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被迫躺平族”:只拿钱不干活,我却更焦虑了
“他们或多或少知道,这种状态不会长久,总有结束的那天。”
奈特是一家美国金融科技公司的运营部职员,理论上,他每周需要工作40个小时,实际上,他每天的工作时间连1个小时都不到。
“我对干活本身没意见,但问题是没有人给我派活。”
美国职场中,奈特并不孤单,有一群和他相似的人,意外跌进了被迫躺平的尴尬处境。他们一边享受着被雇主“遗忘”的自由,一边经历着内心煎熬,担心自己终有一日会与社会脱节,或者技能退步,失去竞争力。
“我感觉自己被落下了,有时希望可以跳槽到另一家公司。”
查理的公司采用混合工作制,一周有三天时间坐班,两天时间居家办公。居家办公时,他几乎不需要做任何工作。坐班同样清闲,以至于他可以每天在办公室阅读两章小说并安心地睡个午觉。因为采用混合工作制,办公室一般也很空,不存在“同辈压力”。
“我甚至希望被裁,然后拿到一个很好的离职赔偿,改变现在的工作和心态。”
很多被迫躺平族存在着同样的焦虑。论坛上,一位工程师称,在享受一段时间小工作量带来的自由后,他忽然发现忘记了某项工作的具体操作步骤。现在,哪怕是在家躺平,他也会刻意给自己安排一些练习,以免让技术变得生疏。
另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事务代表写道,她每天只用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全天的任务,虽然很安逸,但经常觉得内心不安。
“整天无所事事让我觉得工作缺乏价值感。”
“他们或多或少知道,这种状态不会长久,总有结束的那天。”
格林表示,该群体还可能面临社交压力,尤其是在身边同事都工作过劳的情况下,他们更有可能为自己招来怨恨。为了不被排挤,奈特每月都会参加公司组织的社交活动,并努力和同事们搞好关系。好在,大家目前看起来都很喜欢他。
“我以前努力工作过,后来发现不值得。”
由于缺乏直接监管,远程或居家工作让躺平变得更加容易。而且因为在家躺平十分舒坦,所以人一旦陷进这种状态,便很难主动从中抽离。诚然,被迫躺平者只占远程办公群体中的极小比例,但专家大胆预测,未来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增加,因为越来越多美国公司都更加倾向于居家办公了。
斯坦福大学专门研究远程工作的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布罗姆向CNBC梳理道:
2019年,美国只有5%的全职工作支持居家办公,到了2020年4月和5月,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一比例骤然上升至60%。这也就是说,仅用两个月时间,支持居家办公的岗位增长数量,几乎与过去40年间的增长量持平。
在美国正式宣布结束新冠疫情“国家紧急状态”后,这一比例又渐渐回落并稳定在25%左右。虽然经历了大幅下降,布罗姆强调,同2019年比这仍旧相当可观,相当于增长了四倍。
“被迫躺平者的上司不是与基层过于脱节,就是领导能力差,不知道如何进行改变。当然,有些老板认为只要公司整体上是盈利的,就没必要理睬细枝末节的事。”
还有一种可能是“中层领导”的消失——这也是美国企业的新趋势。过去几年里,Meta将不少中层管理人员降为基层产出者,使人员架构变得更扁平。马斯克也曾要求中层管理者亲自编写代码,“做些真正有意义的事”。但问题在于,中层领导消失后,高层往往不能和基层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因此失去对基层的监督,造成被动躺平。
“虽然我有时感到内疚,但告诉一家跨国企业如何管理员工,并不是我的工作。”
鲍勃说。对此,躺平(quiet quitting)一词的发明者、知名招聘专家布莱恩·克利里表示认同,“归根到底,被迫躺平是公司、领导的责任,他们应该知道谁在做什么,产出在哪里。”
“我最近听说了一个叫‘quiet quitting’的词,它并不是指真的辞掉工作,而是指放弃想要超越一切的想法。你仍在打卡上班,但不再相信工作必须是你的生活,因为事实不是这样,你作为人的价值不应该被劳动力所定义。”
视频发布将近两周后,《卫报》刊登了题为“为什么全球都在流行做最少的工作”的文章,几天后,《华尔街日报》同样跟进报道了此事。但引发最多讨论和骂战的还是CNBC嘉宾凯文·奥利里,他在节目中批评躺平者是loser(失败者),并指这种风潮“比新冠病毒还可怕”。
- 今日话题 -
如果有机会可以躺平,
你选择趟还是不趟?
—
欢迎在下方留言区互动
独家福利
北美留学生 X 爱奇艺
戳这里关注我们👇,留学路上一起成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