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明天就是世界末日,可哪有这么便宜的好事
一周里面,你最想炸掉哪一天?
对很多人来说,应该是周一吧,不想起床,不想工作,休息总是比干活愉快。
为了增添周一(也就是今天)的趣味性,我们专门为大家准备了一期“世界末日”歌单,希望用音乐对冲周一的毁灭性,好让下一个周末快点到来。
本期歌单来自主讲人马世芳,此前,他曾推出“献给前任情人的婚礼歌单”,大获好评。但“世界末日”有些不一样,毕竟是“最后一天”,总要听听那些最贴近自己内心的、最珍惜的音乐。
周一快乐。收听快乐。🎵
讲述 | 马世芳 来源 | 《耳边风:马世芳的音乐时光机》
(文字经删减编辑)
01.
《恋恋风尘》电影原声带
假如剩下的时间还够我听几张完整的专辑,首先要完整再从头到尾听完一遍的,是我个人心目中非常重要的作品,1986年陈明章和许景淳为侯孝贤的电影《恋恋风尘》做的电影原声带。
1986年陈明章和许景淳在录音室里完成了电影配乐,侯孝贤只拿了其中短短几分钟放在电影里面,就让《恋恋风尘》的配乐成为台湾第一次因为电影配乐而拿下国际影展奖项的作品,当时是在法国的南特影展。
当时侯孝贤没有用到的配乐,那些美丽绝伦的音乐,要等七年之后才终于正式发行原声专辑。要不是侯孝贤的摄影助理陈怀恩留了一份母带备份放在自己家,这个世界差一点就要永远失去这些我心目中最动人的音乐了。
1993年,许景淳邀请已经是大师级的音乐人陈扬担任这批七年前的录音的后期制作,把原本音质不太理想的工作带变成了发烧级的唱片。在电影上映之后七年,这张原声带拿下了第五届金曲奖的“最佳录音”和“最佳演奏专辑”,而陈明章和许景淳还有陈扬,共同拿下了“最佳演奏专辑制作人”的金曲奖。
《恋恋风尘》
说真的,这些奖项的肯定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重要,甚至于我会觉得,这些音乐已经远远越过了侯孝贤的那部经典电影里面的那些经典镜头。这些音乐,它自成一个世界,那个世界里,有风有雨,那个世界里,一切的悲伤都是圆满的。
02.
Keith Jarrett 1975年演奏会实况
假如明天就是世界末日,听完了《恋恋风尘》这张专辑,还要再听一整张的专辑的话,我会从唱片架上拿出美国爵士钢琴家Keith Jarrett 1975年的演奏会实况录音。
这是爵士音乐史上最畅销的独奏专辑,当年发行的时候,黑胶唱片有两张唱片的篇幅,全长66分钟。是的,假如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会非常乐意挪出66分钟给这张了不起的专辑。
1975年1月24号接近午夜,已经两天没睡觉的钢琴家Keith Jarrett,也没吃任何东西,饿着肚子走上了德国科隆歌剧院的舞台。他的心情坏得不得了,因为这场音乐会的主办人是一个17岁的学生,他搞错了Keith Jarrett指定的贝森朵夫钢琴。
现场只有一台比较小的钢琴,是平常拿来排练用的,那台钢琴年久失修,状况不太理想,不但钢琴的音没有调准,琴键相对比较薄弱无力,而且踏板也坏掉了。
本来Keith Jarrett看到这个状况根本要罢演,都不要上台了,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在这种条件之下给出任何像样的演出。但是那天的门票全部卖光光了。左思右想,他最后决定还是不顾一切地上台:我们看着办吧。
《海上钢琴师》
这天晚上,直到坐在钢琴前面、伸出双手之前,他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弹出什么。他用尽了一切手段对付这台该死的钢琴,有时候温柔地抚摸它,有时候凶暴地攻击它,他在有限的空间里回旋、攀升、飞翔、荡开、落地,然后再一次地回旋、攀升、飞翔、荡开……一个多小时之后,他完成了这一场演出,也完成了一场爵士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即兴实况之一。
多年后的现在,他在科隆音乐会即兴弹出的这些段落,不但出版了各种各样的乐谱,被一再地翻玩、改编、致敬,用不同的乐器重新诠释,也变成了每一个爵士钢琴家的必修课。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1975年1月24号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Keith Jarrett他在对付那一台糟糕的钢琴的时候,居然就这样进入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能够逼视灵魂最深最高的地方的光芒。
03.
专辑《轻快的生活》
就算先不去想世界末日的问题吧,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迷茫和焦虑的时候,会经历忧郁和低潮,有过仓皇失措的感觉。我常常说,音乐没有办法帮我们解决什么人生的问题,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但是音乐可以让你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你自己懂得这种仓皇失措,不是只有你经历过这种迷茫和焦虑。
音乐不见得能够像很多人说的“疗愈”,真的能够治疗什么,但是音乐有时候可以是非常有效的陪伴。音乐有时候不能提供答案,但是却能让我们愿意面对问题。
《恋恋风尘》
每次碰到这种焦躁不安的时刻,我总是会像反射动作一样,找出2011年阿美族歌手以莉高露的第一张个人专辑《轻快的生活》,从头到尾听一遍。
2012年,这张专辑在金曲奖拿下了“最佳新人”、“最佳原住民语歌手”跟“最佳原住民语专辑”三项大奖。但是就跟我刚才说的一样,这些奖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重要,这张专辑,我认为是21世纪台湾原创音乐历史上,可能最让我惊喜、最让我感动的歌手出道的专辑。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听这张专辑,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以莉高露的这些歌,像是在悠悠地唱给自己听,我们倒像是闯进她梦里的不速之客。一遍一遍按着PLAY,一面窥探着一幅一幅埋在记忆深处的风景——那是开天辟地之初才能有的天真和敞亮。貌似清浅,其实静水流深,令人敬畏。”
经过了十多年,现在每次听这张专辑,都还是好像跌进了一条梦里的河,一条闪闪发光的河,就让河水这样带着我漂啊漂啊,漂到自己心里最深最深的那个地方。
是谁在唱歌 这样的微弱
我看着你的脸 什么也没说
点灯的路人 打扰黑夜的宁静
你说 只是路过 只是路过
是谁在敲门 陌生的脸孔
我看着你的脸 什么也没说
迷人的花香 在指尖上停留
你说 只是路过 只是路过
不要再问 不必再说
我的世界 你的生活
不要去想 不要去懂
全部都拿走
——以莉·高露《路过》
04.
《Surf's Up》
接下来我要放的音乐是一个短短的两分钟的片段,但是是我最珍惜的声音记录之一。
1967年4月25号,美国的CBS电视台播出了一档一个小时的节目,节目名称叫做《Inside Pop: The Rock Revolution》,大概可以翻译成《深入流行音乐:摇滚革命》。
这个节目由当时年近五十岁的指挥大师伯恩斯坦主持,这位德高望重的古典乐界的巨人,他居然来主持一档探讨摇滚乐的电视节目,这个真的是破天荒的事情。而且这个节目是美国的电视历史上第一次用严肃的、认真的态度,把横扫青年世代的摇滚乐当成一门新兴的艺术创作形式来仔细地探讨。
节目里有一段画面,是摄影小组去拍摄The Beach Boys的主唱兼团长Brian Wilson在录音室里弹着钢琴,自弹自唱一首他刚写好的歌。当时Brian Wilson正在制作他的下一张专辑《Smile》,原本预计要在1967年发行的《Smile》专辑,出版时间一再延后。
尽管每个听过这张专辑半成品的人都说,那是他们听过最最美丽的音乐、最最了不起的作品,但是最后Brian Wilson放弃了这张专辑的企划,而且,他自己因为过于巨大的压力而精神崩溃,甚至不止一次。
《爆裂鼓手》
未完成的《Smile》专辑,从此变成了西方流行音乐史上的传奇。没有想到,要再过37年,到了2004年,Brian Wilson终于完成了《Smile》,而且大获好评,大获成功。Brian Wilson战胜心魔、完成这张专辑的故事,是流行音乐历史上最让人感动的故事之一。
回到1967年, Brian Wilson当时在录音室里弹着一台钢琴,唱他刚写好的这首歌,歌名叫做《Surf's Up》,意思就是“不再冲浪了”。
为什么歌名叫做《不再冲浪了》?歌词完全没有提到冲浪的事情。就是因为The Beach Boys这个乐团,早期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加州的阳光和冲浪的意象。但是随着他们的音乐越来越成熟,歌词主题也越来越不一样,这首歌等于是告诉听众说,我们这个乐团不会再唱冲浪的歌了,我们的世界观已经不一样了。
这首歌的歌词是Van Dyke Parks写的,它的语言密度非常高,用的是一种像织锦画一样的意象绵密的语言。歌词大意是说,主角参加一场演唱会,在音乐里得到了救赎,得到了灵光跟神启的经验。
在《Inside Pop: The Rock Revolution》这个节目里,Brian Wilson弹着钢琴的时候,节目制作人录制了一段旁白,盛赞这首歌,说它精巧复杂,尽管晦涩难解,却美丽而诗意。
他还形容这样的作品,能够体现现在流行音乐潮流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也是许多年轻音乐家都看见了的,它象征着我们即将迎接的时代的变化。他盛赞Brian Wilson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
这样的盛赞,据说Brian Wilson看了这个电视节目之后,他发现众人对他的期待太高太高,他真的承受不起。他的焦虑越来越严重,恐慌症也发作了。这个节目给他的光环,居然变成促成他精神崩溃的压力来源之一。
《爆裂鼓手》
Brian Wilson真的有一颗美丽而脆弱的心,他也是西方流行音乐史上最令人心疼的天才吧。幸好他最后战胜了心魔,到现在这么大岁数了,还在持续地演出跟创作。
所以接下来我要播放的这段音乐,就来自1967年,电视摄影团队在Brian Wilson的录音室里录下他弹钢琴,自弹自唱《Surf's Up》这首歌的实况。这首歌要再过好几年才会由The Beach Boys正式录音发行。它确实是一首美丽不可方物的歌,但是这一段钢琴自弹自唱的记录,在我心目中是无法取代的。
05.
《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
假如只能选一首歌来和这个世界告别,我心目中最合适的选择,当然是Bob Dylan的《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这可能是假如你逼我只能选一首我最喜欢的Bob Dylan的歌,我大概没有办法,只好选这一首。
这首歌最早收录在1965年的《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专辑里,但是我这些年听了非常非常多Bob Dylan历年来在各种各样不同的场合演唱这首歌的实况录音,Bob Dylan从来不会在舞台上用完全一样的方式重复演唱同一首歌,所以这首歌会在舞台上变化出各种各样原来无法想象的样子。
我最喜欢的《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的版本,来自他1966年的巡回演唱。
关于Bob Dylan 1966年的世界巡回演出,现在已经是西方摇滚乐历史上神话级的传说。我曾经写过长文章,也做过节目来介绍那个系列的巡回,以及它对西方流行音乐史乃至于西方青年文化带来的影响。
今天,我只想请你听一听,1966年世界巡回演出系列来到了最后一站,也就是伦敦的皇家亚伯厅(The Royal Albert Hall)这个传奇的场馆,时间是1966年5月27日。
这场演出真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因为在这之后他结束了巡回,回到自己的美国家种,短暂休息。但就在他打算展开下一个系列的巡回演出之前,他出了一场非常严重的摩托车车祸,躺在医院休养了很长的时间,取消了之后所有的演出行程。当他再次要踏上巡回演出的舞台,已经是1974年,也就是要八年之后了,所以这真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没有方向的家》
而且Bob Dylan要是没有出那场摩托车车祸,他很可能会嗑药死在巡回演出的路上,因为那段时间,他真的是好像没有明天一样地在摧残自己的身体、透支自己的光阴。
所以不得不说那场车祸在某种程度上帮他保住了一条命,没有让Bob Dylan在25岁这一年就成为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殉道者,让他可以活到现在,八十多岁了还可以全世界巡回演出,还拿了诺贝尔文学奖。
1966年5月27号的这场实况录音,当年原始的盘带可能没有留下来,大概只有刻成唱片的试听片,当时是大概留给内部去参考用的记录。所以现在能够听到的录音,也是多年后,前几年才终于正式出土。它是单声道的录音,而且带着炒豆子的唱片瑕疵的声音,但是这真的不重要,因为那场演出实在太惊人了。
我自己是在这个演出实况正式发行之前许多年,就已经通过乐迷之间的社群联结,找到了一张所谓的Bootleg,就是地下流传的未经正式授权发表的录音。我第一次听那张Bootleg的时候,简直不知道如何用言语形容心中的那种震撼。
当时我听到的录音品质有非常大的回音的效果,而且声音不是那么的清楚,颗粒不是那么的清楚。但是当Bob Dylan吹起这首歌里面的口琴独奏,我全身的汗毛都竖起来。
《没有方向的家》
Bob Dylan的口琴吹起来的时候,几乎感觉到他一路要奔向文明的荒凉的尽头。那样的苍凉,那样的虚无,那样的残酷,但是又那么的美丽。
我们只能想象,25岁的Bob Dylan他苍白瘦削的身影站在伦敦Royal Albert Hall的舞台上,弹着木吉他,脖子上架着口琴,吹出这样的声音的时候,他的脑中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或许那不是我们应该看到的风景,或许那就是世界末日的风景,也不一定。
06.
《The End》
真的来到最后的时刻了,那么就拿出The Beatles的《Abbey Road》这张专辑吧,我会直接翻到B面,从大组曲开始放起,一直放到最后的这首歌《The End》。
我曾经深深地相信,The Beatles在《Abbey Road》B面的组曲,是流行音乐史上不可能超越的巅峰成就。当然,在我又听了很多很多的唱片之后,现在不会这么肯定地说这样的话了,我甚至不会说《Abbey Road》B面的组曲是完全百分之百完美的音乐。但是它仍然是深藏在我心里最柔软的那个角落,最珍惜的音乐之一。
当时,这张专辑录音录到整个组曲的结尾,The Beatles自己心知肚明,这个乐团大概正在录制他们的最后一张作品了,之后大概没有什么机会四个哥们儿在一起继续做音乐了。于是他们决定要给这张专辑一个华丽的结尾,他们要让每一个团员都有一段独奏的机会。
《披头士乐队:回归》
我们知道,The Beatles的鼓手Ringo Starr是最讨厌打鼓的独奏的,所以哥们儿好不容易说服他,而且在他打鼓的时候还是跟着他一块弹琴。Ringo那段鼓的独奏,是后来把其他几个乐手的吉他都拉掉,只剩下他的鼓,有点像是半哄半骗地让他打了一段The Beatles唯一的鼓的solo。
接下来,Paul McCartney,George Harrison跟John Lennon,三个人背起他们的电吉他,轮流独奏。三个人轮番独奏,这样车轮大战了好几回合,才进入整张专辑真正的结尾。
他们最后唱的这句歌词,也是The Beatles他们在录音室制作的最后一张专辑的最后一首歌的最后一句歌词,也是整个The Beatles神话的句点:
“And in the end, 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 you make.”
我是这样理解这几句歌词的:到最后,你所接受的爱就等同于你所创造的爱。
这几句像神谕一样的歌词,从16岁那年就烙印在我的脑海,直到现在我还是常常在想,这几行歌词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用love这个字来为世界送行,好像也不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