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学校女生被骂上热搜,这公平吗?
本文授权转载自:PeerBang留学(ID:PeerBang)
最近,"北京国际学校女生coffee chat"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不仅学生和家长,社会各界的人也参与其中议论纷纷,该女生也因此被“撕”上了热搜前十。
首先简单说一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起因是一个北京国际课程的高中女生,为做一个社科方向的活动调研,开办了一个coffee chat,邀请职校女生过来跟她喝咖啡聊天儿。
项目本身的出发点,是关注和鼓励一些弱势群体。这在留学预备生眼里,是正面积极、有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但发出后不久,就有人在社交平台上抨击这个邀请,让大家不要理她。因此引发了双方对阵。
一开始,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善意出发点的邀请会受人抨击。
直到有网友放出了coffee chat的招募条件,指出这个女生是借着coffee chat之名,消费他人苦难,为自己做嫁衣,好给自己的文书多叠点buff。
指出是这种把他人当工具的“人上人”的伪善,引起了大家的反感。
一位网友提到:
“从活动要求的限定条件和“目的”很容易看得出来,这些国际女高并不是想要进行一种普通的“人生谈话”;
她们希望的是下位的职高女生揭开伤疤给她们看:你经历过怎样的重男轻女?你的原生家庭有什么问题?你是否被x消费过?你有什么我们国际女高绝对经历不了的人生创伤?”
还有网友指出,对于养尊处优的国际学校女生来说,她自己可能还没意识到这本身是一种剥削。
因此这个事情出来后,很多人在网上呼吁,不要参与到这样的活动来。
这里,确实存在几个问题:
第一,事件主角是一位未成年的高中生,还没有经过严格的人类学、社会学的训练。因此她不一定知道如何进行符合学科要求和道德要求的访谈。
比如,如何取得被访者的同意;怎么去保护人家的隐私;如何以让被访者感到尊重的方式去沟通等。这些都是人类学、社会学里需要系统学习的,不是“一般常识”就足够的。
另外,作为学术招募,应明确告知受访者采访目的,所属的学校或机构,基础论题,大概背景描述,以及是否会录音,数据的用途等等,并且争得对方的同意,而不应该包装成为“coffee chat”或者交朋友。
其次,真正上了大学以后大家就会知道,想要开展一项人类学/社会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时,一般需要写一个proposal申请,提前提交给相关学术部门,罗列自己的学术经验、调研课题、计划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问什么样的问题,怎么分析数据等。
大学的“道德审查会”会介入进行监督和规范,看你做的这个课题,以及你打算采取的调查方法等等各个方面是否符合学术标准。只有通过了,你才能够去开展。
所以,真正的学术调查中,会有专门审核研究道德伦理的委员会。这样的规范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失范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但是高中生还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和学术规范,只因自己的好奇就贸然开展访谈的话,第一,可能对话中会对受访者造成伤害;第二在处理这些数据的时候,或者后期论文发表的时候,也可能会对别人的隐私造成侵犯。
——尽管这些可能都是无意的。
所以,这个北京国际学校学生如果没有专业的老师紧密地引导她去进行研究,那么不光研究和方法本身不成熟——成果也可能是不成熟的,而且对多方都存在很多隐患。一些网友的指责也不是完全不合理。
最后,就是大家聊到最多的“特权优越感”、“居高临下态度”、“利用他人”的问题。
享受着顶端教育资源的北京国际学校学生找职高学生聊天的这个举动,究竟是真的了解和服务社会,还是只为了充实简历、提升活动背景,拿到大学offer以后就抛在脑后了呢?
对于一个留学预备生来说,还未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且学术造诣、人生阅历、思考深度都有限,很难说能产出有深度的洞见发表成论文(或者以其他方式分享),去造福社会、推动进步、改善他人处境。
所以这样的调查研究,不说对申请是否有帮助,但能让国际学校的学生接触到更多社会现实,拓展视野,本身受益可能是最多的。
但在采访过程中,那些对一个阶层感觉遥远的事情,即使以自认无害的方式提问,受访者可能会觉得成为猎奇的对象,这种善意出发的举动可能也会对受访者带来创伤。
另外,选择以请喝咖啡访谈的方式,也让人看到一种特权的姿态。因为在同样的年纪,被访谈的职高学生可能就没有这样的特权和自由去选择做这样的事情。
倘若是只为了活动背景开展的不成熟调查,最后他人的痛苦成了自己升学路上的垫脚石。那么怪不得网友会有怀疑和反感。
因此,“特权阶层踩着职高女生刷简历升学”就成为了大家主要的争论点。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戳这里关注我们👇,留学路上一起成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