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不是穷,而是这种毁灭性思维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不是穷,而是这种毁灭性思维

健康

前段时间,朋友小雯跟我倾诉:
“为什么这个世界对我这么不公平?
“为什么所有人都比我幸运呢?”
“唉,我来到这世上就是注定要受苦的。”
我问:“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吗?”
她发了一连串语音,细数她的委屈:
“当初要不是朋友叫我跳槽,我在原来的公司早就升职加薪了,哪像现在混得这么差。”
“如果不是我老公催我生小孩,我现在就不会天天熬夜,变成又肥又丑的黄脸婆了。”
“如果我爸妈不离婚,我就不会在单亲家庭中长大,搞得现在这样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
......
“你说,我是不是很惨!”
听完,我很同情她的遭遇。
但很快我发现了不对劲,她的每一句话,都是觉得自己处处在遭受不公平对待,觉得一切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无力改变。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受害者心态(victim mentality)
拥有这种心态的人,常常认为自己很悲惨,陷入消极、厌世的痛苦情绪中。
受害者心态是怎么形成的?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该如何改变?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正在拖垮无数人的“受害者心态”
只有直面并了解“受害者心态”,彻底从它的牢笼中解脱出来,才能迎接更好的人生。

“受害者心态”,在心理学上,也叫做“受害者综合征”或者“受害者情结”。
有一项研究表明:生活中80%的人,多少都会有一点“受害者心态”。
它是人在遇到挫折和经历不幸时,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
人在遭遇挫折、丧失时,经历的心理阶段通常有五个:
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和新生。
而有的人在第一、二阶段,如果难以接受现实的打击,就会产生一种“受害者心态”,把不幸归结为外界,以此保护内心不再遭受更深的伤害
另外,作为一种后天形成的人格特质,许多受害者心态的形成,很可能源于没能愈合的创伤(Campbell, 2021)
而最容易导致受害者心态的创伤,可能有2类。
1、由原生家庭带来的童年创伤
研究表明(Koçtürk, Nilüfer et al. 2020),对于童年遭受的不幸事件,其披露的时间也不相同,大部分童年创伤的受害者,都是在成年后才会谈起这段经历,这也导致了受害者心态的加剧。
而童年创伤又与家庭因素密不可分,比如:
父母离婚,将责任归咎于孩子,让孩子产生愧疚感;
多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偏爱,导致没被关爱的一方产生受害者心态;
父母的过度打压,让孩子产生极度自卑心理......
2、痛苦的情感经历造成的创伤
青春期是情感创伤高发期,由于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格尚未完善,不好的感情经历也可能导致受害者心态的形成。
另外,长大后在一段感情生活中受到过严重伤害的一方,也很容易将受害者心态带入到今后的亲密关系中。
这些创伤性经历中真正的受害者,往往会在重复的打击中感受到:
无论自己如何用力抵抗,都不能改变自己终将被伤害的结果
久而久之,即使有人愿意为自己提供帮助,ta们都不再相信事情会好起来(Campbell, 2021)。
但也有研究表明,越早向家人或朋友坦白自己遭遇的不幸,便越能得到周围人的支持与关爱,对日后心理健康和人格养成的影响就越小。

我的表姑,从我记事起,就整天觉得自己婚姻不幸,抱怨都是因为自己嫁错了人,生活才会诸多不顺。
就这么十几年如一日地郁郁寡欢,最终在 50 多岁的时候,因乳腺癌去世了。
更无辜的,是她的孩子们。
因为一直以来父母感情不和,又在母亲的抱怨中长大,内心很缺爱,也基本不与人来往。
其实很多有“受害者心态”的人,生活并不是真如ta们形容的那样悲惨。
而是因为长年累月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导致事业、感情、家庭,总如ta们口中抱怨的那样,经常遭遇挫折、不幸,甚至陷入绝境。
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作“自证预言的假设”
自证预言,是指人会不自觉地按自己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例如,你认为自己压根不是读书的料,你就会觉得不必浪费时间在学习上。
当你成绩很糟糕时,你就会在内心认可自己的假设:「我果然不是一块读书的料!」
短期来看,“受害者心态”可以让你释放一部分心理压力,减缓焦虑。
但长期而言,不仅改变不了现状,还会让人失去前进的动力,最终耽误自己的人生。
而且,当我们习惯于把责任归于别人,也容易让人远离你,然后你觉得自己更惨了,陷入恶性循环。
稻盛和夫在《心》中写道:
“人生一切的不幸,没有别的原因,都是由自己的心灵吸引而来的,是无休止地倾诉不幸、牢骚不断的那颗心,唤来了不幸。”
心理学家Gabay等人(2020)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
长期的受害者心态,一旦形成一种人格特质,就很难转变。
在此之前,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

在这里,想跟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受害者心态”的人分享一句话:
“我不是受害者,我是幸存者”。
固然那些痛苦的经历真实发生过,但我们绝不能被其困于牢笼。
因为我们的人生目标是未来的可能性,而不是与无法改变的过去斗个你死我活。
转换视角,抱着自己是“幸存者”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振作起来。
著名心理学家、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伊迪丝·伊娃·埃格尔博士告诉我们:
“自由的基础是具备选择的力量,而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回应我们的遭遇。”
从心理学上来讲,转变心态,也就是转变我们的“心智模式”
陈春花老师说:“心智模式,就是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你内心的判断。”
比如,面对困难,有人第一反应是化压力为动力,直面挑战。
而受困于“受害者心态”的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完了,我又要失败了”,然后回避挑战。
如果人一直在受害者循环里打转,一生都无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而打破这个循环,就需要建立新的、健康的“心智模式”。
a.学会精神自洽
自洽,是改变心智模式的基础。
自洽的人,身上有3个特征:
1、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坦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2、常常自我审视,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不随波逐流。
3、面对生活的进退,都能保持平稳的心态,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
b.改变固有思维
我们可以多多觉察、反思一些固有思维和刻板印象。比如:
“别人这么幸福,肯定是因为ta天生命好。”
“我过得这么惨,一定是因为没人帮我。”
学会换位思考,更新或扩展思维模式。比如:
“ta看起来幸福的背后,是不是也付出了很多代价?”
“我这方面做得不好,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变?”
……
只有先在意识层面发生改变,相信你值得幸福与美好,你才有机会得到这一切。
c.提升自我价值
可以通过看书、旅行、体验新事物等方式,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
一定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生活。
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树立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制定为之努力的计划
把注意力放回自身,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才能让我们的心态更开放,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d.主动寻求帮助
如果你觉得周围人都不喜欢自己的负能量,而自己又无力改变,也可以试试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我想起之前的一个来访者小雪,她屡次发现自己的男友出轨,却忍受了3年都没有分手
在这段感情里,小雪就像一个在沙漠里快要渴死的徒步者,能量一点点消耗殆尽。
在她感觉自己就要“枯竭”的时候,她决定自救,鼓起勇气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在最初的几次咨询里,小雪都是在抱怨男友有多“渣”,对自己有多残忍无情,自己对他那么好,他却不珍惜,她无法理解。
“可为什么明知这段感情没有未来,我却不敢走出来呢?”小雪满是疑惑和委屈。
咨询师温柔地问她:“在这段关系中,你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即使很痛苦,却选择继续留在这个角色里,你有没有想过,或许是你从这个角色中得到了一丝好处?“
小雪下意识反驳说:“好处?没有好处,只有痛苦。”
咨询师继续说道:“如果你没有从中得到一丝一毫的好处,你肯定毫不纠结,早就分手了,对不对?“
听完,小雪陷入了沉思。
咨询师认为,扮演受害者是她熟悉的行为模式。而熟悉的,就是安全的,哪怕痛苦,也不想打破。
因为在小时候,小雪就经常被父母冷漠对待,但由于无力改变,就养成了扮演“受害者”的习惯,以此减少一些委屈和无奈。
唐纳德·梅尔泽( Donald Meltzer) 说:“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有时候,受害者其实不是被动成为的,而是自己无意识主动选择的。
只有停止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才能真正走出伤害,走向幸福。
这也是小雪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最深的领悟。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
“心态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
习惯改变,性格也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认识到自己的受害者心态,并且主动改变这种心态,一切美好才刚刚开始。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过去的不幸中告诫自己:不要总是做最受伤、最吃亏的那个人。

不得不承认,与拥有受害者心态的人相处,很累。
因为面对ta们的诉苦,我们不忍心拒绝或视而不见;
但一旦提供帮助,往往又会发现对方可能并不想走出这种“舒适区”。
长此以往,我们会感到“好心没好报”,而产生“共情疲劳”
如果一方长期做照顾者,另一方长期做索取者,就容易形成一种有毒的“依赖共生”关系。
那我们要如何才能达到相对“平衡”呢?
最重要的,是树立自我边界感,保护好自己。
首先,是要做到合理拒绝。
如果对方已经过度占用你的精力和时间,造成你的情绪和心理困扰,在你坦诚沟通的情况下依然无济于事,那么你可以委婉拒绝倾听。
其次,学会自我负责。
你只有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有能量安抚别人。
一味盲目地为别人付出,只会让你成为一个表面上的“老好人”,内心却更委屈、压抑。
当你有能力去承受别人的负面情绪时,便可以尝试帮助他人。
当自己的亲人、伴侣、好友“受害者心态”较严重时,作为ta们最亲近的人,放弃或者远离,可能不是最好的办法。
你可以在和ta保持适度心理边界的情况下,试着帮助ta走出这种困境:
1、对他们不幸的过往或当下的遭遇,表示认可和同情,起码做到不攻击。
你可以说:“我对你正在经历的痛苦感到很遗憾,如果你想倾诉,我一直都在。”
2、不要把ta们定义为“受害者”,而是帮助ta们寻找解决办法。
你可以说:“如果你想尝试着解决问题,我愿意花时间,和你一起沟通解决问题。”
3、多问一些启发式问题,引导他们重新找到价值。
你可以问:“你擅长做什么?”、“你之前有做得比较好的事情吗?”
4、帮助他们找到一些可以改变生活的目标或者方式。
例如:分享你看过的书籍、文章,觉得有用的方法等。
如果发现ta们有未被治愈的创伤,自己没办法给予专业建议,也可以鼓励他们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演员查理 · 卓别林曾说过:
“世界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便笑。”
我们无法改变任何遭遇,这些遭遇是我们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但它们都在参与塑造现在的“我”,一个更具抗压和弹性的“我”。
勇敢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你便不再是受害者,而是幸存者。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一颗多肉
编辑:Jessica、笛子
图源:unsplash、网络

参考文献
1.Orloff J.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a Victim Mentality.
2.Kaufman SB. Unraveling the Mindset of Victimhood.
3.Harley Therapy Counselling Blog. The Victim Mentality -What it Is and Why You Use It.

没有人愿意遭遇不幸,但世事无常,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败。如果遇到挫折时,你已习惯被困于消极情绪之中,无法走出挫败感,甚至做什么都提不起劲,那么你可能已经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习惯。

如果负面情绪已经让你非常难受,你却还未找到脱离困境的方法,不妨试试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中,专业的咨询师会为你提供安全的环境,接纳你的情绪,给予你情感的支持。通过心理咨询,你能获得更强的心理力量,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从而走向更轻盈的人生。

首次下单心理咨询,即可享受5折优惠!原价400~1000元/次的心理咨询,现在低至200元一次!


优惠名额有限,点击图片立即参与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让你深陷痛苦的10种“扭曲思维”,趁早戒掉b?b?h?h“鼓吹对美国的军事基地发动先发制人的毁灭性打击,这不是要制造另一个珍珠港事件吗”刚刚,澳币汇率飙升!创2年新高!今天,澳洲官宣:让无数华人痛苦的男人下台了...长寿最大的秘诀,不是运动,不是药补,而是这一个字陈道明:人生走到最后,最亲的不是子女和老伴,而是这一个人人民日报: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不是家境,而是这5个关键词真正放弃一个人,不是断联,而是这两个字!我怀疑,侃爷最爱的根本不是卡戴珊,而是紧身秋裤!人生最烂的牌,不是穷,是《复活》里的自我厌弃一个人痛苦的根本原因:内耗太多,改变太少一个人真正的绝情,不是断联,而是这两个字唏嘘|让人痛苦的加拿大医疗优先级原来是这么回事,一台手术为何等数年?最好的养生,不是运动,不是睡觉,而是这件事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家境,不是智商,而是这4件事李玫瑾: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家境,不是智商,而是这4件事人生走到最后,最亲的不是子女和老伴,而是这个人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困于贫穷,而是毁于期待人痛苦的原因只有一个:智商太低!边读木心《文学回忆录》边记从“大陆不惜死亡一亿四千万年轻人”谈起真正破坏一个家庭的,不是外遇,不是贫穷,而是你这个习惯!这是“一个毁灭性且令人费解的决定”!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困”在别人的期待里一个人不幸福的根源:总在他人身上,找自己想要的不做吊顶,不做电视墙,不是因为穷,而是真的好看【居住榜样】《消失的她》启示录:女人不幸的根源,不是嫁错人,而是掉进这3个陷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一个人幸福的根源:少攀比,止贪欲,断执念《僭越之殇》(15)——守护天使68岁陈道明:人生走到最后,最亲的不是子女和老伴,而是这一个人一个人焦虑抑郁的根源:过度负责突发,马云再现神预言:疫情过后,最赚钱的不是直播带货,不是房地产,而是这个…看完黄渤《学爸》才顿悟,毁掉孩子一生的杀手,不是贫穷,而是......人生走到最后,最亲的不是子女和老伴,而是这一个人!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