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人选择“上岸”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用“上岸”来形容一些人生选择:考研、考公、考编成功,甚至还有买房、结婚。一种对固定的社会轨道的想象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最近,我们发表了一篇文章《考研时代的爱情: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我们在采访时发现,考研党们会频繁地强调,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上岸”。那么,我们为什么开始执着于上岸?以及为什么觉得自己在“海”里?我们到底在什么样的“海”里?
联想到上一次关于岸与海的比喻,有一个词叫“下海”,两位主播也回忆了当自己读大学时经历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潮,在当时,指引我们的观念是对于更大世界的强烈兴趣,但在今天,我们对于“更大的世界”指的是什么,似乎已经产生很多分歧。
一个人在青春时体验到的东西,会极大地影响他之后对未来的想象。对上一辈人而言,他们年轻时候坚信的理念,指导了自己的人生和实践,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结果,那他们就会相信,“我”的故事是有始有终的。但在今天,你会发现,世界变化非常之快,“下”,还是“上”,可能都不是故事的终点。
主播
靳锦、楚楚、康堤,GQ报道编辑
06:12 媒体为什么更倾向于报道年轻人?
09:18 曾经主流的大学生创业叙事
16:31 “我只能专注当下,想更长远的事情让我害怕”
17:56 “厌童”现象背后的双重资源焦虑
21:49 媒体重要的任务是为更多人打开思路,而不只是复述时代困境
23:08 “呐喊和争取自己的空间,是年轻人永远的本能”
30:00 那些被遮蔽的年轻人
33:31 二次元存在主义:在众多平行世界中游牧生存,进而确定“我是谁”
44:58 这届年轻人在更多地拥抱确定性?
46:28 见识了旷野里的猛兽,于是选择继续考研考公
48:19 朝着上岸这个目标努力,会让人感到没有虚度时光
51:02 不断地考研是溺水者的自救
53:49 为什么我们不再讲“下海”而是讲“上岸”?
54:56 以前的故事从“下海”开始,现在的故事到“上岸”结束
56:48 00后与60后不同的“青春体验”
01:00:43 徐浩峰:“编不成故事是我这一代人的焦虑”
01:04:49 世界上本没有岸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