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不敢生孩子,不是怕痛,而是怕它
程倩是一名新晋妈妈。她低头看着怀里的宝宝,想的却是:“为什么我要把他带到这个世界?”距离她生完小孩已经好几个月,但她一直挣扎着和产后抑郁作斗争。
“我常常哭,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在工作会议上毫无由来地流泪。”
by Jillian Tamaki / 来源: www.nytimes.com
常态化的产后抑郁
程倩的状况无疑是患上了产后抑郁。产后抑郁,全称为postpartum depression或puerperal depression,简称PPD。这一医学概念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产后抑郁并不总是发生在产后,也可能发生在产前,甚至并不一定是抑郁的情绪。国外有研究机构指出,产妇精神疾病远比大众所想的普遍和多样化。
产后抑郁没有特殊的“专属”病症表现。也就是说,它不如发烧、感冒那样,有明显的发热、发冷等生理上的不适来暗示身体生病。根据医学专家,产后抑郁可概括为:“情感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降低,伴随着心情焦虑、自我否定、睡眠障碍、食欲降低等一系列心理、生理表现。”正因为产后抑郁的表现复杂多样,因人而异,甚至总是来得毫无征兆,才有那么多妈妈在后知后中惊觉自己患上产后抑郁。
在我国,有15%的妈妈会经历产前抑郁,而产后抑郁比例则高升至85%。这两个数据和全球平均比例大致相同。以美国为例,有调查数据显示,每9位妈妈里就有一位患上产后抑郁。由于产后抑郁对怀孕女性产生的巨大影响,美国不少州的立法机构制定了相关法律,用来督促医护人员对这一群体的筛查或者保障贫困孕妇获得医疗补助。和美国妈妈比起来,中国妈妈显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除了偶然在新闻里看到新晋妈妈因抑郁而自残、自杀的触目报道外,大众普遍对常态化的产后抑郁缺乏关注和了解。
备受产后抑郁折磨的妈妈远比人们所想的多by ZOË JOOYEON BAE / 来源: www.theatlantic
无法控制的恐怖念头
产后抑郁的外在表现之一是高度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又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自我否定,又或者产生“伤害婴儿”的恐怖念头。一名35岁的美国妈妈原本开开心心地怀孕,却在怀孕后发现自己的情绪不对头。她总是抑制不住地产生一些疯狂又危险的想法。例如,在她喂奶的时候,她幻想过让刚出生的女儿透不过气;又或者把女儿摔在马路中间、扔向墙角。有一次她只是静静地看着商场里的溜冰场,脑袋里却在上演“将女儿从桥上丢下去”的戏码。
心理学上把这定义为“侵入性思维”,英文为intrusive thoughts。这种现象不仅在怀孕妈妈里,就是在平常人里也十分常见。侵入性思维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个特定场景下预想可能发生的危险,有可能伤害自我,也有可能是伤害他人。虽然听起来很恐怖,但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比如新手妈妈看到高高的楼梯后,可能会幻想婴儿不慎从楼梯坠下,为了防止这种担心成真,她会更小心地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91%的新手妈妈,不管有无患上产后抑郁,都曾在脑海里不受控制地上演过这些恐怖念头。甚至对新手爸爸来说,这一比例也有88%。但是,如果侵入性思维长期地、频繁地出现,有可能会令人深受困扰,演变成精神疾病。
一对美国夫妇在安慰他们的女儿。直到女儿四个月大,妈妈才肯直面自己的内心想法:“我爱她,但我不喜欢她。” by Leah Nash /来源: www.theatlantic
产后抑郁的现实原因
医学研究表明,产后抑郁的成因和孕妇体内激素的变化有关,产后一年是产后抑郁症的高发期。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抛开这一生理因素,关注可能引发产后抑郁的现实原因更有实际意义。
根据一份2009年的调查报告,出生在1980至1989年的女性中,约有55%是意外怀孕“被”成为母亲的。而全球这一平均数据是44%。网络上广为流传的 “我还只是一个孩子”可不是开玩笑。一个心智还没成熟的成年人突然要承担起养育另一个生命的重大责任,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也更容易患上产后抑郁。
另一份关于北京200多个产后抑郁患者的调查报告显示,他们都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比如,新手爸妈低估了婴儿给一个家庭可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对独生子女长大的80后来说,自己曾是家里的“绝对中心”,如今却因初生婴儿的到来而被家人冷落,心理落差之大,一时难以接受。
另一方面,老一辈虽然抱着替儿女分担的美好愿望,却因为育儿观念的不同、对新手爸妈生活过分干涉,而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要不要坐月子?怎么坐月子?婴儿能不能喝奶粉……”隐藏在平日里的婆媳矛盾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一触即发。
更惨的是,产后妈妈有时候还得不到家人和丈夫的理解,反而被指责“小题大做”、“过于敏感”、“怎么就你那么多事”……不得不说,家庭和社会对妈妈的期待实在是太高了。婆婆期待她做一个好媳妇,丈夫期待她做一个好妻子,嗷嗷待哺的孩子期待她做一个好母亲,却没有人关注她从一个女孩成为一个母亲所承受的压力、对角色转变的不适、对新生活的不知所措。
北京一名心理咨询师曾经给一个产后抑郁的妈妈提出建议:转去医院进行药物干预,最后却遭到对方的拒绝。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妈妈由于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缺乏认识,即使知道自己患上产后抑郁,也不肯、不愿意寻求医生、心理医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她们宁愿在网络上寻找同类人,互相倾吐。对她们来说,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吃药、打针,就相当于承认自己“有病”。
一个新手爸爸为妻子抹去泪水 byYphoto VCG/来源: www.sixthtone.com
救救妈妈
“妈妈产后抑郁坠楼”等新闻爆出,让我们关注到本该迎接新生命、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妈妈,最后却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并不是这些妈妈太矫情,不够坚强,而是产后抑郁远比大家所想的威力巨大。美国心理学协会的最新研究表明:产后抑郁一旦发生,可能会伴随终生,也就是说,产后抑郁并没有什么完全根治这一说法。
一名新手妈妈把孩子照顾得白白胖胖,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一名新手爸爸懂得给孩子泡奶粉、换尿布,就会被夸上天,被称赞“超级奶爸”。社会对女性作为“超人妈妈”的期待,背后折射出了男女性别在婚姻、家庭分工的不平等。在一个家庭里,为什么男性只需要做好丈夫和儿子的角色就万事大吉?女性却要同时做好妻子、女儿和妈妈的角色?如果角色转换稍微慢一些,就要受到千夫所指的指责?
别忘了,“超人妈妈”也曾是一个小女孩,也是第一次为人母,也是在新生儿的一把屎、一把尿里摸爬打滚,在一地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里,渐渐成为一名强大的妈妈的。而且,就算是超人一般的妈妈,也会有累倒、病倒的一天。
正如辛辛那提一位心理医师对普罗大众的建议:“如果一名女性意识到她可能有类似产后抑郁的症状,或者觉得自己不太正常,这是一个信号,说明她们可能需要去寻求治疗。女性不应该觉得羞耻或者难堪,她们应该让身边人知道,她们正在和产后抑郁症作斗争。”
1. Ni Dandan, “The Silent Struggle of Having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China”, July 12th,2018.http://www.sixthtone.com/news/1002609/the-silent-struggle-of-having-postpartum-depression-in-china
2.Postpartum Depression, June 21st,2014.https://www.nytimes.com/2014/06/22/opinion/sunday/postpartum-depression.html
3. Pam Belluck, “Thinking of Ways to Harm Her: New Findings on Timing and Range of Maternal Mental Illness”, June 15th ,2014.https://www.nytimes.com/2014/06/16/health/thinking-of-ways-to-harm-her.html?module=Uisil
4. Pam Belluck, “After Baby, an Unraveling”, June 16th ,2014.https://www.nytimes.com/2014/06/17/health/maternal-mental-illness-can-arrive-months-after-baby.html
5. Erin Heger, “When Postpartum Depression Doesn’t Go Away”, September 4th 2018.https://www.theatlantic.com/family/archive/2018/09/when-postpartum-depression-doesnt-go-away/569179/
6. “Postpartum Depression Facts”.https://www.nimh.nih.gov/health/publications/postpartum-depression-facts/index.shtml产后抑郁防治指南撰写专家组,“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 (基于产科和社区医生)”,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4,Vol15. No.6, 第572页。
作者:钟晓君
编辑:远翥
你可能还喜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