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素熙》:我只想让孩子以后能过上“人”的生活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韩国电影《下一个素熙》,因为联系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当下的状态,以及孩子们未来将要面对的生活,而感触颇深。
电影中,素熙在实习公司做着违背感情和良心的电话客服工作,上司们脑袋里想的只有公司的业绩,为了KPI对员工各种pua。
素熙试图反抗,但终究徒劳。在日复一日的无望中,素熙选择用了结生命结束这一切。
看完电影心情特别压抑。不仅是因为电影的结尾在事情悬而未决的时候戛然而止;更因为,素熙所遭遇的一切让人抑制不住地代入自己。
同为东亚人,片中所展现的那种从上学一路卷到职场,人异化为数据、业绩的符号,个体沦为庞大机器上的一枚螺丝钉的感觉,简直再熟悉不过。
身为母亲的我,看着片中的素熙,不免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卷不停歇的社会,到底会拥有怎样的未来?
素熙:被数据考核活活吞噬的人生
素熙在职业高中就读,毕业之前被学校推荐到一个大型通讯公司实习,做的是电话客服的工作。
她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在客户要和公司解约的时候,抛出其他看起来更划算的套餐业务,来吸引和留住客户。
尽管做的是服务性的工作,但其实素熙并没有什么自由发挥的空间。她就像一个背诵机器一样,毫无感情地对着电话线另一端的客人,说出公司教给员工的那套话术,以阻止客户解约。
并不是素熙想要这样,是因为公司对员工的要求就是如此。被客人骂了、骚扰了,不能表达愤怒;被客人嫌弃、讨厌、拒绝,也要继续不动声色地向客人推销套餐。
公司需要的不是作为独立个体的员工,他们需要的是情绪无波澜的机器,而且是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的机器。
那根不断抽动“陀螺”们的鞭子,就是绩效数据。每个月客服们要根据业绩评比排名,排在后面的员工会被上司无情地谩骂,说他们是拖了整个部门后腿的人。
落后的员工只能靠拼命加班提升业绩,但业绩一旦上来了,考核的标准也自然水涨船高。某个员工凭一己之力,拉高了部门的“业绩底线”,其他员工只能被迫无奈卷起来。
这些,素熙都经历过。当她终于活成了一个麻木不仁的接线机器,成为部门销冠之后,她开始遭到同事们的排挤和嫌弃。
不仅如此,她的工作内容更让她觉得恶心。
当客户告诉她自己刚刚失去儿子的时候,她也只是愣了一下,接着毫无感情地念出公司交给她的推销话术。这样泯灭良心,只为资本服务的工作,让素熙觉得是在浪费和消耗着自己的人生。
但这些,素熙都打碎牙齿自己往肚子里吞。她最无法忍受的,是实习公司以各种托辞和不合理的合同条款,拖延支付她的奖金。
她想要辞职,回学校找老师反映情况,却被老师以类似的话术拒绝了,“你这么任性,会拖累了整个班级的就业率……”
老师用就业率pua素熙,公司以绩效pua素熙,素熙再用各种各样的话术去pua想要解约的客户们。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下,素熙绝望又难受。
唯一站在她的立场替她考虑过、争取过的上司,也因为受不了这样倾诈下属的职场环境而自杀。
看似比素熙更高级、拥有更多权力的上司,也不过是整个公司一个可有可无的棋子。
上司的自杀,连一片小小的水花都没能在公司激起。新的上司来了,员工们仍然麻木地、仿佛无事发生一样地接着电话、敲着键盘。
这一切都让素熙觉得恐惧、觉得心寒。
其实,素熙并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她曾经活力满满,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激情,是一个会在跳舞教室通过舞蹈尽情释放自己的女孩;她曾经敢怒敢言,有着分明的爱憎,是一个会在餐厅和骂自己的男人硬刚的女孩。
面对这样的职场,她当然也曾反抗过。
她不惜成为公司的异类,只身一人去参加前上司的葬礼,一直拒绝在公司对上司自杀这件事的免责书上签字,擅自做主同意客户和公司解约的要求,在一众同事面前向新来的上司叫板“把我应得的提成还给我”……
但挡在素熙面前的,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一个老师,一所学校,而是每个环节联手造就的那堵密不透风的墙。
素熙凭借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撼动那座墙的。它如此庞大、沉重,成为坚不可摧的系统。
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压得人无比疲惫、透不过气。
素熙最终选择了自杀。通过彻底与这样的环境割席,来表达最后的反抗。
但她的死,似乎也没带来任何改变。
负责调查素熙案件的警察们,也被破案率束缚着,觉得仅仅一桩自杀案,没什么值得深究的,尽快结案才能保证局里的破案率。
只有女警宥真,一路追查着,想要弄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鲜活的年轻人会选择自杀。
宥真去见了素熙的父母,看到的是一对爱孩子却没那么关心孩子的父母;去见了她的上司,看到的是推卸责任、颠倒是非的管理者;
去见了她的老师们,看到的是在学校与学校间为了就业率彼此竞争,而不分黑白地把学生们送进“血汗公司”的老师们;
去见地区教育厅的工作人员,看到的是和其他教育厅比拼“绩效”,而对学校们和企业勾结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员工……
每一个该对素熙负起责任的环节,都是失效的。
他们都宣称无可奈何,但却又不自觉地对一个生命悄悄递了刀。
这样顺藤摸瓜的盘问之下,宥真发现,原来,每一个人都是下一个素熙。
那个自杀的上司是,宥真自己也是,公司的、学校的、教育厅、警察局里的每一个工作着的人都是。
他们沦为系统的奴隶,又时时刻刻在加固着这个系统。于是,腐坏的地方从一个点蔓延为一条线,慢慢地,吞噬掉了系统里的个体。
我们:谁又能逃过下一个素熙的宿命?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无比真实,让我们分分钟可以联想到现实与当下。
电影中,素熙父母的态度让我仿佛看到了浮现在身边的众多父母们的样子。
对于素熙的实习公司,她的父母其实是特别满意的。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或者更准确的说,并不关心女儿的工作到底是在做什么,他们只是满意于这家公司的规模、名气。
他们宁愿关心电视剧里的人物命运,也不会开口去问一问孩子具体的工作内容,他们更不知道女儿平时会去练舞蹈,从来没看过女儿真正被热爱的事物点燃的模样。
我们大多数人的父母不也是如此吗?考公、考编是他们最热切的愿望。至于自己的孩子在岗位上做着什么样的工作,有没有意义,有没有挑战,孩子是否真的喜欢,他们似乎并不关心。
看过身边有太多从看似光鲜的职场离开的朋友,与父母聊起辞职的时候,父母们的第一反应不是问一问自己的孩子经历了什么才做此决定,而是首先觉得他们不够懂事、不够理智,白白放走了稳定、薪资丰厚的大好工作。甚至有的父母,还不惜以断绝关系相威胁,以阻止孩子辞职。
在他们看来,孩子内心的情绪是不需要care的小事,是能通过“忍”而忽略不计的事情,如何牢牢抓住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父母那一代人盲目地崇拜系统、渴望被系统接纳,是有其时代原因的。但反观我们自己,其实也好不到哪去。
我们也被牢牢困在系统所织下的那片网里,也许和素熙做着不同的工作,但头上却有相同的看不见的刀:绩效。
我们被绩效卷得焦虑无比,卷得异常疲惫,卷得无法停歇。我有个朋友也看了这部电影,聊起观后感的时候,她说看着素熙在职场的模样,自己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
她自己的工作,和素熙的职业有那么一丝关联。她所在的公司,也有许多像素熙一样的电话客服,而她工作的部门是人事部,要为考核这些客服的绩效制定各种规则和制度。
每当业绩下滑的时候,领导会先找到人事部,让她们再去完善考核规则。
看素熙的时候,她也在回想自己。她发现,每当她绞尽脑汁地去修改、增加一条规则的时候,无异于为这庞大的系统添砖加瓦。
在电影结束后,她开始反思起自己工作的意义。
一想到她自己每一次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加班加点改方案的那些夜晚;还有那些为了方案细则焦虑到失眠的深夜,她拼尽全力去努力完成的东西,却在不断的给他人套上枷锁,自己的辛劳竟然都是徒劳。
但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容错率越来越低,而转换赛道的机会越来越少的中年人来说,她没有勇气拒绝这样的工作。因为她现有的生活秩序,就是建立在这份工作之上的。
原来,不只是影片中的那些人,现实中的我们,也都是下一个素熙。
他们:未来的路,要怎样走,才能获得尊严与幸福?
成为了父母的我们,断然不想要孩子成为下一个素熙。但我们又为此做了什么呢?
砸锅卖铁加入买学区房大军,像雷达一样帮助孩子寻找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把高考的竞争赛道提前搬到了中考,带着孩子不断地加速、冲刺……
父母被一浪高过一浪的浪潮卷起来,他们紧紧握着孩子的手,带着他们一起在浪潮中沉沉浮浮。
那些占据了学业浪潮制高点的孩子们,脱颖而出,获得了迈入高级社会的门票,然后呢?
进大厂、考公、考编、进全球五百强企业……但所作的工作却仅仅是庞大系统运转的小小一环,重复、单调、甚至有一部分对社会、对他人并无意义。
那当初,我们带着孩子那么辛苦地卷学业,又有何意义?我们拼尽全力地帮孩子去追求的,如果到头来是泡沫一般的东西,又是为了什么?
更何况,站在浪头上的也只是一小撮孩子,更多的孩子都是普通人,被淹没在残酷的学业竞争浪潮中。而这些孩子的出路又在何处?他们的职业方向,又是怎样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是迷茫的。
除了学业赛道这一种单一的可能,我们也无法笃定的回答,孩子们究竟还能以什么样的方式,能以怎样的姿态,过好一生。
我们的迷茫,也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不够清醒。媒体上、社会上,早就被成功叙事、精英叙事所占领了。哪怕是普通人的故事,也一定要有一个逆袭的转折。
真正不显山不露水的普通人,特别是那些最终自洽了的普通人,都是通过怎样的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并没有被足够的书写、被足够的记录。
曾经和一个认识了的00后小孩聊天,她原本是做财务工作的。有一天,她回老家休假,去集市上她相熟的摊位买卤味。她读书的时候,经常跟着父母去光顾这个摊位。
老板大叔的生意很不错,特别是下班放学的那段时间,经常会排起长队。那一天,00后小孩也在等待的队伍中。队伍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是熟客,每一个客人在选吃的时候,都会和老板聊上几句。或者聊食物,或者唠家常。
老板卖得很开心,客人们似乎也在短暂的交谈中,得到了片刻慰藉,眉头稍稍舒展了一会,笑盈盈地付款走掉。
00后小孩那段时间正被工作虐得惨不忍睹,看到这一幕突然就羡慕起老板的工作和生活。
她说,不可否认老板做卤味很辛苦,但他显然自得其乐。而他在给客人带来美食享受的同时,通过陪客人聊天,提供给客人一些情绪价值。
这么看来,老板大叔的工作似乎比她的要有意义、有价值许多。
而且,小地方没有大都市那么卷,人也更容易满足和自洽。也是那一刻,她生出了要辞职,给自己换一种新的生活模式的念头。
00后小孩分享的这件事,给了我许多触动。
在我看来,比起成功,孩子更需要的应该是有尊严和幸福感的人生。
当然,卤味摊大叔的生活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我们也并非让孩子都去走这样的路。但作为父母,可能比起一小撮学霸的经验,多看看普通人的样本、多去观察普通人的生活,在帮孩子寻找出路的时候应该会更有意义。
除了这一点,电影中,还有一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女警宥真在见素熙的朋友时的一段对话。
当宥真了解到眼前这个年轻的男孩,也在遭遇着素熙式的职场困境时,她对男孩伸出了一枚橄榄枝:“以后冲动前一定要找个人说出来,对警察说也没关系的”。
宥真知道,也许当下她什么也做不了,但她可以做一个倾听者。
这段对话,也反复提醒着为人父母的我。
我承认,作为父母,也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对孩子将要面对的未来知之甚少。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所能为孩子做的事情也势必会越来越少。认清自己的局限,会让自己更谨慎地对孩子“用力”。
可能比起做一个雕刻者,普通父母更应该做孩子的容器,一个足够大、能适配孩子自己独特形状的容器,在关键时刻可以稳稳地接住孩子。
像宥真对男孩那样,做孩子诚恳的倾听者,倾听孩子的困惑、迷茫、失落和不解。
也许我们并不能为孩子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但倾听,对孩子来讲也是一种支持。
人生对每个人都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为人父母的我们也并没有全知全能的视角。
尽管无法给孩子指出一条明确的路,但我们如果有能力给孩子一个小小的出口,已是幸事。
-END-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游记】日本、迪士尼、长隆、三亚、滑雪
【阅读】科学、英语、古诗、思维、语言
【心理】分离焦虑、安全感、T2、慢热、专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抚、小睡短
【情绪】戒吼、管教、抑郁、听话、 情商
【养育】牙齿、性教育、厌奶、如厕、喂养
【游戏】玩具、绘画、早教、儿歌、陪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