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被人欺负也不告诉爸妈,孩子们的沉默,震耳欲聋……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她被公司老板强奸了。
好不容易从派出所出来,才发现她和老板一起被警察带离酒店的照片,已经传得全网都是了。虽然脸部打了马赛克,但相熟的人也能认出来。
果不其然,一进家门她就被爸妈围住:
“你到哪儿去了?”
“你们老板的事和你有关?”
“你到底在外面出什么事了?”
起初她还随便搪塞两句,后来一言不发,直到爸爸举起手机:“这脸上打马赛克的小女孩是你吗?”
妈妈也焦急地抓住女儿胳膊:“不管遇到什么事,你爸和你妈都在呢!你说实话!”
她突然爆发大喊:“别问了!”
这是近期热播剧《不完美受害人》中的一幕,“她”是赵寻,由演员林允饰演。
剧中还有一位林阚律师,由演员周迅饰演。林阚在读研期间被导师老吴性骚扰,但她的应对方法几乎和赵寻如出一辙——
别说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了,就算父母意识到不对劲儿来求证,也用沉默应对。
不瞒你们说,这种沉默,我刚在自己小孩脸上见过——
上周我的小孩忘记带作业卷子,又因为不愿意让家长送到学校来,而被她最害怕的数学老师判定为“没写”“撒谎”。
前一天晚上我们还讨论过那张卷子上的应用题,而且她爸爸那天刚好调休在家,可她宁愿被老师冤枉、批评、罚站,也不肯给爸爸打个电话,甚至这件事都是她的小同桌来我家串门时说漏了嘴我才知道。
我不理解,回家了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这件事,她不说话,似乎打定主意用“沉默”来回应我。
其实只是这一件小事的话,倒也没什么关系,我只是觉得在它背后,可能有其他需要我和她爸觉察甚至是反思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遇到困难、受了欺负却不会选择向父母求助?甚至连让父母知道都不愿意?
问出这个问题的同时,我突然想起自己读高中时曾和室友吵架,“小太妹”室友说周五放学要和我“好好聊聊”。
这么多年过去早就忘了为什么吵架,但当时那种紧张、担忧的心情我却还记得一清二楚。
从吵过架的周二早上到周五,一直惴惴不安,在走廊遇见那个室友都要赶紧躲开,整日希望靴子赶紧落下又不知道靴子落下会有什么后果、我是否能承担……
但即便如此,这件事我也始终都没告诉爸妈。
一是因为,我觉得他们一旦知道这件事,肯定会不分青红皂白先骂我一通,问是不是我先招惹了别人,“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诸如此类的话能听得我耳朵起茧。
而且我觉得我爸妈也没什么能够妥善处理这件事的好办法,他们顶多来学校找老师,老师再去警告我室友甚至找她家长,然后我室友再来找我算账……
问题没得到解决反而矛盾还激化了,还不如我自己忍到周五放学,说不定就没事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算我真的找了爸妈,事情也得到了解决,但按他俩的性子,至少未来半年内,我每个周末回家的时候,可能都会被问上几句:
“这周和室友关系怎么样?”
“没和别人吵架打架闹不愉快吧?”
“别随便招惹别人!”
“学生去学校就是去学习的,你记住。”
我一方面非常讨厌他们一次次提起这件事,提起一次我就又被带回到那种提心吊胆的情绪里,一方面对于自己让爸妈这么担心、操心,又感到很愧疚。
这种情绪虽然看起来比爸妈的责骂要温和得多,但也更绵长,随时随地都能让我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漩涡……
这一番将心比心,我好像突然就明白了孩子们为什么不愿意向爸妈求助了。
因为孩子知道首先会受到爸妈责备的人是自己,无论过错在谁。
赵寻刚喊出那句“别问了”,就被爸爸甩了个耳光:“怎么回事这孩子!”“你看她什么态度!”赵寻还不知道怎么面对自己被强奸这件事,又被爸爸这个耳光打得整个人愣在原地,半晌才回神。
而林阚拒绝继续跟着导师老吴读博时,也被爸妈数落了好一通。见实在躲不过去,她才告诉爸妈自己研一就被老吴性骚扰,而这时,她已经研三,马上毕业。
因为孩子不信任父母的能力,认为他们不能妥善处理目前的情况。
赵寻爸爸给了女儿一耳光以后,又一个人偷偷到女儿的公司蹲守她老板,然后瞅准时机冲上去给了老板一拳,但这个行为反而让老板抓住了赵寻的软肋。
林阚爸爸在得知自己女儿被老吴性骚扰以后,坐火车找他算账,被女儿苦苦拦住。
因为孩子无法承接父母那些情绪,浓度过高却又没什么实际用处。
林阚毕业后成了一位优秀律师,在庆功宴上,爸爸突然自责:“是爸妈没本事,不仅帮不上你,当年差点还毁了你。”欢喜气氛突然如坠冰窖,林阚脸上也变得尴尬。
其实当年林阚把事情真相告诉爸妈以后,也听到了同样的自责,当时甚至是已经独自背负这样重担三年之久的年轻的林阚,反过来安慰父母:“靠自己就可以很好,相信我。”
可父母又为什么会这样回应孩子呢?
因为父母也不过是一群“外强中干”的“假成年人”罢了。
还拿前面我家小孩忘带数学卷子这件事举例,假如小孩她爸跑了这一趟,那八成还会和老师随便闲聊两句小孩最近的表现,来都来了嘛。
如果都是好话,自然皆大欢喜,要是老师态度严厉,表达的都是不满和批评,那小孩她爸只会觉得自己像是“上门找骂”,等小孩放学回家哪还有什么好脸色,最后买单的还是孩子自己。
这是“外强”,外在表现强势,情绪极端,不允许反驳,不接受解释。
在小孩她爸的“暴怒”里,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也不知道怎么教育小孩。
既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和小孩建立有效的沟通,也不愿意接受小孩有小孩自己的人生,而是一股脑儿想着把自己认为对、认为好的东西就灌输给小孩,可小孩又不是木偶脑袋,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啊,不可能事事听从父母。
这是“中干”,内在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稳定的精神内核。
所以没办法诚实面对自己虚弱的内在,需要用发脾气之类虚张声势的行为来掩盖自己,把焦虑和愤怒转嫁出去。
夸张点说,心里可能就和矿泉水瓶盖差不多,那别说扔小石子了,就是刮阵风都能引起大动荡,他们又怎么为孩子遮风挡雨呢?
那什么样的父母是人格稳定的父母?
分享一个故事给大家。
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因为同一道数学题错了四次,老师发了通脾气以后又喊来了她的爸爸,继续数落。
但回家以后,这位爸爸告诉女儿的是:
“老师表扬你最近数学考试的卷面明显整洁多了,态度也比以前更加端正和认真,只要以后仔细审题,多多验算,成绩会提高得更快。”
这位“撒谎”的爸爸,是心理学教授贺岭峰,他解释说:
“叫我去之前,数学老师肯定已经把我女儿训过好几次了,没起作用她才想到了我。训完我,我不开心了回来再训女儿一通,那我和这位数学老师有什么不同?”
“一个人凭什么让另外一个人管你叫爸爸妈妈?你总得替人扛一点什么吧?老师那边训你一下,你马上回过头来就把她训一下,你还是她亲爹妈吗?”
“这些东西就是你做父母应该承受的。你的东西由你自己来消化,不要把它转到孩子身上去。”
你看,人格稳定的父母,他们的内心就像山川湖海,遇事也就像往湖中心扔小石子般,顶多激起层层涟漪,于整个环境并无大碍,所以他们能替孩子“扛事儿”,接得住孩子的差错,不会坚持孩子要如己所愿。
不过从“外强中干”到“人格稳定”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也不是一篇文章一本书就能讲明白的道理,我们能从此刻起多一点自我觉察的意识,“我为什么会对这件事反应强烈”“孩子这样做的背后是不是有其他需求”……
这或许就是成长的开始。
孩子内在动力本是与生俱来的
可父母却在日积月累的岁月里,
用错误的方式破坏孩子内在动力。
如何培养、修复孩子的内在动力?
家庭教育领域的天才杨杰老师
亲授培养孩子主动性的教育心得
5大常见问题+6项行动指南,
20节高质量音频课
1节免费答疑课
给孩子装上“小马达”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让厌学的孩子爱上学习
原价99元
限时3天 学堂福利价79元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了解详情↓
课程已全部更新完毕,可永久回看。
关注微信公众号:好妈妈优课,
点击底部菜单栏:已购课程
即可永久收听课程。
作者介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