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102周年丨探索可大可久之道: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源
2023年7月7日,迎着暑热,新闭一天的课堂学习,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21B班全体党员同志、积极分子、班级主管李雪老师及班委同学们来到北京香山,参观香山革命纪念馆。
本次党员活动特别邀请了,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谢茂松,为同志们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可大可久之道”。
我们用求知问道,铭记历史,以身体力行,为党庆生。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7日在中央党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班式上所讲,“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次研讨以此开端。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体性
追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自夏商周的礼乐文明到唐宋的贵族文化向平民文化的让渡,到元朝打通欧亚大陆,达成了1.0版本的全球化,再到明朝发达的市场经济与清代的革命……中国悠久的历史为中国式现代化做足了长期的历史准备。
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讲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快速建成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让中国从农业国家变成工业国家。中国共产党走的是世界上最艰难的道路,因为艰巨,所以伟大,因为艰巨,更显荣光。
一路走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革命有着深刻的关联性。如果没有当年的中国革命的彻底性,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革命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今天的我们是在新的政治社会结构、新的地基上进行中国式现代化。中国革命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她和中国式现代化都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主体性
相较于西方的原子式个人,中国社会最小的细胞就是家族、宗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体的,这正是一种共同体意识。中国文明能够连续,与社会次序的安排有关,与“人就是和谐,义就是秩序”的文化价值观有关。中国式现代化讲求的也是人和人的关系,一方面处理人的身心关系,另一方面处理人和他人的关系,也要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初始的至善、无私、无杂、纯粹的德性,中国共产党一开始的初心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秉此初心,将事业发扬光大,此为“元亨”;事业发扬光大之后就涉及到利益,所谓“利者寓之和也”,让各方都得到最适合的利益,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要照顾所有人合理分配的利益,方可永久,此为“利贞”。“元亨利贞”是可大可久之道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永远和中国人民在一起,党与人民是阴阳之道,休戚与共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领导者,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动员力,调动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中国共产党是阳,同时也有阴的并行,需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要到基层了解第一线的情况,看起来中国人民是被领导者,但阴中有阳,所以要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与此同时,中国政治是贤能政治、士大夫精神,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有深刻的关联性,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永葆党的青春与活力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继承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奥秘就是激发每个普通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战争的时候有广大农民支援,每个普通民众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以后感到安身立命,这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奥秘,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性。
大家纷纷表示牢记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永远跟党走,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做起,做好企业,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为国家、社会及人民创造幸福的生活。
王刚同志参与了本次党建活动,
特书写诗歌一首,直抒胸臆。
《观香山革命纪念馆有感》
圣地参观不忘初,
丰功伟业豪情舒。
导师赶考期全胜,
清华承题绘宏图。
内容来源:清华经管EMBA21-B班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