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了!2岁女童被爸爸拎脚脖倒挂窗外惩罚,就为这点破事……
爸爸拎着两岁女儿的脚,把她倒挂在二楼窗外。
这样一个几乎可以等同于“虐童”的行为,只是因为孩子没在卫生间小便。
网友发布的视频只有十几秒,但拍摄者称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三分钟,直到另一位阿姨大声制止,这个爸爸才罢休。
在这两三分钟的时间里,孩子早就被吓得大哭,身上的小背心也滑落大半。
她连声喊着“爸爸”“爸爸”,却只换来一句不耐烦的“不要吵”。
这样“惩罚”女儿还不够,爸爸又大声教训道:
“为什么不去厕所尿?”
“你在家里转圈能尿出来吗?”
视频引发热议后,当地妇联介入,后有媒体报道称,当地妇联给小朋友做了心理安慰,并对家长进行了批评教育。
网友们的态度也很一致:“过激”“病态”“极端”“虐待”……
其实最近没少看到类似的新闻。
比如这位,希望孩子写字漂亮点,就用笔戳他手背,戳到笔尖扎进去为止……
而这位呢,好像是给大家分享经验一样,铁丝要挑“不细不粗”的……
评论区有人劝阻,说这样会给孩子留下阴影,这位家长随即解释说自己心里有数,“没下死手”。
还有人要求孩子在客厅罚跪的同时扇自己耳光,扇耳光的力度要能让在卧室的爸爸听到响声。
披着“惩罚”的外衣,嘴上念叨着“长记性”“为你好”,看似是出于爱,做出的行为却是反教育的,让孩子备受伤害。
当然,并非只有像前文案例中那样“极端”的才能被称作是严厉教育,就算形式、手段、程度有所不同,但其本质目的都是利用恐惧或者羞耻感让孩子服从,强制把孩子改造成父母所期望的样子。
尹建莉老师曾说:
“严厉教育像一把刀子,肯定会让孩子受伤。家长可以在一夜之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扔下刀子,但孩子身上的伤不会在一夜之间痊愈,它需要时间,而且有可能落下疤痕。”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曾分享过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严厉教育会酿出何种悲剧……
案例中的她,年近四十还没结婚,同时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她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说拜都是小学教师的爸妈所赐,她很小的时候就会背很多古诗词了,也读了不少课外书,聪明伶俐,上学后成绩一直不错。
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或许源头在她5岁那年的一次尿床。
那天早上爸妈非常震惊,一直强调她2岁以后就不再尿床了,怎么越活越倒退了……念叨了半天,小丫头早被臊得抬不起头,结果越怕晚上越睡不着觉,后半夜好不容易睡过去,结果早上一起来,又尿床了。
爸妈觉得小丫头是故意尿床来气他们。妈妈一边抱着湿褥子一边骂她:“这么大孩子还尿床,被别人看见多丢人!”爸爸则板着脸警告她:“再一再二不再三,这两次尿床我都可以原谅你,下次我就对你不客气了!”
在羞耻感和恐惧感的双重作用下,这天晚上她又失眠了,直到后半夜,困得实在坚持不住,才沉沉睡去。早上胆战心惊地睁开眼,完了,又尿床了!
爸妈这下彻底生气了,狠厉地打她、责骂她,甚至连她晚上吃饭喝水的权利一并剥夺。
也是从这时起,她隔三差五就会尿床,爸妈越是想要通过打骂来让女儿克服这个问题,她的尿床就越难以解决。爸妈又带她看医生,中药西药都没少吃,直到她成年,也时常会尿床。
这件事,几乎完全改写了她的人生。
明明高考考得很好,却因为不敢住集体宿舍,选择了当地一所普通学校,为的是天天晚上都能回家;恋爱自然也是不敢谈的,自卑是她心里怎么也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工作以后勉强谈了两个男朋友,却都因为被对方发现她尿床以后分了手。
结束第二段恋情时,她割腕自杀,获救后出院回家那天,终于忍不住对爸妈爆发了积压在心底多年的种种情绪。
她一直以为自己的尿床,是泌尿系统的慢性病,是生理问题,直到上大学后才慢慢发现,很有可能是爸妈过于紧张以及严厉打骂造成的心理问题。
其实在漫长的岁月里,爸妈对这件事多少也有所察觉,在女儿情绪爆发之后,他们虽然没有正面道歉,但也无言地流了几天泪,好像一下子苍老了不少。
女儿把情绪宣泄出去,又看到爸妈悔恨的样子,心里松快了不少,尿床的毛病居然奇迹般地好转起来,发生的频率和次数都在减少。
但她过往的人生没法再重来了,周围的亲朋好友都知道她是个“一把年纪还在尿床”的人,“她像一个脸上被刺字的囚犯”,为了能让自己稍微活得自在些,迫不得已三十多岁成为了“北漂”。
但那么多年的自卑和抑郁是不可能瞬时消散的,快节奏、高负荷的工作又给她岌岌可危的生活加了一把稻草。她对爱情和婚姻完全失去兴趣,开始靠安眠药和抑郁药过活。
她说知道自己不会再去自杀,但一想到,即便六十岁自然去世,也还要活二十多年,“实在是太难熬了”。
五岁尿床,包括前文两岁女童没去卫生间,说破天去,也都算不得什么大事,但爸妈却都选择了非常严厉、粗暴的方式来对待。
结果也摆在这儿了,问题不仅解决不了,还会给孩子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和心理创伤,甚至毁掉TA的一生。
如果时间往回倒转,五岁的她所在的那天早上、两岁的她所在的那个下午,爸爸妈妈摸摸她的头,笑着刮刮鼻子,一家人嘻嘻哈哈地一起拖地、洗床单、晒褥子,或许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也不会再有后来的“案例”和“新闻”。
如果父母能用轻松愉快的态度看待孩子的“过错”,家庭氛围又会如何呢?
英国报姐曾经搬运过国外博主Kat的一条视频,主题是“拥有个对你不严厉的父母是种什么体验”。
视频里博主一人分饰多个角色,有一个场景是母女俩分别在桌子上忙自己的事。
女儿剪书本纸张时,不小心把夹在里面的有线耳机也剪断了。她察觉手感不对的瞬间愣了一下,妈妈抬眼就看见女儿从纸张里抽出断成两截的耳机线……
妈妈语气里带着点不确定:“那是我的耳机吗?”
女儿也迟疑了下,盯着耳机线说:“嗯……它们刚刚还是来着……”
妈妈脸上表情很困惑:“你到底怎么……”
话音没落妈妈没忍住笑出声,女儿也跟着笑起来,手上还调皮地又展示了下耳机线一分为二的过程。
母女俩相视笑了好一会儿,直到女儿起身说“我去给你拿个新的”,这事就结束了。
屏幕前的我心情像坐了次过山车:
女儿抽出耳机线、妈妈问“你怎么(弄成这样)”时,我心里有根弦突然绷紧,似乎是要提前准备好应对预想中劈头盖脸的数落和指责;
然而妈妈突然的笑让我愣了一下,直到女儿也毫无压力地笑时,我才觉得松了口气,好像跟着卸下了满身防备一样。
母女俩松弛又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其实也推翻了屏幕这头的我的思维定式,是啊,多大点事儿呢?
耳机线断了再买一个就是了,必须要吼孩子一顿、打孩子几下才能“长记性”吗?我生气发火、她害怕落泪,就一定能“下次不犯”吗?
一根耳机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情绪愉快相比,哪个更重要?
大大小小的错误我们也犯过不少,上学时忘记带作业本、上班时闹钟没响睡过了头……
谁都不是故意的,谁也没有因为那个“错误”就停滞不前,我们仍然好好地长大成人了。就算当时看起来比天大的事情,多年以后再回头看,不过如此而已。
父母在那个当下选择“一笑而过”,并非是纵容孩子,而是给予孩子理解和尊重,用实际行动教会孩子宽容和豁达。不是一定要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怒吼与眼泪齐飞才能教育孩子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你的爱中,在你的尊重中,在你的理解中,孩子自己会长成他最好的样子。
不仅学习到育儿的智慧,也能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修为之道。
作者介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