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中国经济,为什么外资外企不可或缺?
凤凰网原创 有人认为,过去我国一穷二白,需要外资外企帮助建设,现在比从前发达就不需要了。这种认识暴露了对国际经济的认知盲区:并不是只有穷国才需要外资,经济越发达,吸收的外资越多。
衡量一种经济成分,或者某个产业、某个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可单纯根据产值总量,而是应该依据它们在整个经济运行中,价值链地位、生产链地位来衡量。
就比如说,珠三角或者沪苏杭分别不过占我国GDP的10%左右而已,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城市,关键设备、零部件、软件、金融、外贸都要断供,中国经济其实很大程度上就瘫痪了。
它们实质承担了整个经济运行的发动机或枢纽的作用。如果把长三角、珠三角同时剔除,中国仍然是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但是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就要打80%以上的折扣,想一想还有什么企业和产业可以到国际上与先进水平比一比呢?
外企也是如此,虽然外企在GDP占比不足10%,但是贡献了22.5%的工业产值,28.3%的工业利润,16%的税收,38.7%的外贸,20.7%的研发投入。据估算,外企对GDP实际贡献率在20%-34%之间,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外企贡献率更大。
比如,在沪外资企业数量7万家,贡献了上海市约四分之一的GDP、约三分之一的税收、二分之一以上的规上工业总产值、近三分之二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在江苏的外资企业达21万家,每年贡献了约25%的税收,35%的就业,60%的外贸额(其中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全省的70%以上)。
所以,外企并不是中国经济发展可有可无的补充,它与国企、民企共同构成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拉动力在很多时候甚至是不输于国企或民企的,也是构成中国经济增长动能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从价值链和供应链角度来讲,外企都处于价值链的上层,以及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因此,如果外企撤资,对中国的经济繁荣影响将是全局性的,是中国目前阶段无法承受的损失。
我们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外商企业百强榜”为例,上榜企业有鸿海精密、大众、博世、宝马、三星、丰田、英特尔等等,这些企业有几个特点:
第一,都是全球价值链层级最高的企业投资的分公司,主导整个产业供应链;
第二,规模大,这些企业的营业收入总和达到7.6万亿,平均每家企业营收760亿,超过2022年度民企500强企业平均营收(750亿);
第三,集中在科技和管理含量最高的行业,包括汽车(16家)、软件/半导体/电子元件(13家)消费品(12家)、生物医药(12家)、消费3C(8家)和金融财务(6家)等。
这些企业在华投资经营,对中国的意义是巨大的。
首先是,决定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现在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对抗西方的经济科技霸凌行为,最重要依托就是中国的供应链优势,使得西方不敢对中国采取过火行为。
而中国在全球四大产业——汽车、电子、通讯、纺织中的供应链中心地位,其中前三个都是因为外企在华投资而形成的。
比如,苹果以及过去的三星把中国作为最重要手机生产基地,由此中国获取了手机供应链的核心地位,东莞、苏州一带发达的手机供应链产业,都是围绕这两个企业产生的;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汽车供应链特别地位,也是依托上汽大众、华晨宝马、广汽丰田、广汽本田等全球汽车巨头在华分公司发展起来的。
其次表现在,中国新兴的产业和企业,相当大程度上是依托外企的技术外溢作用,以及构筑的完善供应链基础上产生的。
外企技术溢出对投资所在地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是经济学研究的共识。比如,二战后日本经济腾飞,原动力系美企技术外溢,东南亚和四小龙腾飞系美日企业技术外溢,中国沿海工业化起步,则得益于美日及“四小龙”技术外溢,对于这个话题,江小涓等学者都有研究。
其实改革开放史、中国产业壮大史,就是不断从外商投资企业中学习,然后慢慢建立本土产业的历史。比如日本、韩国在北京、珠三角家电生产线的投资,催生了牡丹、康佳、TCL等家电行业企业,进一步带动了美的、格力等家电巨头的产生。我国广汽、北汽、上汽等本土汽车品牌,也是依赖日德美汽车行业技术外溢产生的。
并且,外商企业在华构筑的完善供应链,大大降低了我国本土企业品牌的创新、创业成本,加快了发展效率。比如,全世界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大的10个品牌,中国品牌占了6个,英法品牌甚至淡出前20,这跟全球汽车供应链重心逐渐转移到中国有关。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甚至只要有创意就可以创业,生产端完全可以由本土发达供应链代工,而英法车企现在则需要克服种种贸易、技术和交流问题,到中国或德国采购组装,难度远远大于我国车企。
我们可以推测任由这些外企撤资,大幅向东南亚和印度等新兴地区转移的后果:中国供应链中心将会拱手让人,西方更会变本加厉制裁封锁中国;中国企业也失去技术和管理来源,在封闭环境下,技术和管理逐渐僵化;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供应链的依托,中国企业发展的成本大大加大,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也将严重削弱。
所以,逐渐剥离外资外企,不会增加经济安全,而是严重加剧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一个国家处于相互连接的经济体系中才是最安全的,才是最有利于进步的;国际资本和技术是紧密联系的,与外国资本脱钩,就是意味着与全球科技脱钩;一个国家依靠独立自主创新,可能会解决一些领域的关键核心问题,但是无法解决所有科技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外国的资本和技术。
扩大出口、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外资不可或缺
众所周知,出口是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外企对中国的外贸出口也很有关键意义。
1998年以来,外企的出口额占总出口比例平均在45%左右,尤其是2003年-2010年间,达到60%左右。外企的净出口(贸易顺差)贡献率则更高,2011年达到85%,当年我国顺差额为1549亿美元,其中1305亿美元系由外企创造的。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出口2019年度出口百强企业名单,其中外企57家,而民企为30家、国企为13家。
尤其是在一些内地省份,由于本地民企不发达,在本地投资的外企成为参与全球化,进行外贸进出口的主力。比如河南省的出口额,70%以上是鸿海精密等企业创造的;在山西、云南、湖南、宁夏、青海等地,外企对出口贡献也达60%以上,尤其是青海超过90%,创全国纪录。
2022年,鸿海精密在中国大陆三家公司共创造了8450亿出口额,超越了中国大陆31个省份中的25个省份,大约相当于中西部12个省份之和。所以,也不难想象外商撤离后,对中国出口外贸的影响。
基于外企的基础性贡献,中国从2010年开始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截至去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超过120个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空前提高。
外企的巨额贸易顺差还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仅仅2000年至2018年,累计创汇就达2万亿美元,如果从改革开放45年历史看,整体贡献则累计达到3万亿美元左右,使得中国常年稳居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位子。
因此,外企在华投资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帮助中国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帮助中国更好与世界衔接,并且为中国提供了稳定金融和引进技术设备的必要资本,成功吸引外资是中国改革成功的三个关键密码之一。
除了我们日常讨论的非金融领域的FDI(外商直接投资)之外,外商金融资本(主要有QFLP、QFII)等对中国新兴产业的崛起也起到重要作用。我们都知道,很多中国知名企业创业初始阶段,都得到了海外金融资本的投资,比如,娃哈哈、京东得到过香港百富勤集团的投资,腾讯曾经得到南非报业集团(Naspers)MIH控股的投资,阿里巴巴得到过日本软银的投资。
在2008年以前,中国创业市场上的风险或私募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外,由于当时国内观念尚为落后,海外投资以超前意识注资新创企业,并不断提高其估值,对于这些企业的发展成长起了非常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海外风投基金,中国很多世界级企业在初生阶段就要夭折。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代末国外风投、私募进入中国,累计有数万亿人民币资金进入中国产业投资。这些海外基金,既为很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也促使国内增加对新技术和新企业的关注度,还让中国企业以高起点对接国外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
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活跃科创市场,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上市企业第二大来源国,与外国金融资本的撬动和发酵不无关系。
不过这种情况在2021年以来出现很大逆转,尤其是去年,外币投资额从2021年的1836亿锐减至1003亿,今年上1-5月外币基金投融资总额再比去年同期缩水40%以上,仅剩275亿,降落至8年前水平(清科集团2022年度研究报告,2023年1-5月份研究报告)。中国科创市场与海外脱钩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进而严重影响中国新兴科技领域企业的全球估值和影响力,这种情况是值得关注的。
还有人或许要说,过去我国一穷二白,需要外资外企过来帮助建设,现在发达了,就不需要外资外企了。这种认识也暴露了对国际经济的认知盲区,并不是只有穷国才需要外资,反而越是发达国家吸收的外资越多。
其一,经济越发达,它与外部联系越紧密,这是因为这种经济体运转和进步所需要的技术门类就越细化、越繁多,导致对贸易和外资越依赖;
其二,经济越发达它所蕴含的商机也越多,外资也更愿意进来。
所以,一个国家吸收外资多,不是落后的象征,反而是全球对这个国家充满信心的象征,是这个国家经济未来充满增长性的象征。
我们从二战以后FDI流向波动可以看出,全球经济实质存在两种循环:一种是FDI不断涌进,经济不断发展的正向循环;一种是FDI萎缩,全球对这个经济体看衰的,进而经济增长动力走向衰竭的负向循环。
在这70多年里,美国是保持全球第一大FDI吸收国的年份最久的国家,也得益于此不断形成正向循环,保持经济的旺盛活力;中国、日本、英国、巴西等国经济涨落,也跟FDI增减有密切关系,而很多“失败的国家”则是保持长期的负向循环。所以说,稳住FDI,就是稳住外部对中国发展的信心,稳住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最后从经济全球化现实情况看,二战结束后,全球产业资源越来越掌握在那些占据价值链最上游的跨国企业手中,比如,苹果、三星相当程度上主导了手机供应链;宝马、大众、奔驰等汽车巨头主导了汽车供应链。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统计,2021年全球的海外投资中,有93%以上是大型跨国公司进行的。因此,可以说大型跨国企业越来越掌握了全球供应链的统治权。
近几年西方一些政客,如特朗普主义者,为了捍卫所谓的国家利益,推动各个经济体之间脱钩。而这些跨国企业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脱钩断链将给他们带来严重损失。
因此,从外企最近几年的表现看,它们在用各种手段抵制政府的脱钩行为,继续加强与中国合作,比如马斯克曾经多次公开批评美国打压中国做法,不断为中国说好话;即便是涉及敏感核心技术的高通、英特尔等也都在不断推动解除对华出口禁令。可见,外企与中国政府在反脱钩和维护全球经济秩序方面,具有相当程度一致性。
现在有些人仇视一切外来(主要是西方)事物,认为“洪洞县里无好人”,凡是外国的都是不可信的,都是我们的敌人。而其实,西方国内不是铁板一块,观点和利益差异较大,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与中国脱钩或作对。与跨国企业建立更紧密联系,对于孤立西方反华势力,弱化经济技术制裁政策执行效力,创造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科技秩序极为有利。
所以,重视外资、重视外企是中国经济复兴战略,乃至国际竞争战略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中国发展崛起与外资外企密不可分,未来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样也离不开外资外企。如果外资外企逐渐离开中国,将对中国是极大损伤,是中国不堪承受之重,同样,也是国际经济的不堪承受之重。
(请扫码填写报名信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