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谁是“野蛮”,谁是“文明”?
来源:平原公子
昨天看到一个谬论,叫做“秦灭六国是野蛮征服文明”……作者是什么“北大历史学博士王珊”。
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蠢,这是坏,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坏。她表面上是在谈历史,实际上是在搞“认知战”,摧毁大众的历史共识。
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
东方六国大搞贵族世袭、爵位继承、王侯将相阶层固化、社会一盘散沙……很文明吗?难道“贵族分封”、“四分五裂”是“文明”?“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反而是“野蛮”?
世界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野蛮征服文明”的事件,但秦灭六国偏偏不是,秦灭六国,反而是“进步战胜落后”、“文明取代蛮荒”……
为什么?因为秦国的“耕战立国”、“军功授爵”、“唯才是用”、“抑制贵族”才是当时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极大激发了社会的组织能力和生产效率。
当时的东方六国之所以衰落,正是因为贵族势力恶性膨胀,阶层固化积重难返,公子豪阀封地千里,门客三千仿佛独立王国,国家政令难以统一,人才大量被埋没,资源力量得不到整合……虽然魏、楚都进行过改革,但都被旧势力所扼杀。
秦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摧枯拉朽一统天下,正是因为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整个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法治天下,以功定升迁,赏罚必信,极大激发了秦国军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战斗积极性!从组织度、凝聚力、执行力上来看,秦国对东方六国就是降维打击。
而秦朝建立后的“书同文”、“车同轨”、“修驰道”、“统一度量衡”、“郡县制”、建立户籍制度,更是超越时代的壮举,从此奠定了中华大一统的根据,还开启了历史上第一次“大数据”、“统计学”治国。
从此之后数千年,无论天南海北,高山峡谷还是沙漠,我们都用一样的文字,使用一样的度量,学习同样的章典,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掌握人口和赋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成为了事实。
秦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上千年的功业,操之过急了,手段过于粗暴和激烈,所以二世而亡,但它的继承者汉,却是完整继承了秦的制度!刘邦和萧何搬走了大秦帝国的典籍档案,用改进的更完善的“秦法”,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辉煌壮阔的王朝——汉。
我们今天的“全国一盘棋”、“帮扶贫困地区”、“大规模基础建设”……在历史上,是有思想根源的。
欧洲到近代都没有做到的事情,秦2000多年前就做到了,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制度认同,秦有万世不朽之功。
公知们最喜欢骂“秦制”,实际上他们对历史上的“秦制”一无所知,也从未客观研究过“秦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他们根本不知道,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根基,就建立在“秦制”上。
“百代皆行秦政制,万年咸用始皇心”。
教员说过:“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
如果一个21世纪的中国人,还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我是怀疑你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你不可能不明白你一生享受的基础建设、高铁、高速公路、水、电、天然气、物流运输、扶贫专项资金、义务教育、助学贷款、医疗保障、社会服务、公共安全是从哪里来的吧?
当然,“知鸦”通识课的指向太明显了,这个视频就是纯纯的坏,她说的是“秦国”,影射的却是“中国”。
有人查了“知鸦”背后的资本,是一家叫做“北京小鸦科技有限公司”,其中的一家大股东,叫做“源知码”,而它的法人代表,叫做“郭玉闪”!
这个名字,一定能勾起不少人的记忆。
郭玉闪,男,1977年生,福建莆田人,北大政治经济学硕士毕业,“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创始人,理事,所长。
2014年10月,郭玉闪因寻衅滋事罪被北京公安局刑事拘留。
在郭玉闪非法经营案立案期间,经依法侦查查明:“自2007年3月起,郭玉闪成立北京传知行公司,利用德国博尔、诺曼、美国CIPE、加拿大PI等境内外基金会、非政府组织及美国使馆的资金支持,散播研究中国体制等非法文宣制书发送,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移送起诉。”
几年前,郭玉闪还开过一个非法培训机构,叫做“总学馆”,教育行游的名义,开展一年三次,一次五天的名师指导,每位学员收费58000元。而“总学馆”所请的名师,也都是网络上的“老熟人”......这群人凑在一起,味儿就特别冲!
现在我们发现,无论是新一代的“知识网红”,还是旧时代的“公知”,其实他们都是一根线上的蚂蚱,是批量制造出来的伥鬼,这条线,一直攥在一只看不见的黑手上。
它们没有消失,它们只是暂时蛰伏,然后等大众的记忆冷却,然后改头换面再登场,披上“科普”的画皮继续蛊惑众生。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欢迎转发分享到群聊或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看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