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木璟
编辑 | 张静
金融行业正迈向从更广泛的社会价值维度衡量的价值时代。金融的本质是资金的融通,通过时间和空间等维度,对资产进行优化配置,进而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公益经济合作组织主席车夫曾概括,“中国的金融背后就是善意金融,就是人民利益最大化的金融”。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国式现代金融的支撑,从“金融向善”走向“善本金融”,是从价值导向到治理实践的进阶。8月15日,在“金融向善”主题研讨会上,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主任、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在主旨发言中表示,近年来浙商银行高举金融向善旗帜,主要作了三方面工作:举旗金融顾问制度,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浙江探索,是金融向善的一面旗帜;从社会价值的视角重塑金融逻辑,导正金融的放大功能;金融助力资本向善,营造企业家自主可控做慈善的生态,促进“财富升维”发展。本次研讨会以“金融向善”为核心,围绕善本金融、金融顾问制度、金融助力资本向善等展开研讨及发布,倡导金融机构以“客户为中心”,坚持金融向善、公益利他的理念,践行金融为民的精神,活动旨在传播“以善为本”的社会价值,推动金融向善理论的提升和升华,推动金融初心回归和使命提升,以中国式现代金融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陆建强董事长强调,“善本金融”,是从社会价值向度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回归本源、确立服务功能第一性,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务的场景中,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抑恶扬善”评价体系,营造金融向善与客户崇善同行的发展氛围,形成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范式。
当前,中央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已徐徐拉开,大的方向将是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发挥金融的社会价值功能。
在浙商银行看来,“善本金融”,不是一种简单的伦理倡导,而是基于金融发展史、现代金融本质内涵、中国式现代化要求而对金融理论的一次研究探索,以期通过金融服务以善为本的社会价值向度校正初心使命,推动功能回归和使命提升。陆建强董事长在分析善本金融问题提出时表示,首先,金融回归本源、确立服务功能第一性是善本金融的学理基础。探究金融的本质,离不开对金融发展史的反思。从社会发展视角不难发现,金融一开始就具备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性和自身作为产业的营利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其营利性不断强化,逐步成为控制、主导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金融服务功能是第一性的,营利性是第二性的。金融回归初心、回归本源,正是现代金融理论需要反思的地方,确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第一性,就确立了金融评价的社会价值视角,也就有了金融向善、善本金融的发韧。其次,以“善本”原则导正金融放大功能是善本金融的根本遵循。金融作为现代工具,从其本身的属性来看是中性的,但金融服务的对象有善恶,尤其是金融先天具有放大功能,服务善的主体就是放大了正的能量,服务恶的主体就是放大了恶的危害。因此,金融必须要确立起“善本”的原则,认真考量金融应当为哪些群体服务、金融资源应当投放到哪些领域、金融专业工具应当鼓励和赋能哪些经济行为。“善本金融”的提出,就是要把“善”作为金融服务的基因,服务于善的主体、善的领域、善的行为,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根本要求,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人民金融素养,实现中国特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最后,践行金融政治性、人民性是善本金融范式重构的核心要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观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金融工作“新三性”要求是在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中形成的,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价值根基。金融的政治性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坚决防止金融资本控制社会。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强化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对金融工作把关定向,这是金融第一位的“善”。特别是避免成为资本“收割韭菜”、控制社会的工具。金融的人民性要求增进民生福祉,突出金融的基础性、保障性功能。重点是建立健全满足各个层次特别是中老年、中低收入、中低受教育人群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小微企业的高效融资体系,提高人民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实现基础性、保障性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从“金融向善”走向“善本金融”,是从价值导向到治理实践的进阶,而推动金融功能回归和使命提升,不仅是一种理念倡导,更是社会价值视角下的实践探索,体现在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务的场景中。
陆建强董事长指出,要引导资本向善、财富向善、科技向善,并从服务理念向善、专业人员从善、服务对象为善、保障机制助善四大向度推进善本金融生态,形成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范式。具体而言,要规制资本无序扩张,引导“资本向善”。透过制度抓住金融的初心本源,把严守制度的底线要求转化为向善的价值追求,嵌入金融服务的具体场景中。尤其是要把握好金融机构所服务的客户,不能简单以经营指标、资产规模等技术性指标来衡量,而要对企业和企业家的行为进行可量化的价值评估,并配套以相应的资源投入和风险包容度,进而构建“扬善抑恶”的客户评价和服务体系,把资本引流到真正“向善”的客户中。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引导“财富向善”。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是通过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驾驭“二重性”,以善为本“扬其利束其弊”。对金融机构来说,一是要提供风险收益相匹配的财富产品,帮助进行资产配置,提高财产性收入;二是要通过投资者教育等提高全社会的理财意识和能力,防范金融风险,打击金融诈骗等行为,营造正向的财富生态;三是要加强第三次分配的制度探索,形成财富分化的鸿沟消弭机制,特别是如何帮助企业家自主可控做慈善,有很大的空间。要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边界,引导“科技向善”。数智化时代为“善本金融”开辟了广阔的舞台,也向“善本金融”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保障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保障生态中的共富逻辑,全面提升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共富金融的质量和水平都是数智化时代“善本金融”的着力方向。
从“金融向善”到“善本金融”,有很长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之路要走。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金融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对大量丰富金融实践的系统总结和提炼升华,同时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据悉,探索善本金融的具体路径,浙商银行目前正从理念、队伍、对象、机制等四大向度推进探索,一体构建善本金融生态。一是服务理念向善,深化企业文化建设,营造正向正行的良好生态。服务理念是回答为什么服务、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去年以来,浙商银行全面启动文化建设工程,践行“正、简、专、协、廉”五字政治生态,确立“敬畏、感恩、诚信、责任”共同价值观,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善的能量。8月14日-8月18日,浙商银行在杭州举办“浙银文化周”系列活动。一场场向善的活动、一项项贴心的安排,一个个温暖的举动,全行各地网点都在践行“金融向善”。在公益之心、奉献之心、协同之心引领下,推行“员工善行”计划,在“一行一校”、社会化拥军等各方面担当社会责任,形成了正向正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干事生态。二是推动专业人员从善,探索金融顾问制度和区域综合金融服务示范区,打造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示范样本。金融服务队伍从善是善本金融的关键枢纽。浙江湖州,正策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纪根为破解人才企业融资难题,一直在反复寻找解决方案,通过主动加强与工商银行、邮储银行、湖州银行的对接联系,他会同银行机构实地走访筛选29家符合条件的有融资担保需求的人才企业,成功为22家人才企业担保38笔贷款,融资成功率占走访企业的75%。朱纪根是几千名金融顾问中的缩影。金融顾问制度的核心内涵是聚合金融机构、律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力量,通过金融顾问这个“1”,链接其背后“N”种机构的力量形成合力,旨在通过“1+N”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着力解决金融生态中的三对突出矛盾。金融顾问具有政府的“金融子弟兵”、企业的“金融家庭医生”以及居民的“金融理财师”三重角色。据了解,浙江省从2018年开始就成立了金融服务委员会,并首创了金融顾问制度,这项制度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实践,目前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机制,有3500多人开展公益性服务,为5.72万家企业提供融资4500亿元,在北京、上海、山东等10多个省市借鉴推广。三是推动服务对象为善,探索客户向善标准和助力企业家向善机制,构建社会价值视角下的模式创新。服务对象崇善,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清醒认识金融牌照是国家许可,更是一份重要的政治责任。浙商银行正在打造“浙银善标”体系,走出单纯以抵质押物多少对客户进行评判的窠臼,而是以向善为重要标准对客户进行多维度评判,从个人客户“善的标准”、企业客户“善的标准”两方面,把服务善的客户嵌入业务场景中,梳理形成应当服务到的客户清单,从资源、成本、容忍度等各方面给予匹配。另一方面要研究金融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公益金融服务新模式,针对企业家参与慈善有顾虑的问题,搭建公益金融服务新平台。四是推动保障机制助善,完善考核激励和资源配置,形成赋能向善的评价反馈体系。正向的评价反馈是推动善本金融的重要保障。推动善本金融必须从金融的社会价值出发,从业务盈利的导向转变为金融功能属性发挥成效的导向。浙商银行从内部绩效考核入手,研究探索体现向善的考核体系,从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推进公益金融、ESG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评判,加大对小微普惠、绿色金融、先进制造业投入的考核权重。同时,建立善本金融的资源配置体系,把更多信贷资源倾斜到“善”的客户、业务、产品和生态,对小微普惠、双碳金融、科创金融、智能制造等安排专项资源予以支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展望未来,金融不仅仅自身要向善,还要依托金融的专业能力,向社会传递正向正行的影响力,帮助正向正行的企业家向善,在推进资本向善、社会向善的进程中最终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