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不是在帮渠道打工吗?
观点 / 刘润 主笔 / 阿畴 责编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978篇原创文章
润总,我们这行渠道费真的太贵了。
我现在做一单生意,有一半都要分给渠道。
有时候,遇到比较强势的渠道,费用还得往上加。
医生、设备、产品等等,都是我们的,辛辛苦苦干了一堆活,可是到最后钱还没赚多少。
说到这,他叹了口气:
哎,这不是在帮渠道打工吗?
我告诉他,
在十年前,我刚创业的时候,大概90%生意都是渠道给我们推过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每做一笔生意,都要给渠道付费,当然没有你们这么贵,但是到了今天,从渠道过来的客户只剩下30%左右。
十年时间,我们这家“小破”公司,是怎么一步一步降低对渠道的依赖呢?
这要回到我创业那一天。
给渠道付费,合理吗?
今年,是我创业第10年。
2013年,我从微软离职后,创办了一家“小破”公司,润米咨询,准备大干一场。
当时,我们的想法是,先通过给大企业培训,让人认识我,知道有个叫刘润的人,讲“互联网转型”还不错,然后才可能会有人请你去咨询。
所以,培训对我来说是一块敲门砖。
但是,在用这块砖敲门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我要怎么把自己推荐给别人?
自己找上门?
如果你直接找到企业培训中心的负责人,说我们要不要合作一下?
那大企业周围一群的服务商就会把你吃掉。
因为你摆明了是想和他们抢生意。
被一大群服务商盯上,这对于一家刚刚创业的小公司来说,属实有点吃不消。
那怎么办呢?
我选择改变我们之间的关系,从竞争关系,变成合作关系。
我作为老师,付出知识;服务商作为渠道,帮我们找企业。
这么一来,就消除了服务商的敌意,他们反而很乐意帮你去做这件事情,因为他们自己也能赚到服务费。
我们呢?虽然要付出一笔钱给他们,但是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在你创业的初期,或者是你刚好处在某个行业的初期,你把产品做出来之后,可能并不会有多少人愿意买单。
因为大家不认识你。
所以,你必须要想办法触达到第一批客户,让用户知道你是谁。
之所以和渠道合作,是因为它拥有触达你潜在用户的通路,所以你要把这条通路用起来。
怎么用?
前期,应该保护好渠道
在创业前,我在微软待了将近14年,有幸在微软学到了很多成熟的渠道管理经验,后来,我就把从微软学到的东西,用到了自己身上。
什么东西?就是终端控价。
什么是终端控价?
有一次,我去了一家证券公司给他们高管做分享,分享完之后,他们觉得我说得特别好,想过来找我继续合作。
我说,你可以找那家渠道商,你们再签一个合同就行了。
但是他说想和我直接合作,我说当然可以。
那多少钱?
我说了一个数字。
啊,我找他们这么多钱,直接找你也这么多钱吗?
我说是的,直接找我也是这么多钱。
这就是终端控价。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
因为当你知道,前期要靠渠道赚钱的时候,你就应该把渠道能力作为你的核心能力去建设,保护渠道,所以进行终端控价。
有了终端控价之后,不管是找我还是找渠道,钱都是一样的。
如果是找他们,他们可能还会到现场给你服务。
如果是找我,我可能就是飞到那边给你讲课,讲完课就走了。
一边是买培训送服务,一边是买培训什么都不送,那肯定会有很多人找渠道。
渠道知道之后,心里肯定也会舒服。
他们不用担心,哪一天,他报完价后,你偷偷又给了一个更低的价格,背刺他。
如果是这样,他可能这单之后,就不做你的生意了。
给了渠道足够的安全感之后,我们也会对渠道提出要求。
就是你给客户的价格,绝对不能低于终端控价。
甚至我们还要求,有些情况下,我们有权利看他们和客户签的合同,看他们签什么价格。
因为要防止渠道之间可能的价格战。
什么意思?
客户对我们有了一点印象之后,很多人会想找我们再次合作,同时,他们也想把价格再压低一点。
找我,肯定低不了,最低也不可能低于终端控价。
于是,他们会从渠道找突破口。
比如有一次,他们一下子找了三家渠道,说我们想要和刘润老师合作,你们报个价。
背后的潜台词是:看你们谁让利多,我就考虑和谁合作。
渠道那边就过来联系我,我说你们可以去定标,但是价格不能比我们约定的那个价格低。
然后他们就去竞标了,比如我们约定的底线是10万块,他报10万,如果中标了,给我们8万,他还能赚2万。
但是有人竞标的情况下,你报10万,我又很想做这单生意,那我就报9万,另一个人也很想要这单生意,他就报8万,不赚钱也要做。
最后,企业肯定会选择8万这个人,但是8万,明显低于了终端控价。
如果突破了底线,我们该怎么办?
有一次,有人就过来投诉,说有个中标的人,它报的价格比你要求的终端控价要低。
我们就找那家核实,说我们要看你们那个合同,结果就是比终端控价低。
然后我们就说对不起,我们不能去,我们俩合同写的很清楚,你必须要终端控价。
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们那边已经和甲方签好合同了,我们不去他们会非常痛苦。
甲方那边也会非常痛苦,因为老板交代下来让这个部门找我,结果找也找了,中标也中标了,但是老师不来。然后就托人过来问我,说这次能不能特殊处理一下。
最开始来投诉的那个人,也来劝我,说这个客户是最大的银行之一,你得罪了这个客户,之后在金融圈可能就混不下去了。这次不算了吧。
最后,去了没?
想了想,还是没去。
我觉得既然有这么一个规则,那就不能破坏它。
经过这件事之后,所有的合作伙伴都认识到,我们对这件事情是极度严肃的。
这里多说一句,若干年之后,那个渠道和我们又合作了。因为他相信你是一个守规则的人。
只要渠道相信你是守规则的人,客户相信你是守规则的人,他们就会放心大胆的去合作。
最后,就会有更多的渠道愿意跟你去合作。
除了终端控价外,我们还做了一件事,就是保护渠道的长久合作。
经常会有客户合作完之后,想和我们直接签约。我们通常会说,你可以找那谁谁谁签,我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他服务还更好。
有时候,他们就不愿意,不愿意那我们就直接签,签完之后,我们会把中间的差额打给推荐过来的渠道。
因为是你推荐过来的,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比如说半年,这个客户再次产生的所有服务,背后的那部分收入,我都同等比例给到你。
这套销售体系搭建下来,你会发现,会有很多人愿意帮你做这件事,因为他们知道,和你合作,你会保护他们的利益。
所以,在前期,搭建渠道能力特别重要。
在你和渠道合作的过程中,渠道会把你推荐给很多人,有些人和你合作完之后,觉得你的服务不错,你的产品很好,那他们会把你推荐给朋友,然后朋友还有可能推荐给朋友的朋友。
如果能一直推荐下去,那你相当于又多了一个获客方式。
但是,拥有这个新方式的前提是你的服务、你的产品要足够好。
否则,别说推荐给朋友了,渠道和你合作一次,可能就没有然后了。
那怎么才能让服务、产品足够好呢?
呼,喝口水,我们继续。
这不得不说到,我们的产品能力。
“你今天讲的课是我这辈子听过最好的课”
每次做培训,我都会给自己提一个小要求。
每一堂课,都要有人对我说一句话:
润总,你今天讲的课是我这辈子听过最好的课。
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的产品竞争力。
怎么说?
当我一场演讲完了之后,一定会有很多人上台跟我聊几句。
如果有人说,润总,你今天讲得让我颇有所获。
颇有收获听起来感觉还不错。
但是在我心中,我会当成一种批评。
为什么?
颇有收获就意味着,你觉得在某些点上对你有点启发,但是收获并不算大,如果收获不大,那你是不会帮我去传播的。
在我未来涨价的时候,你可能就不一定愿意付更高的价格来买我的服务。
颇有收获,说明我这个产品还不够好。
如果有人说,润总,你今天讲得让我醍醐灌顶。
当我听到这四个字的时候,就觉得差不多及格了。
因为醍醐灌顶这四个字,一般人是不愿意讲出来的。
如果他愿意讲,那一定是他觉得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收获。
但我觉得醍醐灌顶还不够,还能更好。
如果有人冲过来对我说,润总,你今天讲的课是我这辈子听过最好的课,没有之一。
那我觉得,这个课就是优秀的。
因为这句话一般人不会轻易说出口,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
你看,他周围还有同事,如果别人觉得不好,他会觉得这就是你听过最好的课?
你是不是听的课太少了?
你是不是层次太低了?
这叫什么好东西?
他为了把这句话讲出来,他相当于用自己的人格和知识的深度做了背书。
所以只有有人讲出这句话,我觉得这堂课才叫做优秀。
有一次我去成都演讲,到一家房地产公司,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还做了一个开场:
“今天我们请到了一位业内的专家,刘润老师。刘润老师的特点是非常贵,刚开始我很犹豫,花这么贵一笔钱,请一个老师来,值不值得。
但是就在我犹豫的时候,人力资源副总裁跟我说,老板你要相信这个老师,肯定会给你巨大的启发。
如果你觉得没有启发,那这个钱从我的工资里面扣。所以说今天我就下定决心把刘润老师请过来,下面我们有请刘润老师上台。”
其实我不认识这个人力资源副总裁。他可能是在上一家公司听过我的分享,听完之后他觉得特别有价值,给他带来了很深的启发。
这个启发一定对他的帮助特别大,他才可能愿意用他可能很长时间的工资,为我演讲的品质去背书。
当你把产品做好了之后,你的产品才会被推荐给朋友,朋友才会推荐给朋友的朋友,最后,会慢慢形成传播力。
有了传播力,原先渠道那部分就会慢慢下降。
刚开始,我们大概90%生意都是渠道给我们推过来的,后来这个数字越变越小,现在,只有30%左右。
很多企业、行业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都要经过渠道的科学建设到产品的极致打磨。
在我们对产品打磨的同时,我们遇到了另一个烦恼。
当大家都对互联网转型感兴趣的时候,就会找朋友打听,最近谁互联网转型讲得比较好,这时候就会有人讲,那个叫刘润的老师讲得非常好。
这时候,来找你的人就越来越多。
什么?润总,你在开什么玩笑?人多还是烦恼吗?
是的没错,对于我们这一行来说,人多确实一个既开心又烦恼的事情。
开心是因为我的课,小小地帮助到了大家。
烦恼是因为确实忙不过来了。
培训咨询这个事情是耗人天的。我不可能一年讲300多天,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所以我就定了一个数字,一年只讲 100 多天。
也就是说,我一年能演讲的次数是固定的,那这么多企业,这么多公司,这么多商学院,都发来邀请,要怎么办呢?
通过涨价来确定你的产品能力
一旦供需失衡,也就是天数高于你的预期,就涨价。
涨价之后,有些人可能觉得有点贵了,他就不请了,然后这个数字就会掉下来。
那掉下来之后,你就继续研究品质,然后发现人还是很多,那怎么办?
继续涨价,人还是多,就再涨价。
你要通过供需来确定你的产品价格,然后通过产品价格来确定你产品的地位。
什么地位?
就是你要拥有对产品的定价权。如果你不拥有定价权,那也就意味着,你失去了产品竞争力。
刚开始,我们会到商学院去讲课,我曾有幸去过很多商学院,中欧、长江、复旦、北大、清华五道口,一些知名的商学院我都去讲过课。
但是现在去得少了,因为你价格一直在上涨,商学院的价格体系就不支持了。
后来就变成了去企业做内训,价格再涨之后,企业内训也少了,就剩下超大型企业的内训。比如说招商银行、上汽、还有华润大学,给他们最高级管理者讲课。
再后来,一些超大型企业的内训也慢慢减少了。因为你的价格越来越高,虽然你的产品越来越好,但是找你内训的人也变少了。
那怎么办?
这时候,我发现,找我讲课的人虽然少了,但是找我出席活动的人变多了。
这是怎么回事?
千万不能在品牌上做任何错误的一个决定
因为你的品牌能力变强了。
品牌能力就是影响力。
他们觉得,只要你来了,就能作为嘉宾放在宣传海报上,就能吸引很多人过来。
这时候,你赚钱的方式又多了一种,那就是靠品牌赚钱。
当你能靠品牌赚钱的时候,就需要对品牌做管理。
怎么做管理?以我们为例,
首先,要控制好数量。如果不是以学识为目的,而是以影响力为目的的活动,参加不超过我们体量的 1/3。
其次,不轻易给企业做背书。参加一些企业活动,他们特别希望你能给他们企业背书,讲讲他们公司怎么好,战略决策怎么对,或者是安排你和他们产品拍个照。
比如,有一次某个汽车品牌要搞一个活动,邀请我去参加。他们希望我在上面讲,他们这种新技术其实才代表未来,我说这个是绝对不可能从我嘴里被讲出来的。最后,还是婉拒了他们。
比如,有一次我在埃及出差,有个公司刚刚上市,上市了之后,就给我打电话说要写篇文章,要提到他们未来的五大战略,让我们说这五大战略是光荣、正确而伟大的。
但是我听完之后,我的内心不能说它就是错的,但是我并不觉得这个战略,如他所说那样,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最后也没有去写。
还有一次,一个品牌让我们写一篇文章,文章都写完了,都要发了。但是被另一个合伙人看完之后,说能不能再加一点东西,大概意思是要暗讽他们的一个竞争对手。
我说,对不起,这句话,我们是不可能加的。
然后对方PR负责人非常的难受,他说我也知道你们不会加的,但是那个是我们的合伙人要加的,你看能不能帮忙,把这个加进去。
我说这句话绝对不可能。
然后,我们就商量了一下,把所有钱全部都退给他,一分钱不要。
大量的品牌其实都是希望你为他背书,但是当你知道你的核心资产是品牌的时候,千万不能在品牌上做任何错误的一个决定。
最后的话
有时候,一些刚刚创业,或者正处在行业早期阶段的人,都会很纠结:
我到底是不是在给渠道打工?
希望我创业十年来的一些经历,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
在创业初期,你需要渠道帮你找到第一批用户,所以在早期,你应该保护好渠道。
与此同时,要打磨好自己的产品,静候花开。
当有一天,你把产品做到了很高的标准,你的产品才会被推荐给朋友,朋友才会推荐给朋友的朋友,最后,会慢慢形成传播力。
有了传播力,原先渠道那部分就会慢慢下降。
当你把产品做到了极致,你的影响力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等到这时候,你就拥有了势能,就像站在易守难攻的山头,往山下推石头。
你只需要用最普通的士兵,就能打赢别人最精锐的部队。
希望你,早日站到山顶。
祝福。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