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上热搜!3岁男童试衣间偷窥?全民厌童,但我不想跟风骂…电影2023-07-28 04:07“我承认,我厌童。”最近,类似这样的发声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在社交平台上频频出现“整顿熊孩子”的帖子。在这类帖子底下,有不少网友鼓吹对“熊孩子”使用暴力。同时,“家长不教育,我来教育”也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厌童”正在成为一种群体性情绪吗?《一年一度戏剧大赛》有这样的片段:在高铁上,一个孩子正忙着踢椅背揪人头发,但一旦有人呵斥他的行为,立马被孩子的奶奶反向“教育”。这个近乎写实的段子,几乎得到许多人的共鸣——他哭他吵他无理取闹,我烦我气我奔溃绝望。但其中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家长对孩子的越界行为无动于衷。想象一下,当你坐在电影院,打算看场《长安三万里》放松心情。结果坐在你后座的孩子,每当见到屏幕上的唐诗时,都异常兴奋,已经开始放声跟读,而旁边的父母还一脸赞许地看着他……就问阁下该如何应对呢?于是,“整治熊孩子及其家长”的故事分享,俨然成了当代互联网爽文——“你发疯,我就比你还疯。”“他还只是个孩子,千万不要放过他。”“对着熊孩子大吼‘别吵了’之后,整个车厢安静了5个小时。”无一例外,他们都会被网友赞为勇士,甚至封号“观音菩萨”。随着大家热情高涨地对熊孩子进行“讨伐”,新闻也在不断爆出儿童在高铁等公共场合吵闹引发的恶性事件。只是在这样负面舆论不断输出下,越来越多人不由分说地将所有孩子划入“麻烦制造者”的角色。前阵子,一女子上传视频称:在HM试衣间时被一个3岁男童趴地偷窥并多次向内伸手。男孩的母亲对此行为置之不理,还对她本人进行了侮辱性评价。但只要认真看过原视频便会发现其中的蹊跷。在视频开始的时候,这男孩一直都是跪在地上靠着椅子玩耍。突然视频内传出女人的说话声:你要不试一下这件。听到这声音后,孩子才转过头来看向女子所在的试衣间,并且朝向其方向往前挪动。甚至在视频里,3岁的男孩压根就没有去掀试衣间的门帘,而是好奇地望向那个偷拍自己的手机。另外,如果真的觉得自己被一个3岁的孩子偷窥了,为什么当事人不出声制止,而是选择故意钓鱼,拍下孩子的行为,并发到网上供网友公然“处刑”?只能说,有些人还真是深谙流量密码,居然为了煽动网友情绪,去恶意中伤一个孩子。不得不说,有人厌童厌到有点走火入魔了。比如有网友说,和婴儿较什么真,婴儿之所以这样,是没有发育好,需要大人去引导的,惹大人生气一次,就要打他。再比如说,有人反向思考,觉得自己小时候从来没有无理由哭闹过,所以“讨厌现在的童是理所当然的”。在可以匿名的知乎上,更有人扬言可以一拳打死4个小孩……国内的”厌童“尚且还停留在情绪发泄层面,韩国已经开始付诸行动了。韩国第一家“禁止儿童进入”的餐厅在2012年诞生,在这里能够为顾客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不会有孩子哭闹、奔跑带来的困扰。目前,像是这样拒绝孩子及其家长进入的咖啡馆和餐厅,已经超过500多家,人们逐渐对此习以为常。换个角度来看,像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这件事是长期存在,倒回十几年以前似乎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却越来越多人不愿意包容儿童,甚至弥漫一种“厌”的情绪。造成这样的局面,究竟是为什么?首先要明确的是:厌童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2017年前后,已经掀起过一波热议。只不过在如今,这件事因为当下低生育率的环境,而显得格外凸显。有个网友是这样理解“厌童”情绪的:“很多人会觉得我都不打算结婚生子,我干嘛要代入这些人的情况当中。以前大家帮助孕妇,是因为每个女人都要经历这个阶段,所以互相体谅。”话糙理不糙。在东亚社会的传统观念中,“尊老爱幼”往往被当作一种默认的权利和责任。所以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时,部分家长并不会采取行动,而是对他人进行更为粗暴的“道德绑架”:“你和小孩计较什么。”“他还小,你让着他怎么了。”对于现在更注重个人边界的年轻人来说,这样过于理所当然的反向要求,自然会更容易引起争执。再加上,青年失业率超20%、考研人数不断攀升等问题屡屡成为关注焦点的当下,年轻人常常处于一种“自顾不暇”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无孩的年轻人自然无法与有孩的家长共情育儿辛苦的细节。这时候,家长再和年轻人强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会让他们更加厌烦:“我都累成这样了,凭什么要忍让要宽容?这又不是我的孩子。”凤凰周刊发起的微博投票再进一步来讲,婚育观念的割裂、生存压力过大,对于恐婚恐育的年轻人而言,孩子代表的不再是天真无邪,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厌童”的心态,也无形让大部分父母承担无差别的新型歧视。最直观的改变是,在互联网上关于母职困境的话题,现在少有引起同情,而是怒其不争的轻视。韩国现象级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里,女主被周围的上班族喊作“妈虫”(韩国流行词,贬低没有收入的全职妈妈)。反观国内,与之对应的贬义词:太子妈。形容的正是在高铁、餐厅、卫生间等公共场合,一味纵容孩子的母亲,多以溺爱儿子的妈为主。但事实上,真正的熊父母才不会在乎这些声音。这种“厌童”的氛围只会给那些像是金智英一样普通家长造成极大的困扰。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作家苏小懒在微博上记录了若干条带孩子坐高铁遭遇苛刻对待的经历,“只要有哼唧声,甚至没有大声哭闹、尖叫,马上被乘务员要求去车厢连接处”。随后在评论区,有更多的家长表示曾遇到相似的情况。有位四岁孩子的家长提及,自己的孩子在高铁上有点闹觉,正在努力安抚,孩子也快要哄睡着了。但就在这时,乘务员突然跑过来大声说了句“小朋友声音小点”。孩子又被吵醒了,自己也崩溃了。可就在一旁的中年大叔高声打了许久的电话,却无人阻止。乌鸦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关键词“小孩”、“高铁”时,除了出现针对熊孩子吵闹的吐槽外,其实不乏出现带娃出行父母的崩溃时刻。他们在出行前,已经准备好了各种哄娃的工具如零食、玩具、绘本、动画片等,但心里依然会发怵,生怕孩子突然大吵大闹,打扰到周围人。有的家长为了带6个月婴儿一同坐飞机,已经学会了事先准备好致歉小礼物。“怎么我生了孩子就像是有罪一样?”为了避免成为大众“讨伐”的熊家长,避免自己的孩子被网暴,有些父母已经筋疲力尽,怀疑人生。另外,要求所有孩子乖巧懂事、遵守规则,似乎并不现实。回想下自己的童年,难道没有做过越界、惹人烦的事情?明明小时候就经历过被父母要求做听话懂事的“小大人”,深知其中的伤害,长大后却又以相似的口吻规训下一代。这难道不够魔幻吗?《重启人生》其实,乌鸦一直觉得,所谓的公共场合,本身就意味着所有人拥有平等使用的权力。但如果无差别将孩子以及背后的家长赶到某个角落处或是禁止出入,是否属于一种霸凌?前文提及,在韩国越来越多的餐馆、咖啡厅等公共场所都被设定为“无儿童区”。这确实减少了公众场所的噪音,得到不少年轻人的青睐。但另一方面,韩国的厌童情绪比我国更加激烈,进一步加剧出生率的下降,甚至出现了2000多起“幽灵儿童”事件。乌鸦相信,这并不是大家所期待的事情。电影《母亲》另外,需要认清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来保障带娃家长出入公共空间时的便利。最直观的例子,关于第三卫生间的欠缺。这直接导致了宝妈带男孩进女厕、母亲在公共场合当众哺乳等社会新闻层出不穷。电影《佛罗里达乐园》正如博主@荞麦chen说的:“公共空间里大人如何跟孩子相处,不仅仅是我们个体要去考虑的;实际上是整个城市的规划者要考虑的。”不可否认,现在的城市里是太缺少“儿童友好区域”了。过去传统社区里可供孩子嬉闹玩乐、释放天性的开放空地、小型户外游乐场,正在被新式住宅和封闭式综合商场所取代。想要给予孩子一个安全又能释放精力的空间,则需要家长支付高昂的门票费。截图源于微博@荞麦chen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曾在《蒙台梭利教育法》提及,孩子成长是有不同的敏感期,特别是0到6岁时,他们会通过翻滚、跑跳、抓、捏、撕等方式,建立对世界的认知。尤其是两三岁的小孩,他们的发育和心智尚未完全,词语匮乏却又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表达情绪和想法的最佳方式似乎只有哭闹。《你好妈妈,再见!》家长与无孩人士之间的矛盾,并不应该全部落在规训孩子的行为上。要知道,孩子本来就属于被保护的弱势群体。我们不也曾经被好好保护过吗?说到底,“厌”情绪已然成了舆论场上的流量密码,无法分辨,只会增加社会戾气。而这受伤的永远只会是个人。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点亮“”,保持独立思考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