己的行动,该怎么办呢?
1. 带离事发地。不管是何原因导致孩子行动失控或者哭闹,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逼孩子闭嘴,或者深度共情,而是先把孩子带到安静无人的区域,这样可以避免打扰别人,还有助于孩子的情绪释放,等孩子把情绪释放出来后,就容易做到冷静了。
2. 家长要冷静。要想让孩子安静下来,首先父母要保持情绪稳定。如果父母被孩子情绪激发,那就很难对待孩子温和,也就不容易解决孩子的问题。
3. 找到合适的方式。当孩子冷静下来后,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无法安静坐下来。如果是觉得无聊,可以陪孩子玩简单小游戏或者讲讲故事。如果是他对什么感到不满或者情绪被压制了,也可以跟他好好解释一番,引导他们用语言而非情绪或者极端行动说出自己的困惑。
而当我们在家中做好引导,出门时又及时疏导孩子的行为,相信愉快出门不是梦想而成为一种日常。
写在最后:
你有孩子没有错,带娃出行没有错,同时,你要记住,孩子是要在和社会接触中摸索慢慢长大的,孩子不可能在从出生开始,就做到各种人群要求的「标准值」「制高点」。
那孩子们吵闹怎么办?问题的关键在于哪里呢?
在于家长的长期引导,在于家长一直以来的以身作则。
参考资料:
1. iweekly周末画报:告别“熊孩子”吵闹声,韩国500多个场所设立“无儿童区”
2. 发展北京:儿童友好城市怎么建?北京出台《实施方案》
3. 三联生活周刊:谁该为公共场所吵闹的“熊孩子”买单?
4. 旅行驿站等你:德国一家餐厅晚餐时间谢绝儿童入门,网友:干得漂亮
5. 新周刊:禁止儿童入内,韩国人为何那么狠
6. 三联生活周刊:“禁儿童区”火爆退行,韩国女性为啥不生娃了
7. 南方少年文学:禁入图书馆餐厅、禁坐头等舱……社会正在严厉惩罚“熊孩子”
8. 外滩设计酒店:拒绝儿童入住,在国内这些精品酒店里,你遇到过吗?
9. 花生宝贝:餐厅向“熊孩子”加收15%尖叫费!你怎么看?
如果你不清楚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更多的引导,如何加强亲子联结,欢迎加入「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共学社群,在这里,我们共读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的书籍,群友们共同讨论、群策群力。
扫码即可1元体验!
作者 | 萌小果
亲子教育观察者,游戏力深度实践者,资深编辑。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你平时带娃出门多么?你有什么经历或经验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