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渣男加起来,也比不上闺蜜对我的伤害
大家好哇!这里是「简单聊聊」栏目。
想做这个栏目是因为编辑部经常聚在一起聊天,有些话题展开后发现大家想法各不相同,还挺有意思的,于是决定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也喜欢~
你有过和朋友绝交的经历吗?
「失恋」经常被谈论,似乎为爱情的结束悲伤是理所应当的。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跟破碎的恋情相比,昔日好友造成的伤害,往往留下更深的烙印。
可能是因为爱情可以用新的覆盖,始终有热恋期的甜蜜,友情则很难找到「替代品」——一起成长的经历,新朋友参与不了,我们也回不到从前。
今天几位编辑一起聊了聊「失去朋友」的经历和感受,一起来看看吧~
一场友谊的大战,没有幸存者
这是我活了二十多年来绝交的第一个朋友。那次断交的过程像是我人生里的一场战争,惨烈且没有幸存者。
我跟她一起来到北京开始北漂生活,入职同一家公司、一起租房。合租第二年,我交了男朋友,陷入热恋,一起吃饭变成三人行。交往快半年的时候,我向她提出是否可以接受男朋友偶尔在家里留宿。
我并不是一个在生活里会主动提出自己需求的人。如果洗衣机里有一桶她的衣服,她迟迟不晾晒,我也无法理直气壮地告诉她「晒一下衣服吧,我想用洗衣机。」而是在自己的房间等着她想起来这件事后再心里带着不快去洗衣服。
我当然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无法表达需求,也不敢面对冲突。
但面对亲密关系的介入,我开始有了「反抗」的勇气。我向她发了很大一段微信小作文(确实很怂,也没有面对面聊的勇气),解释我目前的状况,希望她允许我偶尔带男友回家留宿。如果一周一次无法接受,两周一次或是一个月一次都可以商量。
她的回复很简短:不可以。
我当时第一个反应是,啊,被否定了。第二个反应是与她争论,论证她带我并不认识的 gay 朋友回家留宿时,我是如何接纳的。我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折中的方式,让双方都能接受。她的回答是:如果你觉得带 gay 朋友也算的话,那你男朋友可以在家里住一晚上。别的不行。
我陷入非常大的崩溃中,颤抖着在家里厨房蹲下大哭。
这场战争以互相撩狠话告一段落。我以为大概就是这样了吧,房子到期后我搬家便是了。随后的情形却更糟,她转头将这些事情告知我们共同的好友,从那以后,那群朋友极少跟我来往,我感觉自己被孤立了。
▷ 《聊天记录》
这场友谊的小仗打完后的两年里,我仍会想起当时的无助、困顿、和悲伤的感觉。
后来看到一个博主说「改善人际冲突,经常被理解为化解冲突,我得想办法和对方之间建立良好关系。不是这样的,有一些冲突不可避免。」我想这场绝交也许就是我当时「不可避免的冲突」。重点已经不在于分辨谁对谁错,或者都有错。而是当时面对冲突的我,不从情绪上妥协,开始表达自己的需求。
虽然绝交了,但我在心理上获得了新生。有些关系是可以不被处理好的。
没有边界感的友情,迟早会完蛋
和闺蜜绝交的第二天,我去参加一场朋友的婚礼。到婚礼现场就开始难过,一想到以后结婚没有她们当伴娘,我甚至都不想结婚了。
▷ 《欲望都市》
她们是我的大学室友,四人间的寝室住了三个人。大学四年,我们像家人一样相处,分享彼此所有的秘密,各自的朋友都成了共同好友。毕业后,我们去往不同的城市,依然保持着深度连结——每年选一个地方旅行,一起写一个公众号,不缺席对方的每个重要时刻。为了维护友情我们都付出了很多,但心甘情愿。
而故事的另一面,其实我们的关系里嫌隙一直不断。正是因为把对方当家人,我们理直气壮地插手对方的生活。比如 A 和异地的男友吵架,B 想都没想就会买下一张高铁票,坚持要把 A 送去和男友见面。当时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反而把这当作感情深厚的证明。
但我忽视了,再好的关系都需要边界感。更何况,这还是友情,比爱情亲情都更脆弱。
转折点发生在我来北京以后,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加上和当时男友的关系出了一些问题,我准备分手开始新生活。她们对我的行为表示不解,觉得我过于「忘恩负义」了,于是关系渐渐冷淡。某天因为一件小事,我们在微信群里彻底爆发,B 说了句「这件事上我们价值观不同」就退出群聊,删了我微信。
到此,7 年友情烟消云散,我甚至没来得及说声再见。
过去的两年,我一直处在一种应激的创伤状态里,不能回看大学的任何东西(因为几乎全是和她们一起的记忆),听到朋友、闺蜜的话题心里都要咯噔一下。去年到广州出差(A 目前生活在广州),坐车路过公交车站台我都要恍神,会不会遇见她?个头小小的,不知道还是不是短发。说来好笑的是,我微信朋友圈里至今还活跃着 B 的发小,像极了分手后来留着前任好友的微信。
时间终究能让人慢慢释怀,我也学会了「友情也需要边界感」这样的道理。只是经常想起来还是觉得有点儿可惜,因为我已经不可能再拥有那样的好友,青春不能再过一遍,也没办法把从小到大每个喜欢的男生都讲一遍了。
▷ 《欲望都市》
和好朋友「分手」后
感觉恋爱都不会谈了
在没有伴侣,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朋友成为了我的精神依靠。
我们之前是同事,由于讨厌共同领导,每天背地里讲坏话,变得关系很好,中午吃饭一起吃,上厕所一起去。我是一个比较被动的人,同事们都很喜欢她,但她只喜欢我,同事们每次邀请她一起去玩的时候,她总是说「小玉去,我就去」。我不开心的时候,她就陪我在酒吧门口抬头看雪。
离职的那一天,我送她到地铁站,车门关上的一瞬间,我内心在上演离别的车站。
后来因为疫情,分开了 2 年,终于有机会合租,我立刻飞奔回去。本来以为开启美好的生活,可是却发现,生活在眼前的最好的朋友却离我越来越远。她不再与我分享日常,回到家也关着门,我们各自吃各自的饭,我时常反省今天做错了什么,她怎么不开心?每次我开口,她总是敷衍两句你想多了。合租一年,冷战了 10 个月,当我一个人从 6 楼搬家到 1 楼,她坐在沙发视我为空气时,我一边流泪一边流汗。
大哭一场,冷静过后,我给她发了短信息,感谢这些年的快乐,它是真实的,但冷漠和距离也是真实的。决定和她说再见,按下微信删除键以后,没有一点点迟疑。
但也只有我知道,白天努力忙碌工作的我,再也不期待周末。每天都告诉自己,我很好,明天会很好的我。还是时常梦见她,梦里的她告诉我:「刚认识的时候,确实很喜欢你,但久了就不喜欢了。不是你让我讨厌,所有认识久了的人,我都不会珍惜,谁让你靠我太近,我只想逃避」。
友情是亲密关系的一种,处理不好的关系,让我害怕自己是不是拥有亲密关系的能力。为什么我怎么努力,还是回不到过去,还是让她讨厌了我。
▷ 《七月与安生》
超现实版《请回答1988》
比恋人还重要的朋友
我似乎不太敢想象与朋友绝交的场景,这几个人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如果排序的话,我应该会毫不犹豫地把友情放在最前面,比恋人,家人还要重要。
这种亲密到有些反常的友谊最早可能仅仅是因为「空间距离的接近」。我和我的朋友都生在大城市最贫穷的地区。大城市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离开家乡去远方打拼;穷地区意味着即便我们生长的地方离中国最发达的地方仅仅有十几公里远,却几乎永远不可能真正地融入到这个城市中去。
生活在这样一座「城中孤岛」意味着你人生中最早认识的一群人,可能也是最终陪你走到最后的那群人。对我来说也是如此,学生时代相识,考试、升学、竞争、工作,还有城市的变迁都没能将我们拆散。曾有一段时间我和最好的朋友所在公司,只隔了一条马路,方便到我们每天都能一起吃个晚饭。
▷ 《请回答1988》
对于目前只活了二十七八年的我来说,生命中的大多数时间都与他们相伴。他们使得我成为了这样的人,而我们又是如此相似。相比之下,家只不过是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
这些老朋友对我来说成为了「纪念碑」或是「神像」一样的存在。我不敢想象「绝交」,是因为失去他们就好像失去了故乡,失去了根基,失去了我对自己的定义。
这或许听上去有些病态,甚至我女朋友经常调侃我们在一起像是某种宗教组织。但据我观察,无论是我的父辈还是同辈的其他人,在这个「城市孤岛」上,类似这样紧密的关系好像还挺常见的。
或许有人会说,你这可能并不是正常意义上的友情,只不过是「孤岛式」社会环境造就的一种异常的人际关系。我并不完全否认这一点,但我更愿意把这种关系当作「孤岛社会」送给我们的一件礼物,因为我们真切地经历了彼此在一起的时光,那些欢笑是真实的,那些感动也是真实的。
编辑:寒冰
责编:kuma
封面图来源:《聊天记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