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InsDaily全新推出的社会观察栏目——「重启人生」。
每期将针对一个社会话题,邀请一位或一组素人嘉宾,聊一聊TA们面临的困扰与焦虑,TA们如何通过后天的选择或改变,来实现家庭、职场、婚姻、甚至人生的“重启”。
没有一路开挂,没有逆天改命,有的只是普通人不愿向生活妥协的坚持和努力: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第一期,我们想聊一聊「中年职场危机」。
35岁中年危机,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一个职场人的头上:
在职的,开始陷入瓶颈期,时刻焦虑着明天和裁员哪个先来;被迫“毕业”的,求职屡屡碰壁,才发现已经被市场无情抛弃; 但中年转行,相当于重启人生,需要面临巨大的沉没成本和诸多的不确定。为此,我们找到四位「大龄转行」的中年人,采访了他们的经历:花7年时间从空姐转行成为律师的@Meow;
放弃80万年薪在家写书一年0收入的@Felix;
报社衰落被迫转行成为一名老师的@兰兰;
互联网打工20载后跑到乡下开民宿的@宁缺;
什么契机让他们决定转行?转行过程顺利吗,转行后的生活和想象中一样吗?“大龄转行”,他们后悔了吗?以下是他们的讲述,或许,大家能从他们的故事中,获得一些勇气和启发——两年前,33岁的我中年转行,进入律所成为了一名律师助理,下个月底,就可以升级成实习律师,离我的终极目标——执业律师又近了一步。高中时其实学习成绩还不错,就读于江苏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看到中国民航大学来招乘务,那时对空姐这个职业有无限滤镜,觉得可以全世界去玩,毫不犹豫报了名。后来才知道,想当空姐不一定要学空乘啊,什么专业都可以!而且我当时的分数比它们的录取线高了200多分,完全可以上一个正常的本科。为这事,当时可把我爸气得不轻。
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趁着工作机会,我满世界玩了一圈,意大利、韩国、日本、法国、美国......粗略算一下,去了差不多30几个国家!坦白讲,外航的工资待遇还不错,时间也相对宽松,这份工作做得还是挺开心的。在卡航一飞就是四年。世界看过了,玩得也差不多了,我开始想着学点什么东西,以后转行可以做一些专业强、不可替代的工作。
最终决定去读研,理科不好,只能考文科,2013年我考上了一所211大学的法学研究生。
毕业后,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非法本、无经验,光拿着一个法学的研究生毕业证,根本找不到律师相关的工作。又在澳门航空飞了1年,日本航空飞了5年,在此期间我通过了法考,开始“骑驴找马”看机会,但始终没能迈出那一步。2020年,疫情来了,很多航线停飞, 每月只能拿很少的基本工资。爸妈也在劝我转行,觉得一个女孩子天天飞不踏实、不放心。再加上我马上33岁,年龄越大转行越难,种种原因的倒逼之下,我想,是时候跳出舒适圈了!•下班后备考法考,猫陪着Meow看书到深夜大家都知道,律师这个行业很看重学历,上海的律所尤其卷,能进所的要么是根正苗红的五院四系,要么是海归。
知名律所想都别想,压根进不去,要我的不知名小所吧,只能给到4k、5k的工资,以上海的消费水平根本没法生活。我只能曲线救国,先去了一家投资咨询公司当法务,至少跳出了航空业,也能慢慢积累一些经验。半年之后,我终于进入律所,至此,才算是正式入行了!目前作为律师助理,学习一些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非上市公司的并购、公司IPO、上市公司再融资和重组之类,团队的小伙伴比较nice,每天都在飞速学习和成长。当空姐时要不长时间站着要不疯狂走路,那时就想找时间能坐一会儿;现在每天从早坐到晚,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而且更忙了,以前飞完航班就下班了,剩下的时间都是自己的,现在加班是日常,每天下班到家就十点了,还随时可能会被同事和客户cue。2年的律师助理,之后挂牌实习律师,还得继续熬1年半......整个转行的过程,漫长而艰难,但至少,我一步一步在走了!回看这一路,当空姐、重新读研、在职法考、转行,确实没少折腾。但我珍惜并且从不后悔每一段经历,我始终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很多打工人都梦想着,能做一份“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工作。但如果这份工作,赚不到钱,你还愿意吗?
我现在的工作就是这样。
去年年底,33岁的我辞去干了八年的电商,开始全职在家写作。
目前出了四本书,正在写第五本。但基本都是“为爱发电”,收入有,但不多,还不够维持日常生活。
辞职之前,我在一家国内排名前列的电商代运营公司担任运营总监,带领超50人的团队,年薪接近百万,也曾风光一时;
但累也是真的累,最多时要管理五个不同品牌的代运营,对脑力和精力都是巨大的消耗,工作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个人时间。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一直持续了6年,中间还出了个小插曲:17年我体检显示肾脏有异常,结果确诊了IGA肾病3期。
这个病说起来很复杂,目前医学上没有根治的办法,只能终身吃药,延缓病情恶化进程。但平日里只要不把自己当病人,还是可以活得跟正常人差不多。所以即使当时主治大夫明确说“如果你还想多活几年,就趁早转行”,我还是没舍得辞职。直到去年,体力和精力明显跟不上,心态也出现了问题,思虑再三,我选择了离职。按照杰克·韦尔奇的“命运之域”理论,我想了想自己“最喜欢的事”和“最擅长的事”,二者的交叉点给我指明了方向——是的,如果有一件事情,能够让我作为下半辈子的职业的话,那么一定是写作。
这并不是一瞬间冒出的想法,很俗套地说,从小,我就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小时候家里穷,我时不时会跟着长辈出去捡些破烂换钱,经常会捡到别人不要的破书。有些有上册没下册,有些会缺页,还有一些放到今天估计都出版不了......但这些书籍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如此宝贵。同龄的小伙伴在看动漫、打电脑游戏的时候,阅读,成了我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阅读时我常常会去脑补:那些缺失的页码讲了什么?那些我没有看到最后的书籍,结局是什么?久而久之,自己就对写作充满了热情。也拿了不少作文比赛的奖,但我深知,这碗饭不是那么好吃的。所以后来我还是遵循绝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人生轨迹:读书、升学、毕业、打工,一步步朝上爬,也确实通过工作改善了家庭条件。工作后阅读的习惯被我保持了下来,每年的读书量基本是20本。让我重拾梦想决定写作的契机,是麦家老师的一段话。他在接受樊登先生关于《人生海海》这本书的专访时,谈及了自己成为一名作家的心路历程,大意是:不管怎么样,先把笔拿起来,先写。只有先写了,才知道自己能不能写好,能不能继续写下去。这段话对我的触动很大。既然自己有梦想,为什么不去试试呢?成不成,行不行,至少要先迈出那一步才能知道。我写的第一本书叫《书报亭》,主题是关爱孤寡老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一共26.6万字。当时还冲到了豆瓣文艺频道连载榜NO.1和完结榜NO.1,获得了文艺频道重磅推荐,读者的反馈也不错。最大的好处,我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家人和孩子。我本身是一个很恋家的人,这对于我来说,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享受。我每天能写8000字左右,灵感迸发的时候一天能写1万字,目前已经完结了四本书,最近连载的一本,是写卧底警察的。大概也能看出来,我写的类型还是偏向传统出版物,更小众一些。我当然知道重生文、打脸、异能之类的网文更受欢迎,但我不想生产“快餐文学”。但小众的同时,也限制死了读者群。一年下来,没赚到什么钱,基本都是“为爱发电”。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我也在给一些公司做顾问类的工作。算了下目前的积蓄,大概还够维持两到三年的全职写作。或许未来,我也会尝试去写一些大众喜欢的故事形式,你可以说这是向世俗妥协的一种方式,但在“活得好”之前,我也需要先“活下去”。钱很重要,但我始终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东西,比钱重要得多。PS:Felix现在在番茄小说连载,笔名“风欲来”,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下位置挺偏,不在核心景区,但风景很不错,抬头见山,低头有湖。忙碌的时候接待客人,空闲之余就遛遛狗、看看书。听起来是不是还挺岁月静好? 且慢,让我来给你们破除一下滤镜。 进入民宿业之前,我的职业生涯基本都是围绕互联网:大学学的是IT,毕业后先后在Cisco(思科)、Dell(戴尔)、阿里等大厂任职,之后又跳到了传统企业,负责互联网转型。到了17、18年那会,人生步入不惑之年,也没什么特别的契机吧,就是觉得该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了。•民宿的泳池我年轻时很喜欢旅游,游历过国内外不少地方,加上我的爱人在酒店旅游行业工作了20年,自然就想到了开民宿!我们抵押了上海的一套房,再加上朋友圈众筹,很快凑够了启动资金。歪个楼,我给民宿取名叫「得舍」,不少人可能以为蕴含着什么人生大智慧。其实是“得瑟”的谐音,哈哈没想到吧。那时拿着近8位数的资金,春风得意准备大干一场,很是得瑟。但从0~1建一家民宿的难度,还是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基建第一天,工人受伤;开工两个月,被举报违建不得不停工;期间还有各种断水断电......装修就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19年底,证件还没下来,想着先试营业,结果被举报又停了,还有诸如水淹餐厅等层出不穷的意外。总之,历经两年装修+熬过三年疫情+不断再建设,才有了民宿如今的样子。嗯,别说回本了,贷款到现在还没还完。但好在,今年以来,一切都在慢慢复苏~
远离都市的喧嚣,与山川同呼吸,与日月齐入眠,终于可以放慢节奏认真生活。同时以民宿为载体,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又不至于和外界断联。 人生有舍才有得,我和爱人舍弃了大城市的繁华和便利,得到了乡村的新鲜空气和自然风光;舍弃了更多的物质追求,得到了平和富足的内心世界;舍弃了生孩子这个选项(我们是丁克夫妻),得到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与自己相处、去丰富人生体验。不仅工作如此,人生亦如此。每个阶段想好自己最想要的,然后全身心投入,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内心想做的事。大学本科学的英语,还去法国读了硕士。回国后,偶然的机会进了报社,先后在解放日报和南方报业任职,一共待了六七年。那几年纸媒尚有着最后的荣光,算是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我主要是做BD(Business Development),对接一些商务资源,其中不乏大的4A公司。职业的高光期,我做到了华东区渠道总监。在这期间,我还完成了结婚、生小孩两件人生大事。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敞亮而有奔头。谁能想到,自媒体异军突起,与此相对的,纸媒走向衰落。到了17年,报社的业务开始断崖式下滑,我的工资也不升反降。
多亏在报社积累的资源,我跳槽去了一家互联网的品牌部担任品牌总监,实现了乙方到甲方的转型,工资还翻番了。
作为花钱的部门,首先被砍了。我又开始了新一轮投简历、面试,自认有经验、有资源的我,想着找工作不成问题。35+的人,已经到了被职场嫌弃的年纪。我记得有一场面试,花费了很长时间,经历了4、5轮,好不容易杀到终面,却被问:给我一个非选你不可的理由?背后的潜台词大概是,“为什么放着年轻、便宜的候选人不选要选你?”经此一役,我重新思考之后的职业道路规划:如何更好地挖掘自己的特长和技能,延长自己的职场寿命,主动选择而不是被挑选。疫情期间找工作不顺利,刚好碰上孩子幼小衔接,我只好安心在家辅导教育。因为英文和法语都不错,我经由朋友介绍,和一家翻译公司合作接一些英法双语翻译的活,同时还在抖音上运营了一个教法语的账号。22年,我重新打开了招聘软件,寻找新的机会。一次偶然的应聘,我成功通过了初试和试课,进入了上海小主人报新闻学校,成为了一名老师。至此,漫长又一波三折的转行才算告一段落。这份工作,既能结合我之前在新闻行业积累的经验,而且还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了平衡。一周大概有3~5节课,工作日常就是备课、上课,和小朋友相处快乐而简单,而且他们常常能给到你很多惊喜,我真心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业余时间,我除了陪伴孩子,还会继续提升自己的英文、法文,健身、打网球,非常充实。总之,对目前的生活状态还是挺满意的~你看,每每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转个弯就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对所有想中年转行的人说:永远不要放弃努力,未雨绸缪,多学习,多积累,才能在机会出现的时候,稳准狠抓住它。经历过巅峰和低谷,也曾迷茫和焦虑,但最终,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或者喜欢的生活。
采访的最后,我问了他们同样的问题:觉得自己转行成功了吗?未来还会转行吗?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有待时间验证;不排除新的机会;虽然四个人不同年龄,不同行业,转行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相同的特质:
随时归零的勇气,重新出发的魄力,以及永远开放的心态。《圆桌派》里有一期,周轶君说: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当你脚踩到具体的路径上,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时候,就没有这个焦虑。每个职场人可能都会面临中年危机,但焦虑除了无尽的内耗,无法解决任何问题。Share the World's Mo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