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这回终于玩完了
一个好消息。
脱口秀节目又被李诞玩出花了。
在这里,你既能看到笑果文化大团建,又能看到不同行业的普通人上台讲段子。
一档节目,两种笑法。
一个坏消息。
一档脱口秀节目,最无聊的竟然是脱口秀部分?
中文脱口秀刚刚破圈不久,就穷途末路了?
开播一个月,豆瓣评分还在6.8左右拉扯。
你不能说这档节目不好笑、不精彩。
但它的确是让人失望了——
《怎么办!脱口秀专场》
整天嚷着“谐音梗扣钱”的李诞,终究也玩起了谐音梗。
开办这档节目,灵感正是来自对脱口秀综艺的迷茫。
《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办了5年,是该创新创新了。
但企划很多,总是没法落实。
觉得做不好,观众不喜欢,怎么办?
那就带大家看看脱口秀综艺是怎么办的——
每期分上下,上期拍剧本创作流程,下期展示脱口秀舞台。
落实到分配。
上期由笑果的脱口秀演员们组合成“宇宙最强编辑部”。
杨笠、呼兰、徐志胜、王建国……总共8个熟悉的面孔纷纷来到新办公室。
干啥呢?
字面意思,写剧本。
他们写剧本去了,谁来表演呢?
素人。
早在《脱口秀大会 第三季》的时候,李诞就曾经说过:
每个人都可以做五分钟脱口秀演员。
在以往的脱口秀节目里,专业的脱口秀演员撑起了大梁。
但总有一些毫无经验跨行业表演者让我们耳目一新。
毕竟脱口秀素材来自生活,不同行业里的细枝末节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捕捉到。
那么,如果更改一下素人比例呢?
让“普通人”来撑脱口秀的场子,让脱口秀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岂不是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于是便有了“专场”。
每个下半期,设定一个主题,邀请相关行业的人上台讲脱口秀。
上期固粉,下期破圈。
李诞这个算盘打得妙。
然而想法很美好,执行却出了问题。
已经播出的几期里。
第一期警察专场,第二期职场文化,第三期婚恋故事,第四期体育专题。
随便一个都是互联网常见热门话题。
一条微博微博里能吵出10w转发,5w人和另外5w人对骂。
而到了脱口秀舞台上,却不痛不痒。
拿第一期的警察专场举例。
消防员调侃自己:
玩密室逃脱时担心安全隐患。
特警则说:
玩枪击游戏时因为枪法太准,被举报开挂。
反诈男警官俏皮一笑:
中奖是假的,理财是假的,帅哥是真的,但不是你的。
光看文字,笑点低的人也许还能get到一些反差的滑稽。
而包括派爷在内的大多数人看完以后只剩一个反应:
就这?
文案不仅没有什么“爆点”,更让人感受到了一股似曾相识——
这些调侃是不是都在各大微博热评里见过?
职场那期也呈现了一种“段子锦集”画面。
吐槽加班。
说“加班只有0次和无数次”。
又说到如今00后纷纷走进职场。
蹭了一波“00后整顿职场”的热搜,再说了一个职员怼上司的段子。
还是那句话。
这都不都是网上的热评吗?
不能怪我们要求高。
脱口秀节目的看点不外乎两个部分。
一是文案,即“说话的艺术”。
二是表演,通过舞台上演员的语调、神态、动作,完成超越文本的内容。
素人们没有经历过训练,本就在表演上吃了亏。
唯一有可看性的文案又拿出老套的段子来反刍。
观众当然觉得无聊。
不是没有好例子。
《脱口秀大会 第四季》里的一次破圈,表演者也是警察。
交警黄俊一上来,就先调侃了一把观众。
看看文案的区别。
这句话的逻辑,是他先把警察等同于“抓人”,再告诉观众“我今天不抓人”。
既抓住了观众“恐惧”的弱点。
又强化了刻板印象,消解了职业的严肃感。
反而是一种打破刻板印象的方式。
随后又以自己的经历继续为观众更新行业认知。
其实他第一天上岗的时候也没想到,他的主要工作不是抓违纪、维护市容,而是给游客指路。
“中国银行在哪?
上海第一家汉堡店在哪?
我完全答不上来。
我只能报警,问我的同事,
因为有困难找警察嘛。”
后来他干脆用了半年时间,把外滩所有的建筑位置和人文历史背了下来。
从此腰板挺直了,人也自信了,随便问到哪个地方都能指路了。
“人民英雄纪念塔,往这里走
中国银行,嘿嘿~往这里走”
一连串内心戏被表演出来,观众纷纷爆灯。
真实、搞笑、意想不到,甚至还品味出一丝心酸。
为什么这段脱口秀能爆火破圈?
警察这一职业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又敬又怕”。
原因就在于不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
而不仅黄俊通过自嘲破除了刻板印象、描述了自己的日常工作。
还用喜剧的方式把自己敬业的一面展示出来。
亲切感可不秒增?
再回到《怎么办!脱口秀专场》。
消防员强调自己走到哪都关心消防安全、特警强调自己连枪战游戏都百发百中。
只利用刻板印象编了段子,却忘了“破除”才是脱口秀的本质。
这并不能责怪表演的警察们。
当然,也并不是全部归责于创作文案的脱口秀演员们。
因为节目的设置本身就存在不小的问题。
光看描述就能发现,《怎么办!脱口秀专场》的上下期有一股强烈的“缝合感”。
上半期的剧本创作,让脱口秀演员们深入行业生活。
但所谓深入,不过是去实地体验了一天。
第一期里,演员们四散到消防、反诈等场合体验火警、民警、交警的日常。
本以为既然要编段子。
那不得有点什么我们普通人没见过的行业内幕?
或者有些什么深度采访,破解一下刻板印象。
结果闹出了一些真人秀里常见的新手笑话,这一part就戛然而止了。
不仅如此,体验的部分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长里仅占几分钟。
大多镜头都给了他们在“居家型办公室”的生活日常。
聊着天开会,聊着天吃饭,聊着天打扫卫生……
完全是团综真人秀的模式。
既默契又有才华的一群人聚在一起。
笑点很多很密集,但和脱口秀没什么关系。
且他们创作过程里,表演的素人嘉宾也并不参与。
这就导致了最后哪哪都不得劲的脱口秀表演:
创作文案的人不了解行业,只能往网络段子上靠。
表演脱口秀的人没有经验,无法消化编剧在文案里埋下的爆点。
自然只能得到无趣的评价。
另一方面。
在上半期里,为了呈现脱口秀演员之间的思维碰撞,必不可免地会“剧透”。
比如在他们给成龙写剧本时,聊到成龙曾收到诈骗短信,内容关于“元宇宙”。
杨笠问旁边的杨蒙恩,“元宇宙是啥?”
杨蒙恩脱口而出:元奎、元华、元彪。
都是成龙的师兄弟,元家班的老演员们。
这种高级谐音梗带来的“笑果”很好。
但当下期成龙站在台上,原封不动地复述了这段话时。
我们不仅失去了惊喜感,还会因为已知他在背稿而感到一股尴尬。
而尴尬,是脱口秀最大的敌人。
当然,节目里也不是没有正面例子。
每期上场两个脱口秀演员,多少能为舞台找回点场子。
而一些主动参与了剧本创作的嘉宾,也为综艺贡献了不少高分评价。
比如《芈月传》作者蒋胜男,金句频出。
说李诞问她,母胎solo都能写出《芈月传》,是不是结了婚就能写出更好的作品了。
她反驳,直指女性困境:
结了婚还有什么《甄嬛传》《芈月传》,只剩围着家务团团转。
几句话就完成了反斥对方、讽刺现实。
情绪有递进,文案有爆点。
表演的高度还被拉上了几个level。
但在节目里,只是昙花一现。
说白了。
脱口秀无聊,是因为缺了真实。
邀请跨行业素人表演,本是为了拓宽视野,为脱口秀带来新鲜血液。
然而文案内容却堪堪停留在行业表面,毫无新意。
说要破圈,又舍不得原本圈住的那些固定观众们,于是把重心放在了团综笑果上。
最后弄得两头乱。
《怎么办!脱口秀专场》正如其名,节目从头到尾透露着一股迷茫。
怎么才能办好一个脱口秀专场?
观众不喜欢的话怎么办?
这些烦恼连屏幕外的观众都能看出来。
或许比起怎么办,李诞最应该弄明白一点:
虽然反感套路,但我们更在意的是脱口秀本身。
惊叹之前,请先让我们笑出声。
往期精彩内容▾
一个在看=【今天点的人,明天都更美】
千万别随便在文章下面留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