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靠着职业打假大发横财?
前段时间,一道拍黄瓜让湖南株洲的餐馆老板们胆战心惊。
幕后黑手是一对父子。两人经常去不同的餐馆点拍黄瓜,吃的时候什么问题都没有,可吃完后没几天,这些餐馆就会纷纷收到整改通知,还被索要高额赔偿。
看到赔偿消息,餐馆老板们恍然大悟,同时又满腹牢骚:这是遇到职业打假人了。
回到开头的事件。原来,父子俩以“无冷食类食品制许可证”为由,将卖拍黄瓜的餐馆举报到了市场监管部门,并要求按照消费金额的十倍赔偿。
如此高的金额让很多老板叫苦不迭:“我卖一年的拍黄瓜,都不一定赚到这个钱!”
还有一位刘姓老板觉得自己更委屈。
他家的菜单上原本没有拍黄瓜,父子二人到店消费时却再三要求做一道,还贴心指导他“把黄瓜拍碎,随便撒点辣椒加点醋就行。”
刘老板也没多想便照做了,之后的剧情不出所料,被举报、整改、赔偿,该有的流程一个都不能少。
至于为什么不申请冷食经营资质,餐馆老板们也很无奈。
首先,办理冷食许可的门槛不低,需要有专门的凉菜制作间、独立的空调,以及消毒设备。一套下来成本大概几万块,小餐饮店根本承担不起。
另外,很多开餐馆的人根本不知道,卖凉菜还需要冷食类食品制售许可。
抓住了小成本店和法律普及度不够这两点,父子俩屡屡得手、战绩显赫:自2020年以来,已经举报49次。
事实上,被职业打假人盯上的商家并不在少数。
重庆茶商向先生卖出10万块的收藏版金骏眉后,顾客将他告上法庭,原因是“茶叶过了保质期”,要求向先生赔偿100万。
卖9.9元自制酸菜的贵州老人,被职业打假人起诉卖三无产品。
有的网店店主,因为“所售标题和商品详情页的信息不一致”,被索要私了费1500元。
对于职业打假人这些行为,大众的看法也不一致。
有人说他们像啄木鸟,整治了市场环境,毕竟假货少了对普通人也有好处。
然而更大的声音则是:什么啄木鸟?只是单纯想挣钱罢了。
有的职业打假人开豪车、住豪宅、年入百万。
更何况,职业打假人大部分都是知假买假,刚买到假货时并不吭声,而是反手再买很多份,然后一起要赔偿。在一些人眼里,这就是为了干票大的。而且小商小贩挣钱不容易,盯着他们打假要钱又何必呢?
更让人惊愕的是,职业打假早已形成产业链。
打假圈子内部流行师徒制,新人花费30元就可以获得索赔“秘籍”。如果想学全套,则要花上499元,专门拜师“学艺”。
△职业索赔“教程”,来源:澎湃新闻
按照成熟老手的说法,这行利润十分可观:
“打一单就是500+,一天两三单没问题。”
甚至,圈内还衍生出外人看不懂的黑话。比如:“上车”的意思是与别人一起组团做单;“下车”是行动成功;“车费”是指跟着别人上车要给钱作为好处。
以打假电商为例。一套完整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先“找车”,寻找带有“最好”、“第一”等极限词的产品;货到后以涉嫌虚假宣传为由,找卖家协商3倍赔偿;如果卖家不同意,便去监管部门投诉;如果卖家还在坚持,就起诉到法院。
考虑到时间成本,多数商家都会妥协。
有时候,打假人内部也会共享资源,导致一些商家接二连三被索赔。
还有一些心急的打假人,直接往超市货架上塞过期商品,把自己玩进了监狱。
也正是这些原因,职业打假人“正义是假,牟利为真”的舆论始终挥之不去。
其实,职业打假人刚出现时,口碑并不像这样两极分化,而是清一色的好评。
首批职业打假人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彼时,神州大地正在经历改革开放的洗礼,下海搞钱成了无数人的共识。
追求物欲的时代浪潮下,消费品市场很不规范,假冒伪劣盛行。1994年,政府出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消费者买到假货可以双倍赔偿。
次年,一个叫王海的年轻人便把这条法律应用到了实际中。
1995年3月25日,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厦以170元的价格买下两副“索尼”耳机。
为了鉴定真假,王海奔波于工商局、技监局和索尼公司,前前后后总共花了三天时间。
王海觉得,这三天住旅馆、吃饭和交通费用就已经花了200多元,就算赔偿两副耳机的价格170元,终究也是得不偿失。
于是他再次来到隆福大厦,一口气买下了10副假索尼耳机,随后向东城区工商局投诉。
这种前无古人的操作在当时获得了极大关注,最终,王海成功拿到12副耳机的赔偿款。
经此一役,王海名声大噪。
1995年底,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授予其“中国打假第一人”称号,并奖励5000元。
《南方周末》称他为“脚踏实地的爱国者”,经济学家吴敬琏给他题字“市场清道夫”,克林顿称他为“中国消费者的保护者”。
1996年,王海应邀参加央视《实话实说》第一期节目《谁来保护消费者》。同年,王海成立公司,成为一名“职业打假人”。
△王海在《实话实说》
直到现在,王海依然活跃在打假事业中。2020年11月,他在微博上甩出验证报告,直指辛巴卖的燕窝“就是糖水”,让这位无数老铁膜拜的超级网红遭遇最大滑铁卢。
和三十年前相比,如今职业打假人越来越多。只不过在民众和司法的眼里,他们都不再是纯粹的正义使者。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在一份意见答复中提出,逐步遏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
2021年,号称“中国年龄最小的职业打假人”陈之强,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来自广东徐闻的陈之强,从18岁开始“出道”打假,不到一年起诉了800多起案子。
最终在起诉一起普通的“打假官司”后,徐闻法院认为陈之强“利用商家恐慌心理,迫使商家妥协,多次索取商家钱财,涉嫌敲诈勒索犯罪”,并将线索移送到公安机关。
2023年7月12日,市场监管总局对拍黄瓜等简单食品制售行为,作出了简化许可。
简单来说,职业打假这条生财路大概率会越来越难走。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职业打假人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
他们举报的大部分产品按照法律来说确实违规。于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并没有错。
但是于情,有些打假人挑小商贩下手也确实让人气愤。
不过我觉得更关键的问题是,关乎民生的食品安全只靠职业打假人真的能解决吗?
《实话实说》第一期节目中,北大教授肖灼基对一位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发出了下面的提问,我认为也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要王海他们这样的人来保护消费者权益,
-参考资料-
极目新闻.湖南多家餐馆卖“拍黄瓜”遭职业打假:“打假父子”频繁举报企业索要高额赔偿.2023-05-18
法制日报.职业打假灰色产业链调查:30元就可“拜师”学全套流程.2019-09-13
界面新闻.王海的新难题:拳打辛巴脚踢罗永浩,粉丝答应吗?2020-12-29
三联生活周刊.18岁职业打假人被立案:离开县城的“非常道路”.2022-01-26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