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学生,脱不脱,你再也不是孔乙己!
在6月7日,高考的第一天,成都牵手门事件的关注度竟然超过了高考本身。第二天,当事人同款裙子在电商平台上的热度甚至超过了“高考糕粽”,成为热门搜索榜的第一名。
再加上最近几个月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上大学可能已经不能改变命运了。
这一点越来越被大众所认识到,许多人在网上纷纷发出疑问:就业如此困难,高考如此艰辛还有什么意义呢?
二三十年前,通过上大学改变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村庄的命运的故事经常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比如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的故事,他的父母是江苏宿迁附近的渔民,曾经的贫困程度可见一斑。他们一年只能吃上一两次猪肉,而且吃完饭后还要用开水来刷碗,这样可以多喝几次汤。后来刘强东考上了人大,全村人凑出500元钱让他去北京上学。大家都知道,刘强东创办了京东,迎娶了白富美,人生达到了巅峰。
当年这样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让人们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但是这个故事的前提是,当时的大学生还是劳动力市场上的“稀缺资源”。
在1972年出生的年轻人中,只有2%的人能够上大学,可以说是百里挑一,读研究生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只占0.11%。
而现在呢?到了2020年,18岁的年轻人上大学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9%,而研究生比例更是高达6.72%。换句话说,三个年轻人中就有差不多两个是大学生,而15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是研究生。
随着高等教育人数在劳动力中所占比例逐步上升,人力资本的价值溢价也在持续下降。
根据数据测算,2022年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溢价达到了最低点。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相比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其人力资本溢价大体上只高出约30%,而这个数字在1982年时是150%。
然而,与一般劳动者相比,他们却花费了四年甚至更长的学习时间,并且投入了数万元甚至数百万元的高等教育费用(这还不包括为了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而前期花费的补习等一系列费用)。
对于进行过投资的人来说,他们都知道,年化收益率为30%和150%之间的差距并不只是5倍的关系。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这个差距可能高达五十倍到五百倍。
过去,鸡娃所获得的高回报以及大学教育所带来的高回报只是高增长时代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学历稀缺时期为高端人才提供的溢价。
然而,如今对于中产阶级来说,鸡娃已经变成了一项赔本生意。
以前,“大学生”代表着劳动力市场上的奢侈品,所以“大学生就业难工资低”会成为新闻,就像奢侈品打折一样。
还记得北大学生陆步轩卖猪肉(实际上是创业)的新闻吗?当时还引发了一波关于读书无用论的讨论热潮。
然而如今,即使是北大学生真的卖猪肉,恐怕也不再那么引人注目的新闻了。
毕竟这些年,北大清华的学生们纷纷去深圳中学任教,常春藤学府的留学生回国后纷纷从事留学中介工作。这些都被视为成功的范例,而高材生的“坠落”也变得司空见惯。
与高学历劳动力的迅猛增长相比,需求端的产业升级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这就导致了短期内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和“结构性失业”问题。
从2005年到2019年,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和本科毕业人数的年均增速分别为9.1%和7.3%,然而,金融、卫生和教育等城市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的年均增速却低于毕业生的增速。
记不清是谁说的了,宏观经济上的“工程师红利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种"卷"。增加高等教育人数确实是国家的幸运,但不一定对个人有益。
因此,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我们不再看到大学生,只看到劳动力。虽然残酷,但这就是事实,不接受事实只会让我们更加痛苦。
那么对于劳动力的就业来说,什么最重要呢?答案是技能!
在用人单位眼中,关键是能否创造价值、解决问题。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说,是否具备创作爆款的能力?包括写作、选题、拍摄、剪辑、导演和取标题等方面的能力。
对于营销人员来说,是否具备推销产品的能力,包括创意、社交和文案撰写等能力。对于体制内从业者来说,是否具备协调、接待、撰写文件和识别眼色等能力。
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是否能够快速学习新知识、快速迭代。对于律师来说,是否能够解决客户的问题,获得客户的信任。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孔乙己"的束缚,努力培养一项在数字化时代有用的技能,这才是我们未来的底气。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