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我说腾讯是连接器,更多是从工具层面去思考的。随着社会价值探索的深入,我们看到,连接的本质是超越工具的,这个本质就是关心人。”腾讯的表述也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社会行动的经验总结。
文|梁晓璇
“过去也许有人会想:‘行吧,做了多少算多少,今年不行明年再做好一点。’现在不是这样了,必须承担责任和压力。”
2021年,腾讯提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并宣布将为此首期投入500亿元。
腾讯宣布这条消息的时候,南方周末在对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进行专访期间收到其此般阐述。彼时,中国互联网企业正在社会共益的“荒山”上开垦,纷纷走上一条陡峭且艰难但正不断被验证为正确的路。
这条路上已经形成中国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价值创新的积极探索。在这条路上,有了安全的“无人矿车”,有第一次戴上助听器的老人,有被“五分钟急救圈”保命的中年人,有接受更优质教育的乡村儿童们……
有你,有我,彰显着每一参与个体的休戚与共。
建好这条路并不容易,“科技平台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比想象中要大得多”,前述的采访中也表达了腾讯对“科技向善”新使命的持续思考。而纵观腾讯从创立以来在公益及社会责任领域的变化与成长,以及一众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行动,就会明白这并非夸夸其谈,背后是长期且扎实的行动,还有不断摸索向前的毅力。2002年,还处于创业阶段的腾讯已经涉足公益领域。因为没钱,他们就想办法把旧电脑翻新,送给山区的孩子。此时,只有“做好事”这一简单的念头驱动着腾讯。2006年,面对注册用户数破亿的QQ和蓬勃的手机市场,腾讯开始思考怎样将更多人连接在一起。由此,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应运而生。这一次,基于“做好事”的初心,腾讯提出了“人人可公益,民众齐参与”的希冀。由此开始,腾讯不止通过激发每一个人心中的善念,让创造社会价值的“高速公路”更加宽阔,也借助信息技术和连接一切的能力,让一条条“羊肠小道”被发现和打通,让善意触达更多人。在其他领域,腾讯也逐年呈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度,向越来越多行业伸出手,希望与所有人共创一片生机勃勃的气象。2011年6月15日的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宣布要打造一个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开放平台,扶持所有合作伙伴再造一个腾讯。这意味着为了实现整体生态的繁荣,腾讯决定“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2017年起,“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想法开始酝酿。在当年5月召开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腾讯提出将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扮演连接器的角色,为各行各业提供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在当年年底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全体会议上,腾讯高层再次表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融合而不是替代,未来要通过智慧连接,帮助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想要将路网修得如此细密,难度可想而知。让人不禁想问,腾讯将借助何种力量将想法落地?创新,是以腾讯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给出的共性答案。作为一家数字科技企业,创新是立身之本,腾讯提出,为国家和时代不断创造价值,不仅是商业价值,更是扎根于社会土壤中的可持续社会价值。为减少饥饿,腾讯首创农业人工智能种植解决方案iGrow系统,并在2018年举办的业内首个国际性人工智能温室种植大赛中,通过精细化控制降低劳动成本20%-25%、供暖成本30%-40%。目前该系统已在黑龙江、辽宁、山东等农业大省试验性部署,帮助农民实现了每亩数千元的增收。为教育发展,腾讯先后推出数字支教等产品,发挥互联网产品“低门槛、低投入”的特点,使老师、学生、家长能够享受到更多样更便捷的教育资源。“想要长期发展的话,一定不能只是考虑业务这么简单,否则肯定是走不远的。”腾讯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推动自我认知进化,并找到一个方向——“只有共享信息科技的成果,才能走得更远。”2004年,联合国在题为《关心者赢》(Who Cares Wins)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ESG这一概念,希望企业能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层面,与社会共同实现永续发展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粮食危机、疫情等多重危机的交错起伏,各国知名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愈发认识到自己需要推动改变发生,纷纷举起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大旗,希望能修筑一条向善的路。但是这条路的雏形迟迟难以出现,甚至越来越多的人担心科技在作恶而非向善,也对企业将公益置于私利之前的承诺产生怀疑。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2年全球风险报告》中就指出,随着社会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数字安全不平等问题将会随着技术进步愈加严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吕鹏看来,造成科技无法向善的原因是,企业社会责任(CSR)与产品“两张皮”。“那些容易出产品、能够帮助完成KPI的社会责任项目,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而一些真正关乎公司长期价值的项目,则可能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支持而被淘汰。”想要破除这一尴尬局面,仅依靠科技创新或大量投资是不够的,最需要的是把“科技向善”这类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抓手,让想法突破技术的桎梏,让善意变成可以落地的产品。对于腾讯来说,这个抓手就是“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腾讯历史上第四次战略升级计划先后投入共1000亿元,聚焦于基础科学、乡村振兴、医疗救助完善、资助普惠教育共享等多个领域。在此战略的推动下,腾讯在两年多来做了多项有益探索。为了解决工业领域的远程操作与危险作业问题,腾讯大胆挑战300毫秒以下的超低延时,并自研了面向5G的拥塞控制增强、移动环境高动态码率控制、链路抗丢包增强等技术。目前,搭载着这些先进技术的“无人矿车”,已累计运营土方量超过95万立方米。面对“老年听障问题”这一社会痛点,腾讯开展“天籁行动”,从开放AI技术到“推出线上数字测听”,再到2022年与助听器厂商联合研发推出天籁inside助听器,逐渐实现“让每一位听障人士听清世界的声音”的愿景。“如果科学技术要发挥杠杆作用,它就需要以人为本、以关心人与社会的人文价值为参照,着眼于真正为人类增进福祉,并形成广泛的共识、协作与行动,才可能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腾讯日前发布的《新形态 新解法——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2022》中,首篇刊载了《通用人工智能到来的前夜,科技如何向善?》一文,其中如此表述腾讯当下对科技与自我的定位。可以看到,腾讯不仅没有停止修路的步伐,更重要的是不断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修路的意义和方向,希望为看不见尽头的路,找到可能的终点。
在上述文章的最后,腾讯或许已经找到了一个终点:今天,人类正在迈向新的文明入口。如何在“多歧路”的复杂科技文明社会变迁中寻找“今安在”的答案,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一系列实践正在彰显以人工智能创造新一代可持续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该文章认为,若要让这样的方案更好地服务社会,往往不是靠单一的“AI+”“数字科技+”或者“科学技术+”,而是需更具全局视角、系统思维与共创方法的创新方案与务实行动。这似乎又回到了前文曾提到的问题,这类抽象的概念说起来容易,可往往在落地时容易形成一团乱麻,更别提实现可持续发展。腾讯在碳中和议题上的行动,可以视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为高效落实国家双碳政策,2022年2月,腾讯公布碳中和目标:在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和供应链碳中和。对内,通过节能改造、废物利用等方式,在空调、建筑和照明等细节中减少碳排放,同时将绿色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员工。对外,腾讯充分发挥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优势与能力,利用科研、试点示范、商业模式创新,加速部署实现低碳技术、产品、模式的创新和发展的应用。2023年3月,腾讯联合多方伙伴发起“碳寻计划”。首期聚焦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群,面向全球征集CCUS领域的创新技术项目方案,投入过亿的灵活催化性资金,在未来可落地5-10个技术试点,加速5-10家初创企业,孵化数个可持续工具或平台,实现千万吨级的减排。在别人看来,碳中和这一目标太过遥远,想获得收益也很困难,但是腾讯或许已经习惯了将难题一步步拆解,再耐心等待开花结果。“以前觉得碳中和离我们有些远,后来当我更深地调研,发现我们做得起,也等得起。”腾讯一再通过各种渠道阐释这样的决心。推动这一切发生变化的,除了全局高度的视野,还有腾讯对“跨界”价值的重视。具体来说,就是不再将所有鸡蛋都放在用户(C)或者产品(B)的某一个篮子里,而是加入社会(S)视角,实现CBS三位一体。在《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2022》中,许多案例被从CBS三位一体的角度,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例如在“微信支付爱心餐公益计划”中,提供餐食的商户是B、参与捐赠的消费者是C、需要帮助的环卫工人群体是S,CBS三个端口共同接入微信,搭建起了一条透明、智能、高效的公益链路,探索出了可行的数字化公益新模式。那么CBS三位一体这条路又通向何方?2021年发表的《CBS三位一体,科技向善》一文提到,“最终指向的都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正是这样全局性的视野和长期性的目标,让腾讯正在把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这条路修得更远,让它连接更多的人。“过去,我说腾讯是连接器,更多是从工具层面去思考的。随着社会价值探索的深入,我们看到,连接的本质是超越工具的,这个本质就是关心人。”腾讯的表述也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社会行动的经验总结。翻山越岭二十余年,督促着腾讯不断自我革新的动力,依旧是最初那颗想要“做好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